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石少華”這個名字,也許有些朋友會感到些許陌生,但提到他的作品,相信大部分都看過或者有所了解。
石少華是和吳印咸、沙飛并列的“解放區三大攝影家”,剛從“抗大”畢業就被調往延安擔任專職攝影師,留下了很多舉世聞名的照片,比如:《毛主席與兩個小八路》以及《毛主席與延安楊家嶺農民談話》。
在這兩張照片中,我們能看到毛主席的親切和藹,和真正地將自己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的生活態度。
那么,大家對《毛主席與兩個小八路》背后的故事了解嗎?當年與毛主席聊天并拍照的這兩名小八路是誰?他們當時聊了什么?后來被找到了嗎?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呢?
關于這個故事,我們還要先從這張照片的攝影師石少華開始講起。
《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
延安“攝影師”
石少華是中國香港人,5歲那一年跟隨父母搬到了廣州定居,他的命運十分的曲折,年紀輕輕父母就離開了人世,就此開始跟著喜歡攝影的二哥一同生活。
石少華開始上學后,班級里有很多歸國華僑的孩子,他們經常帶著相機在學校里拍照,本就受二哥影響對攝影產生興趣的石少華,從一位玩得比較好的同學手里借過相機拍了幾次照后,他也迷上了攝影,并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13歲那一年有了一臺屬于自己的相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廣大受到感召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抗日前線,當時正在嶺南大學西關分校附中讀高二的石少華,在嶺南大學中共地下黨的介紹下認識了廖承志,廖承志當時正在為籌備《解放》雜志做準備,對喜歡攝影的石少華十分欣賞。
廖承志
隨著石少華和廖承志交流的加深,年僅19歲的石少華對革命產生了興趣,廖承志知道后幫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石少華就此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
石少華到達延安后不久就去了“抗大”,學習間隙他最大的樂趣就是跑到延安到處拍照,不管是毛主席還是我黨其他領導人,對這個剛來延安沒多久就抱著相機四處拍照的年輕人保持著極大的寬容,任由他到處閑逛與拍攝。
僅僅過了一年時間,石少華就拍攝了上百張作品,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拍攝的作品也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賞,因此石少華從“抗大”畢業后不久就被調至延安,專門從事攝影工作。
毛主席
與毛主席拍照
1939年4月,為紀念“抗大”成立3周年,延安方面將舉行一次盛大的紀念活動,當時在延安的所有人都在傳,到時候毛主席將會親自出席這次紀念活動,大家都很興奮,都想和毛主席近距離接觸一下。
紀念活動開始那一天的早晨,石少華起了個大早,趕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的楊家嶺。楊家嶺原本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普通村莊,在1938年11月20日之前,村子里只有十幾戶人家,那時村子還叫楊家陵,之所以叫這名字,是因為村口不遠處有一座陵墓,陵墓里葬著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工部尚書楊兆,因此得了這么個名字。
楊家嶺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派出戰機對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進行了大規模轟炸,黨中央原先的辦公場所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之下已殘破不堪,無法繼續使用,經過商討后,黨中央決定將中共機關搬遷至比較偏僻的楊家陵,并將該村莊的名字改為了“楊家嶺”,舉世聞名的《論持久戰》《矛盾論》等著作就是在楊家嶺內的一個窯洞內完成的。
石少華到了楊家嶺后,看到了自己的“同行”:來自蘇聯的電影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羅曼·卡爾曼是烏克蘭猶太人,大學畢業后供職于蘇聯最高蘇維埃機關報《消息報》,曾不顧生命危險,跑到西班牙拍攝西班牙內戰,還因此獲得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頒發的列寧勛章,1938年9月時以一名記者的身份訪問中國,在國統區拍攝了半年后,突破蔣介石的封鎖,來到了延安。
羅曼·卡爾曼
石少華和羅曼·卡爾曼這位剛到達延安不久的外國同行,處得非常好,兩人經常一起交流攝影經驗。
因此,當石少華趕到楊家嶺后先和他打了個招呼,然后兩人迅速展開了攝影方面問題的探討。過了沒一會兒,毛主席就從窯洞里走了出來,對他們二人打了個招呼后,三人一同走向一輛停在村口的吉普車,準備去參加活動。
三人鉆入車內坐穩后,吉普車急速朝著“抗大”駛去,毛主席一邊和石少華及羅曼·卡爾曼聊天,一邊饒有興致地打量著窗外的風景。
在汽車經過一個窯洞時,毛主席突然“咦”了一聲,然后對司機說了一句:“停車!”石少華二人向外一看,發現兩名小八路正朝著汽車追趕而來。
汽車停穩后,毛主席第一個走下吉普車,拿著照相機的石少華和扛著攝影機的羅曼·卡爾曼跟在他后面先后走了下來。只見毛主席笑呵呵的跟那兩名小八路打了個招呼,說道:“小同志,你們今年多大歲數了?”
