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恩來,就是墻上那個人,你們看像不像?”。
1961年,我國大興調研之風,在毛主席的親自率領下,中央領導身體力行,幾乎全部深入到了一線調查研究。
5月3月清晨,周總理與妻子鄧穎超,帶著同志們來到了河北邯鄲革命老區武安縣,在武安縣的伯延公社了解民情。
一下車,公社干部們就跑過來迎接,雖然事先不知來的是哪位首長,但他們一眼就認出了來人,在報紙上、墻上的畫像上,他們無數次看到過他。
未語淚先流,因為周總理瘦了,比畫像和報紙上的要瘦好多,他們不知道的是,周總理剛剛生了一場病。
跟公社干部寒暄過后,周總理問了個問題,為什么道路兩旁的樹木,有好多都是光禿禿的,樹葉子哪里去啦?
當地的干部一愣,旋即笑著說:“羊,讓羊吃了!”。
可是……小孩子不會說謊,一個名叫“連弟”的7歲小女娃兒,胳膊上挎著個籃子,邊朝這邊走邊說:“羊哪里能上得去樹呢?要人上去擼!”。
干部聞言大驚,連忙打住小女娃的話,說道:“對,人擼下來給羊吃。”。
“那要看啥樹上的,槐樹、榆樹上的葉子,俺奶、俺娘都喜歡吃,說甜。”。
小連弟的話,讓當地干部瞬間紅了臉,周總理沒說什么,而是蹲下來仔仔細細的看小女孩,過了良久才問:“孩子,你吃過嗎?真甜嗎?”。
“俺奶俺娘不讓吃,說俺胃口小,樹葉子煮不爛,怕扎破了胃。”。
她還告訴周總理,這陣子奶奶也不讓她娘吃了,因為她娘懷著弟弟,快生了……
小女娃的話,讓周總理無言以對,他并沒怪當地干部說謊,因為他知道,這事兒不怨他們。
當時,我國正經歷連續三年自然災害,而且“老大哥”還連續逼債,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許多地方……吃飯都成了問題。
進了村子,圍在周總理身邊的人更多了,黑壓壓的擠了一大屋,見大家拘禁,周總理才說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活躍氣氛。
坐下來后,周總理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讓大家說說對“大鍋飯”的看法。
見沒人說話,周總理點名讓一個叫“老蔫兒”的人發言。
老蔫兒是個機靈人,他站起來說道:“現在這吃法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難,國家有了難處,大伙兒勒緊褲腰帶一塊兒挺,挺過去了,腰帶一松,想吃啥不就有啥?”。
老蔫兒說完,蹲在周總理身邊,一直悶頭抽煙的一個五十來歲的老農突然來了一句:“要說食堂好,全是假話,食堂吃不飽!”。
說罷,可能怕周總理不知道事態的嚴重性,還補充了一句:“要是繼續糊弄,再過兩三年,你也會餓死的!”。
說這話的,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張二廷,他是村里的貧農社員,日子過得是真的苦!
赤貧的張二廷,在舊社會田無一壟,房無一間,解放后才分了地,因為沒有住的地方,公社在拖拉機站旁給他分了一間房,一家6口就擠在逼仄的小屋里。
1960年,張二廷的妻子在貧病交加中,丟下4個孩子撒手人寰了,大的13歲,小的才3歲,他是既當爹又當媽,還要去生產隊干活,幾乎一直處于疲勞狀態。
更令他雪上加霜的是,父子5個,就他一人掙工分,他們家真的是連吃飯都難!
公社干部聽了這話,氣憤不已,小孩子不懂事也就罷了,你一個五十來歲的人了,怎么能說這種話呢?
一位干部惡狠狠的朝著張二廷來了一句:“落后分子!”。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周總理并未因張二廷的話生氣,而是表情嚴肅的說:“他說的是真話,只有把我們當自己人,才會說這樣的話!”。
見張二廷說了實話,周總理沒怪罪,在接下來發言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跟著實話實說,周總理都是耐心聽他們說出心中酸楚。
散會后,跟張二廷關系要好的鄰居跑來找他了:“二廷你不想活了?亂說什么?總理不咋著你,區里的人還不知咋著你哩?”。
鄰居的話,讓張二廷心頭一驚,他在總理面前,抹了那些人的面子,那些人能輕易放過他?
