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語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慶是中華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集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記憶。中國美術學院在深耕國際傳播實踐過程中立足“守正創新”之道,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傳播素材,打造了“傳統之美——二十四節氣&節慶新媒體產品”,將傳統元素、符號與色彩等轉化為設計語言,推出新媒體作品,并堅持“活化”傳統之美、孵化網絡達人、拓寬傳播渠道。2023年,相關內容海內外受眾覆蓋約4333.8萬,中國美術學院海內外新媒體矩陣閱讀量約290.14萬。
《傳統之美——二十四節氣&節慶新媒體產品海外傳播》案例
一、工作背景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慶是中華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集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記憶,具有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節慶形式。散落在歲時“點”上的中國節氣和傳統節日,伴隨著民眾的農耕勞作和生活節奏,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時間紋路,成為民眾安頓個體精神、休憩心靈時間的“節”點,是民眾共享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歸旨,蘊含著無限的精神意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人生的基本遵循,指導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彰顯了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二十四節氣的成功申遺,更是喚醒了中華民族深處的文化記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典型代表。
中國美術學院早在2017年于校園內開展了“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工作坊”活動,發揚藝術院校學生的專業特色與優勢,引導“Z世代”學生深挖“傳統節慶文化”“二十四節氣”內涵,借助設計語言將節慶的傳統元素、符號與色彩、節日的記憶與內涵、傳統的儀式與形式活化轉換,并通過海報、海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等傳播渠道,與主流媒體建立合作,拓寬傳播渠道、擴大傳播面。中國美術學院用藝術這一全球共通的語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傳播素材,從中汲取靈感和力量,打造優質傳播內容,為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幾年,“Z世代”成為未來國際傳播的主力。作為“數字原住民”的他們更重視多元文化,青睞短視頻傳播形式。因此中國美術學院在原有“中國傳統節慶設計活化工作坊”的基礎上打造了符合新時代傳播語境的新媒體產品,力爭將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傳播到全球。
二、工作方法
??(一)“活化”傳統之美,創作動態海報短視頻
在節氣和節慶動態圖的繪制中,中國美術學院師生以個性化手法表達共性的思維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深挖節氣、節慶內涵,緊扣時代脈搏,以中國美術學院特色“讀畫”行動為指引,通過動態中國畫展現生動中國傳統。年輕的中國畫專業學生們用細膩豐富的中國韻味筆墨語言,描繪二十四節氣和節慶中的傳統之美,氣韻生動,令人神往;富有創造力的融媒體工作室同學們則用創新思維將畫面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葉、一顰一笑設計成動態圖,讓受眾通過手機就可以直觀感受到蘊含在中國畫與中國傳統中的詩情畫意。一靜一動、一古一今的結合,讓傳統之美躍然于屏幕之上,將中國人的時間哲學、生命美學呈現在Z世代受眾眼前。
立秋動態海報
(二)拓展合作資源,孵化網絡達人
中國美術學院進一步擴寬內容廣度,聯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發布節氣和節慶日圖文及視頻類新媒體產品,拉近了與海外“Z世代”受眾間的距離。圖文并茂的形式,在傳播傳統之美的同時,也將中國美術學院的出版書籍推介給全世界。項目還開展網絡達人孵化,與2022屆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畢業生陳喜悅合作推出系列視頻。古風韻味十足、制作精良的短視頻受到海內外受眾青睞。通過年輕的面孔、十足的創意,海外“Z世代”刷新了對于中國傳統之美的認識和體悟。
2023年,中國美術學院推介中國畫學院意大利籍留學生賈客暮,參與錄制“畫時代”美院國傳聯盟X少年會客廳《美美與共——全球“Z世代”藝術談》。借助短視頻直播平臺,以一位“Z世代”浸潤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西方視角進行全球傳播,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視頻觀看量破100萬,30家國內網站總傳播量1142萬,395家海外媒體覆蓋全球潛在用戶2.8億。
中國美術學院留學生參與錄制
《美美與共——全球“Z世代”藝術談》
(三)拓寬傳播渠道,海內外多平臺共同發布
除了中國美術學院海內外新媒體矩陣,項目還與主流媒體如中國日報、文化中國(China Culture Palette)、美麗浙江等海內外新媒體平臺展開合作發布,將這歷史之根、文化之脈傳播到全球。
三、效果與亮點
2023年“傳統之美——中國二十四節氣&節慶日新媒體產品”制作發布已達36條,海內外傳播受眾覆蓋4333.8萬,中國美術學院海內外新媒體矩陣閱讀量290.14萬。
在中國美術學院海外媒體矩陣中,Instagram是互動性最高的平臺,多個視頻成為爆款。二十四節氣“立秋”短視頻獲得1.5萬余次點贊,覆蓋人數達25萬;“秋分”短視頻獲1.2萬余次點贊,覆蓋人數達32萬。
網絡達人合作推出的別出心裁的古風視頻,包括展現“挑擔于西子湖畔送蓮花”這一儀式感的夏至視頻,以及七夕貢七巧、捉喜蛛、吃巧果、繡荷包、雕花瓜等習俗的宋韻短片等,觸達人數共計10萬余人,并獲得千余次點贊。陳喜悅為亞運會拍攝的短片《丹青游》,更是獲得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點贊轉發,稱其“讓人沉浸在丹青的藝術中,體驗杭州的過去與現在”。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轉發《丹青游》短片
當中華文化與現代設計和傳播手段發生碰撞,傳統之美通過藝術這一全球共通的語言,重新拓展了深度和廣度。傳統文化為新時期的國際傳播注入強勁動力,中國美術學院這一新媒體產品,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體現,是文化自信、守正創新的代表。
本案例由中國美術學院推薦。
責編:李佳藤、謝曈、朱婷婷
美編:肖郁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