毛主席和孩子們在一起
只見個子較矮的那名小八路搶先回答道:“我今年14!”然后他用手指了指旁邊個子較高的小八路說道:“他今年15。”
在延安待了快兩年的石少華對革命隊伍中有孩子的情況比較了解,而他旁邊剛來延安不久的羅曼·卡爾曼對此卻不太了解,這個消息對他而言比較意外,當即瞪大了眼睛。
聽兩名小八路回答完自己的歲數后,毛主席笑著問道:“你們這么小,為什么要參加革命?。俊敝灰娔莾擅“寺穼σ暳艘谎郏惪谕暤膶γ飨f道:“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氣,在場的三位大人不由地對他們投去了贊譽的眼光,毛主席先是欣慰的“嗯”了一聲,然后抬起右手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笑呵呵的對兩名小八路說道:“你們來看我,知道我是誰嗎?”
毛主席在延安
又是那名個子比較矮的小八路第一個回答了毛主席的問題:“知道,你叫毛主席!”
聽到小八路的這個回答,毛主席和石少華不由得笑出了聲,之后毛主席對兩名小八路擺了擺手,說道:“不對,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澤東?!笨磧擅“寺纺樕下冻隽艘苫蟮谋砬?,毛主席問道:“你們兩個念過書嗎?”
兩名小八路不約而同的搖了搖頭,個子較高的小八路回答道:“沒有,我和他都沒念過書?!泵飨牶簏c了點頭,對兩名小八路說道:“你們兩個靠近一些,我來教教你們?!敝螅飨瘜⒆笫稚斓角懊妫糜沂忠还P一劃地在左手上教導兩名小八路“毛”“澤”“東”三個字的寫法。
看著毛主席親切地教兩名小八路寫字的溫馨場景,石少華福至心靈。馬上拿起攝像機拍下了這感人一幕。
毛主席和小八路
未署名的照片
對于《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這張照片,石少華十分的滿意,照片洗出來后,他第一時間就將其中一張交給了毛主席,毛主席仔細的看了好幾遍,連聲夸贊:“好,你拍得好啊,和你之前拍的那張我和農民談話時候的照片一樣的好?!?/p>
1939年,“抗大”奉黨中央命令搬遷至晉冀豫邊區,石少華也奉命跟著“抗大”一塊兒向著晉冀豫邊區行去。當時邊區正處于抗日前線,日本侵略者沒事就會對我邊區進行大規模掃蕩,為了方便轉移,石少華和其他幾位負責攝像的同志,養成了將照片的底片裝在一個放在馬背上的口袋里,跟著部隊一塊轉移的習慣。
石少華
有一天,日本侵略者再次對邊區進行了大規模掃蕩,并在各交通要道設下“封鎖線”。當石少華跟隨部隊進行轉移、穿越敵人的封鎖線時,敵人的一發炮彈打在了石少華馬匹的旁邊,受了驚嚇的馬兒立即像瘋了一樣“嘚嘚嘚”地跑遠了,當石少華追上馬匹時絕望地發現,裝有包括《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在內大量照片底片的口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情況緊急,他也沒時間四處搜索,只得忍痛跟隨部隊繼續轉移了。
不過,雖然底片丟失了,但他拍攝的照片成功地保留了下來,這也讓石少華感覺到了些許的慰藉。
因為沒有底片,此后所有的《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都是從檔案中復制下來的,因為不知道原拍攝者是誰,所有刊登這張照片的雜志都沒有在拍攝者一欄寫上石少華的名字,而是寫的“佚名”。
石少華
石少華本人一直對自己把照片底片丟了一事十分自責,照片能夠好好地流傳下來,他就已經很高興了,署不署自己的名字又如何呢?
