1981年10月9日,北京召開了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會。
大會上,鄧穎超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她趕緊走上前去,緊握著他的手,說道:“周總理找你找得好苦啊!”
這個人是誰?他跟周總理之間又有什么故事呢?
李默庵:能文能武
李默庵是和陳賡一同報考黃埔軍校的。
陳賡被譽為“黃埔三杰”之一,李默庵也不差,素有“能文能武李默庵”之稱。
這是因為李默庵軍事好、思維活躍,在政治上也追求進步,而且文章寫得也好。
有意思的是,李默庵入黨還是陳賡給介紹的。
周恩來曾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他成功把蘇聯紅軍的政治工作經驗運用到了黃埔軍校中。
周恩來對人才是十分尊敬的,優秀的李默庵自然得到了周恩來的特別關注。
后來的李默庵這樣評價道:
“黃埔軍校時期的周恩來,以他的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創造性的工作精神,還有他出眾的學識、德才、能力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
1925年的東征也能見到李默庵的身影,他主要承擔宣傳方面的工作,比如演講、文藝演出、組織支援作戰等等。
在黃埔軍校成立一開始,在廣州就有一個“陸軍四校同學會”,人員由四個學校組成,雜亂無章不說,思想也是五花八門,學員之間矛盾不斷,沒有一點凝聚力。
周恩來為了改造舊軍隊意識,決定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不管是國民黨員還是共產黨員,都可以成為聯合會會員。
東征途中,周恩來把李默庵叫到了政治部,并安排了一個特別的任務,讓李默庵回軍校做政治工作。
李默庵認為,青軍會非常符合自己革命的初衷,二話沒說就回到了軍校政治部。
包惠僧是新上任的政治部主任,在李默庵的積極配合下,軍校學生們之間的矛盾很快平息。
從中也可以看出,李默庵在政治工作方面也是極有才能的。
也正是因此,李默庵對周恩來是非常感激的,在他心里,周恩來是有“知遇之恩”的。
后來的李默庵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時,依舊把周恩來稱為自己的“恩師”。
黃埔軍校一別,李默庵和周恩來的見面已經是十年之后了。
西安事變發生后,李默庵被任命為了左路軍,并趕往西安,任務是駐守西安城南。
平常的一天下午,衛兵報告李默庵說有客人來訪,還沒等他細問,客人就走到跟前了。
來者何人呢?李默庵回憶道:
“有一天下午,兩位身穿便裝的男人來見我,前面那位身穿青色西服,神采奕奕,我趕緊上前迎候,到跟前一看,原來是周恩來。”
聊天過程中,周恩來念了一首詩,李默庵聽后直接被驚住了,這是怎么回事?
一首“厭戰詩”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國民黨政府高層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蔣介石被軟禁在了西安,各個地方的部隊也開始趕赴西安,社會動亂不堪。
周恩來還只帶了一個隨從,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安全起見,李默庵趕緊把周恩來帶到了師部的內屋。
簡單寒暄幾句后,周恩來突然話題一轉,說道:“你有兩句詩寫得不錯嘛!”
