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語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短視頻欄目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人民日報出版社與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聯合出品。基于充分研究與項目設計,該系列視頻采用欄目創作團隊與外國留學生“接力”完成的方式打造了40集雙語短視頻,內容融合文化差異與文化互補,具備親和力與創新性。截至2023年12月全網播放量突破1000萬次,傳播效果良好,獲得海內外網友好評。該系列視頻突出“Z世代”外國留學生主體地位,是主流媒體推進精準化傳播和平臺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外國留學生系列短視頻欄目》創作流程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短視頻欄目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人民日報出版社與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聯合出品,源起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承辦的來華留學生征文大賽及短視頻大賽。
相關比賽作品由人民日報出版社結集成書,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出版6輯。“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短視頻欄目是對圖書及短視頻大賽作品的二次創造和轉化,幾十位不同背景的外國留學生出鏡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是在國際傳播領域展開的媒體融合新探索。
一、以留學生為主體
的“Z世代”國際傳播項目
項目征集了來自六個大洲的100多個國家的海外學子的作品,形成二次創作的素材。創作團隊發掘“Z世代”對華認知共性,提煉外國留學生群像,制作主題各異、時長在3分鐘以內的40集雙語短視頻。欄目開設于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分發渠道覆蓋嗶哩嗶哩、抖音、微博、微信視頻號等國內平臺及YouTube和Facebook等國外平臺。欄目系列短視頻于2023年9月全部上線,截至12月全網播放量突破1000萬次,獲得中外網民好評,人民日報國際部、環球時報、環球網等也陸續加入傳播矩陣。
項目基于主流媒體對“Z世代”收視習慣與偏好的洞察,積極提升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在交流互鑒中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一)“Z世代”具備UGC內容需求與視頻創作潛質
團隊調研發現,短視頻是“Z世代”最青睞的內容形式,且“Z世代”對用戶生成內容(UGC)表現出明顯的喜好,傾向于以視頻形式記錄生活、表達自我。如《2023年YouTube文化和趨勢報告》發現,有85%的“Z世代”在網絡上發布過視頻內容,其中41%愿意將自己描述為“視頻內容創作者”。為其提供更多參與視頻創作的機會與方式,是媒體行業在當前數字環境下保持創新力的抓手。
(二)外國留學生是“Z世代”影響“Z世代”的重要力量
外國留學生是“Z世代”人群的組成部分,具有“他述中國”的天然視角與樸素的創作動機。在全媒體時代,一方面,主流媒體需要把用戶納入傳播主體,建構更多話語空間;另一方面,需要增強媒體平臺化功能,以適配多元主體的生產方式,將國際傳播的主陣地交給年輕人,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
外國留學生與主流媒體之間相互協調互補
(三)樹立“Z世代”的國際傳播主體地位
結合“Z世代”對UGC的內容接受偏好,主流媒體有必要擴充定制化內容,充分發揮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橋接作用,實現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相統一。要充分調動留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建立聯合創作機制、打造協同生產鏈條。
二、主流媒體
與“Z世代”協同生產的項目路徑
(一)生產協調機制
項目采用創作團隊與外國留學生“接力”完成的方式,將留學生群體置于“前臺”,團隊置身“后臺”,通過角色轉變來適配新的生產方式,進而明確“Z世代”的國際傳播主體定位。創作團隊主要涉及:視頻內容的二次制作,將UGC“素材庫”進行內容編碼,并進行主題化的混合剪輯,在建立敘事完整性的同時挖掘并放大UGC的內容深度與特色;視頻制作的后期工作,包括字幕譯制、欄目包裝與審校等;上線運營的“SEO”流程(即“搜索引擎優化”),在不同平臺匹配適合的發布資料以提升信息觸達率。
(二)內容互補機制
外國留學生在UGC創作中積極展示“Z世代”的內容偏好,巧妙結合中華文化魅力、現代中國發展與個人經歷,表達細膩而生動,提升了內容精準性和受眾匹配度,使欄目成為“Z世代”視角下的文化交流視窗。
主流媒體憑借PGC優勢,持續產出高質量內容。視頻二次創作注重保留留學生“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和思考感悟,同時提升內容完成度與可看性,打造出融合個性化和專業化特征的優質PUGC。
基于“UGC+PGC”創作模式,主流媒體塑造內容稀缺性和欄目品牌形象,拉近與“Z世代”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形成定制化創作與傳播的良性循環。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短視頻示例
(三)協同模式探索
創作團隊深入摸排“Z世代”的興趣與表達,力求在內容與語言上還原青春面貌,激發文化交流活力。調研顯示,留學生眼中的中國充滿魅力文化、友善人民和誘人美食等,其觀察視角為欄目內容提供豐富素材。因此,欄目短視頻涵蓋文旅體驗、社會發展等五類內容。盡管UGC制作存在“不完美”之處,但樸素真切的表達卻深受“Z世代”喜愛。團隊捕捉留學生認知共性,形成青春化表達的創新機制,為國際傳播工作提供新范式。
三、主流媒體
國際傳播實踐創新的思考
(一)主動應變內容創作者多元化局面
鼓勵“Z世代”參與國際傳播是文明互鑒的有效路徑,需要主流媒體擔當責任,在內容建設和生產機制等方面主動應變,適應國際傳播發展格局,并通過中外聯合創作使自身變得更加強健。
(二)深度融合助推國際傳播精耕細作
項目通過對留學生原創素材的精耕細作形成了資源整合與生產聯動的生動案例。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為新興媒體注入優質內容,在再生產、再開發、再利用的過程中,打開信息傳播和業態演進的空間,服務主流媒體矩陣平臺建設。
(三)多元主體合作模式造就創新土壤
項目通過不同主體發揮各自的關鍵作用,實現價值傳遞并形成可持續的合作鏈條。高校為外國留學生群體書寫中國故事鋪就道路,主流媒體公開評選和展示優秀作品,多元主體在不同側重點上聯動發力,共同打造新型國際傳播產品,創新國際傳播工作方法。
本案例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薦。
責編:李佳藤、謝曈、朱婷婷
美編:肖郁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