尋找當年小八路
石少華沒有想到的是,關于《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這一張照片,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一個人沒有忘記照片的拍攝者到底是誰。
1962年7月24日,毛主席在翻看一本叫做《中國攝影》的雜志時,發現了那一張《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23年前偶遇兩名小八路的事情再次浮現在了他的眼前,雖然已經過了23年,但是毛主席還是能夠清楚的記著這張照片是誰幫自己拍的,見物思人的毛主席產生了想要見一見石少華的想法。
湊巧的是,時任新華通訊社副校長兼攝影部主任的石少華當時正在北京舉辦攝影展,展出1940年至1961年期間他拍攝的154張作品。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十分開心,立即派人聯系石少華,說自己要在中南海見他。
石少華和毛主席
當石少華趕到中南海后,毛主席指著《中國攝影》上的《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對他說道:“我記得清清楚楚,這張照片就是你拍的,你是當時我們黨少有的攝影記者,我們大家都很喜歡這張照片?!?/p>
之后毛主席和石少華回憶起了當年的戰爭歲月,不無感慨地說道:“這么多年了,這兩個小八路也長大了,現在應該有30多歲了吧?!?/p>
石少華也感嘆道:“是啊?!?/p>
毛主席再次拿起雜志,看了上面的照片很長時間后,問道:“照片上的這兩個小八路,你認不認識他們?現在在什么地方?”
毛主席的這個問話讓石少華當場愣住了,自照完相后他就再也沒有見過那兩名小八路,連他們叫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他們的現在在哪了,苦澀的搖了搖頭說道:“很遺憾,我不認識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什么地方?!?/p>
毛主席聽后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嘆了一口氣。
毛主席
石少華將毛主席的反應看在眼里,他在心里下定決心:一定要幫毛主席找到當年那兩名小八路的下落。
離開中南海之后,石少華開始了漫長的尋人之旅,一找就是24年,雖然在這期間偉大的毛主席已經逝世了,但尋找小八路已經成為了石少華的執念,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棄。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廢功夫,石少華沒有想到的是,他找了24年也沒找到的“小八路”,竟然會主動想辦法跟他取得了聯系。
1986年4月28日,石少華在丹東賓館15號樓前,見到了已經47年沒見的“個子較矮的小八路”,據“小八路”介紹,自己的名字叫劉長貴。
“小八路”劉長貴
劉長貴是山西壽陽人,出生于1926年12月。他的父親是地主家的佃農,家境十分貧寒,劉長貴6歲那一年母親就因為生病沒錢治療病逝了,劉長貴小小年紀就跟著父親一塊兒下地干活,嘗盡了人間疾苦。
1937年2月10日,是這一年的除夕,劉長貴村子里來了一支紅軍隊伍,在日常接觸中,年僅11歲的劉長貴被這支紅軍隊伍所吸引,當兩個月后紅軍隊伍準備開拔時,劉長貴吵著鬧著要跟著紅軍一塊兒走。
劉長貴的父親擔心兒子太小不愿意讓他去,但劉長貴這孩子從小性子就執拗,父親不讓他去,他偏要去,父親見拗不過他,只得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結果當劉長貴跑到紅軍隊伍中表示自己要參軍時,紅軍戰士拿槍往他身邊一杵,意思很明白:你個子還不如槍高呢,怎么能打仗呢?