李默庵有些不理解,他確實有寫詩的習慣,但這些詩句好像并不被周恩來知道。
還沒等李默庵反應過來,周恩來又緊接著說道:
“登仙橋畔登仙去,多少紅顏淚始干……”
李默庵被震驚了,這首詩確實是他寫的,在寫完后,他沒有給任何外人看,而是通過電報的形式發給了妻子。
但按理來說,周恩來應該是不知道這首詩的存在的。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默庵百思不得其解,周恩來見狀笑了出來。
原來,在1933年的第四次圍剿中,第十師師長李默庵參與了其中,不過,第十師并沒有參加大規模的戰斗。
在李默庵趕到黃陂增援時,戰斗已經結束了,看著眼前橫尸遍野的場景,李默庵有感而發,寫下了:
“豆萁相煎骨肉殘,滿目凄涼心亦寒;登仙橋畔登仙去,多少紅顏淚始干。”
在發送電報后,紅軍正好截獲了,周恩來也因此知道了這首詩的存在。
詩句中滿是對戰爭的厭惡之情,非常生動形象,所以,周恩來幾乎是看了一眼就記住了。
這次的見面,兩人聊了很多,在談到江西“圍剿”和“反圍剿”的作戰時,李默庵毫不掩飾地夸贊了紅軍,稱贊紅軍作戰勇猛、打法靈活。
作為都“出身”黃埔軍校,當然也聊到了軍校師生相關的事情,總體來說,這次的聊天氣氛還是很融洽的。
這次談話,持續了3個小時,因為時間比較特殊,所以雙方都刻意避開了西安事變的話題。
和上次黃埔一別一樣,兩人中間又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面。
兩人的最后一次見面是在抗戰初期。
1937年7月,此時的李默庵已經升任為了第十四軍軍長,兩個月后,國共兩黨達成了合作,全面抗戰就此開始。
李默庵帶領著部隊趕往了晉西北,與我軍共同抗擊日軍。
山西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中共中央對此也極為重視,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趕赴山西,同閻錫山討論保衛山西的作戰問題。
忻口會戰在即,李默庵也趕到了太原,不久后他聽說了消息,就是周恩來也來到太原工作了。
周恩來的工作地點是一所中學內的“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一天,李默庵身穿便裝來拜訪昔日的恩師。
那天,周恩來穿著一身中山裝,留著短發,依舊那么神采奕奕,精神抖擻。
那次的談話又進行了很長時間,雙方討論的話題也大多為抗日形勢。
回國路
周恩來說了這樣一段話:
“日本想滅亡中國,只能是幻想。它可以用軍隊打到整個中國,但它沒有那么多的軍隊去霸占中國……他們占的城市越多,背的包袱越重,我們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他們。”
另外,周恩來還表示,抗日的過程中,一定要發動群眾,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要“全民皆兵”,民族才能有希望。
聽了周恩來的講話后,李默庵學到了很多,后來的他還把周恩來的“理論”運用到了自己的軍隊里。
后來的李默庵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依舊感激不盡:
“應該說,我們能夠在敵后勝利地開展了游擊作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周恩來幫助我制定了很好的民運工作的計劃。”
解放戰爭后期,李默庵發表了和平起義通電,蔣介石頗為惱火,對李默庵展開了通緝。
李默庵也明白,如果落入了蔣介石的手里,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怎么辦呢?李默庵只好出國暫避風頭。
1951年1月,李默庵去到了阿根廷,在那里一待就是10多年。1964年,李默庵和妻子和孩子又去到了美國。
在國外的這些年,李默庵是不好受的,他無事不可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和朋友,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國的懷抱。
終于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李默庵看到了回國的希望,他聯合曾經的黃埔軍校同學蔡文治、宋希濂等人在美國成立了“黃埔同學會”。
一直到1981年,李默庵終于有機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那年的10月9日,李默庵接到了全國政協的來電,邀請他回國參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活動。
大會上,李默庵還被安排在了主席臺的前排中間位置。
過程中,李默庵遇到了一個很特別的人,周總理的妻子鄧穎超。
兩人親切地握手,鄧穎超說道:
“默庵,總理一直很關心你呀!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托人打聽你的消息!如今你終于回來了!”
李默庵內心有些過意不去,回答道:
“我回來遲了,再也見不到總理的面了。學生愧對老師的教誨!”
會議開始后,鄧穎超還熱情地當著大家的面介紹了李默庵,還安排了他發言,過程中,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
這時候的李默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動,后來的他回憶此事時激動地說道:
“我頓時感到,我終于回到了中國人民中間,終于回到了中華民族的懷抱!我感到了無比的親切和溫暖。那種別人無法體會的親切和溫暖,使我禁不住流下了熱淚!那激動的淚水,一洗我30年海外顛沛流離之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