就在他一個人在屋子里苦惱之時,突然聽到門外有人喊:“二廷在家嗎?”。
聽出這是周總理,張二廷有些不敢見他,就把身子面向墻壁,假裝睡著,想蒙混過去。
誰料,他沒說話,他的鄰居便替他回答了周總理:“二廷在家哩!”。
周總理推門而入,見他在睡覺,坐在炕邊拍了拍他的腿:“二廷疲勞了?”。
張二廷騰的一下坐起,趕忙答道:“不疲勞。”。
一個人累不累,周總理豈能看不出來?他哈哈一笑:“不疲勞?那你下午去開會,咱們會上說!”,說罷,轉身離開。
自覺做了錯事兒的張二廷,哪好意思再去開會?下午的時候,他就躲著去了地里干活兒去了。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周總理是真的想聽他說真話,硬是派人把他從地里給叫了回來。
見張二廷來了,周總理親切的讓他坐到自己身邊,還對他說:“以后別叫我總理了,叫我老周就行了。”。
這讓張二廷有些害羞,當周總理讓他再發言時,他低聲說:“公社、區里的干部都在,我凈說真話,你把他們撤職了,對我有啥好?你管著全國的事兒,你走了,我還有命嗎?”。
聽張二廷如此說,周總理才知他在顧慮什么,為讓張二廷放心,他給了張二廷一個承諾:“你大膽的說,沒事兒,以后有機會,我一定來,即便來不了,也每年都派人來看看你!”。
周總理都這么說了,張二廷還怕什么?他站起來,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周總理聽后,才知道百姓真正困難到了什么程度,在伯延公社,周總理待了4天時間,4天時間,周總理去了很多地方,也交了許多農民朋友。
當聽聞一位名叫郭仙娥的農婦的丈夫病了,他親自跑去他家看望她的老伴,見周總理來看他,郭仙娥的老伴激動的說不出話來,忙起身下炕。
見他行動艱難,周總理不僅攙扶他,還從炕頭拿來他的破布鞋幫他穿。
當看到老人浮腫的雙腿,周總理的心在滴血,他問老人家:“為啥在家吃飯不浮腫,在食堂吃飯就浮腫?”。
對于這個問題,目不識丁的老農當然沒辦法回答他,可很快,周總理就找到了答案,因為,他看到了他們從食堂里拿回來的“窩窩頭”了。
周總理沒說話,黯然的走出了郭仙娥家。
在公社的拖拉機站視察的時候,有位女拖拉機手見周總理這么大的年紀,還站著跟眾人說話,就跑去給他搬了把椅子。
令她意外的是,凳子搬過來,周總理沒坐,而是把她“摁到了”椅子上,問她:“誰是站長!”。
這名女拖拉機戰戰兢兢答道:“我就是!”。
聞言,周總理笑了,笑著“興師問罪”:“為什么耕過的棉花地里的花茬子?”。
“耕的太快了……”,女拖拉機手老實回答。
“每天耕地給你們幾個窩頭?”,周總理又笑問。
“五個。”。
“你是不是拿回家把窩頭給娃娃吃了?”。
“是……”。
接下來,周總理問了她的姓名、年齡、家庭狀況,然后語重心長的對拖拉機站的同志們說:“耕地不要留花茬,要保質保量,要不群眾就不相信機械化了!”……
5月5日下午,周總理又來看張二廷了,他這次來找張二廷,是要跟他說見私事兒的——他想收養張二廷的兩個孩子。
為什么要收養張二廷的孩子呢?原因有二。
第一,周總理和妻子鄧穎超,一生沒有孩子。
確切的說,他們曾經有兩次機會做父母的,可惜都錯過了。
第一次是在1925年年底,剛剛結婚不久的鄧穎超,在廣州協助何香凝做婦女工作時,查出懷有身孕。
當時,周總理正跟著軍隊東征,而鄧大姐的母親,也不在身邊。
驟然自己懷孕,鄧大姐有些不知所措,而且當時正是革命的重要階段,思慮良久,她決定不要這個孩子。
鄧大姐的母親是一位老中醫,從小耳濡目染,她也知道那種藥怎么配,就自己買了藥材,打掉了這個孩子。
周總理得知此事后很心疼,他心疼的不是孩子沒了,而是鄧大姐在吃藥后,身體變得很虛弱,像是大病了一場。