小紅軍(非劉長貴)
結果劉長貴倔脾氣上來了,決定這輩子就跟定紅軍了。于是跟著紅軍走了好幾天,死活不肯離開,紅軍首長知道此事后嘆了口氣,破例讓他參加了紅軍。
哪怕是過了幾十年后,劉長貴也記得他第1次穿上黃布“列寧裝”是在1937年4月18日,那一天部隊首長鄭重的告訴他:“從今天起你就是全中國最小的紅軍了?!?/p>
抗日戰爭爆發后,劉長貴被編入了八路軍120師,成為了714團3營營長游好揚的通訊員。
劉長貴原以為自己可以上陣打鬼子了,結果沒過多久部隊為了提高作戰能力,將劉長貴等一批老弱小“精簡”下來了,并于1938年1月將他們送到了延安,不到12歲的劉長貴被分配至抗日軍政大學校部管理科工作。
1939年4月,一名叫做安定保(一作安定寶)的小戰士來到劉長貴所居住的窯洞,將他推醒后說道:“毛主席過會兒要來‘抗大’,汽車肯定會經過你住的窯洞,我們在門口等他吧?!卑捕ūJ莿㈤L貴的山西老鄉,出生于1924年,比劉長貴大兩歲,兩人玩得很好。
迷迷糊糊的劉長貴聽安定保說完后立馬來的精神,一個鯉魚打挺從炕上“彈”了起來,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穿好了衣服和安定保一起走到窯洞門口,等待毛主席的到來。
當他們看到一輛吉普車由遠及近時,歡呼雀躍地跟著吉普車跑了起來,這也就有了之前的一幕。
不同的軌跡
在石少華和劉長貴的聊天中,石少華得知了那天拍完照后,當年的兩名小八路不同的人生軌跡。
張學思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安定保奉命作為東北干部隊的隊員跟隨“東干隊”隊長張學思去東北潛伏做地下工作,結果當他們抵達河北承德長子縣附近時,隊伍中出現叛徒,除張學思順利脫險外,安定保及其他隊員大都英勇就義,這一年,安定保年僅18歲。
而劉長貴則留在了“抗大”內,解放戰爭期間參與了多次重要作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被任命為志愿軍黃河部指導員。
1955年,因為連年的征戰把自己搞得一身傷的劉長貴,正式轉業去了遼寧海城絲綢廠當了紀檢科長,后又被任命為武裝部部長。
當在絲綢廠內工作的劉長貴,看到1956年第1期《解放軍畫報》上刊登的《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時,內心無疑是十分高興的。
當初毛主席教他和安定保寫字時,劉長貴還不懂毛主席身邊的“大高個”手里拿的東西是什么,也沒留意??上攵?,當他從畫報看到當年的那一瞬間被人拍了下來時,內心是多么的激動。
可惜因為《解放軍畫報》在拍攝者一欄上寫的是“佚名”,他并不知道拍照的是誰,無法向攝影師致謝也是劉長貴一樁不小的遺憾。
1986年4月26日,劉長貴意外得知當年那一張照片的拍攝者是石少華,而且對方最近來遼寧了后,趕緊想辦法和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在丹東市委群眾工作部的幫助下,在兩天后成功的和石少華見了面。
石少華
當劉長貴完完整整地將自己的經歷講述了一遍后,石少華嘆了口氣說道:“你這個小八路,也叫我找得好苦啊!安定保同志為革命犧牲,是個英雄?!?/p>
過了一會兒,群眾工作部的鄭部長拿了一張《毛主席和小八路在一起》的照片出來,請二人簽字留念,石少華在照片上寫道:
“此照片是1939年春在抗大攝,石少華”
劉長貴從石少華處接過筆后在照片上寫道:
“1986年4月28日,在丹東與石少華同志會見留存,劉長貴”
寫完之后,劉長貴和石少華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哈哈大笑起來,一切盡在不言中。
1993年5月1日下午,海城市一輛裝載著大量貨物的東風卡車在行駛中將一根臨時搭建的電纜刮斷,斷裂的電纜將一位在旁邊逗留的老人擊倒在地,曾經被稱為“小八路”的劉長貴老人再也沒能站起來,永遠的倒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