第二次懷孕,是在1926年7月,等到了鄧大姐身懷六甲的時候,蔣介石開始反革命了,炮制了中山艦事件。
因為忙,周總理不在她身邊,好在母親聽聞這個喜訊,來廣州陪伴她,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鄧大姐和腹中胎兒狀態都很好。
可也因為照顧的太好,1927年4月份生產時候,出現了難產的狀況,疼了她3天3夜。
醫生沒辦法了,只能用產鉗硬取,結果傷到了孩子的頭部,孩子沒能活下來。
還未等鄧大姐從產后虛弱恢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了,開始大肆搜捕共產黨人,一位名叫陳鐵軍的女學生冒死跑出學校,把消息告訴了她,讓她趕快轉移。
因為提前收到消息,她躲過了一劫,但卻因躲避反動派的追捕,產后未能及時治療和休養,她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雖說一生無子女,但周總理和鄧大姐,卻是相親相愛的模范夫妻。
可是,誰不希望自己身邊能有幾個開心果,家里熱熱鬧鬧呢?因此,周總理這才起了收養張二廷兩個孩子的心思。
至于第二個原因,那就很簡單了,他覺得張二廷一個大男人照顧4個孩子,實在太辛苦了。
在那個醫療不發達的年代,孩子的夭折率還是挺高的,他擔憂若是張二廷的4個孩子哪一個出了意外,張二廷會傷心。
令周總理沒料到的是,張二廷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絕了他!
把孩子交給周總理撫養,不比更著自己強?為什么張二廷會拒絕呢?原因有三。
第一,周總理日理萬機,操心的是天下百姓的事情,很忙很忙,若讓他帶走兩個孩子,勢必會增加他的負擔,張二廷不忍他為自己操勞。
第二,4個孩子都是張二廷的親骨肉,他舍不得,只要孩子們待在他身邊,他能看著健康成長,他累死了也愿意!
第三,他對自己的亡妻有承諾,多苦多難都要照顧好孩子,他不能讓九泉之下的亡妻不安心。
因此,張二廷拒絕的是干脆利索,即便周總理說將來孩子長大了,再送回到他身邊,他都不同意。
雖說張二廷拒絕了周總理,但周總理一點都沒生氣,反而敬佩這位大字不識幾個的老農民,這才是有擔當的男子漢!
5月6日,是周總理在伯延公社的最后一天,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聽聞他在伯延公社,紛紛跑來看他,見群眾們如此熱情,周總理笑著走進人群,跟群眾們說說笑笑,沒有一點架子。
5月7日凌晨3點,周總理給毛主席打去了電話,在電話中匯報調研結果,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群眾對“大鍋飯”的看法。
他告訴毛主席,絕大多數社員,包括老人、婦女,甚至是單身漢,都愿意回家自己做飯,他想搞一個試點,解決如何把食堂散好和如何安排社員回家做飯的問題。
電話那頭的毛主席,同意了周總理的想法,很快,這個消息傳開,全國歡欣鼓舞,正是這次考察,吃“大鍋飯”的時代,迅速結束。
5月7日,在伯延公社的鄉親們含淚相送下,周總理坐車離開了武安縣。
離開后的周總理,并未忘記他對張二廷的承諾,此后每年,他都會派人來伯延公社做調研,每次來人,都會來張二廷家看他和四個孩子,直到1976年,周總理離開人世。
能被一位國家總理如此關照,張二廷是感激不已,在他老年,只要提起周總理,他總會激動落淚。
然而,他的4個孩子,在此后的日子里,沒少“埋怨”張二廷,若是他們當初被周總理帶到北京去了,可能,又是另一番光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