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蘇聯違約,召回了在華科學家。臨走時,一蘇聯專家悄悄告誡核研所:“你們有王就夠了,他是核武研究專家,即便我們離去也無妨。”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咱們國家,手握怎樣一張“王炸”,但王淦昌這個名字,注定會在多年后,響徹全世界。
蘇聯毀約那會兒,咱們國家很多科學家都很沮喪,沒了蘇聯的幫助,大家都不知道要往那個方向努力。
蘇聯這事兒做的絕,走的時候,什么東西都沒有落下,說好的“科學無國界”說好的“革命友誼”呢?
他們甚至連平時做實驗用的演練圖紙都一張不落的收走,看著我們很多研究人員泄氣,王淦昌站了出來。
沒錯,他就是蘇聯人口中的“王”,在當時的中國科學界,他的確是王者般的存在。
王淦昌的父親是名赤腳醫生,美譽四鄉傳,幫助了很多老百姓,這對他個人品德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從小就知道“奉獻”。
只可惜他的父母走的太早了,他在外婆的細心呵護下成長,吃苦耐勞的本事學的很透徹。
憑著這一股狠勁,他考上了清華,他面容消瘦,卻步履從容的走進了清華園,那是他夢開始的地方,而他的夢想,正是“民族富強”。
之后,他出國深造,那時候,國外的確掌握著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他想要報效祖國,就必須走這一步。
但是,當時的他,作為一個中國人,也遭到了很多不公,那時候,他更堅定了決心,一定要幫助祖國的科技事業騰飛,只有強大,才有底氣。
在中國,他是頂尖的優秀學子,但到了世界一流的柏林大學,那便是精英云集,他并不自卑,為了不讓自己的理論跟不上科學實驗,他近乎瘋狂的學習,任何教學和研究活動他都不會錯過。
醉心于科研驗的他,開始探索中子的奧妙,甚至提出了相關的方案,這個發現讓他十分興奮,只可惜,實驗因為導師的原因并沒有繼續。
可他的發現卻被別人堂而皇之的拿走,之后,英國某科學家,根據他當年的構想,取得了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獎。
緊接著,戰云密布,他開始產生了濃烈的思鄉之情,因為,他的生母已經去世,祖國是他唯一的母親了。
所以,他毅然回國,導師怎樣都勸不住他,國內的環境何其艱苦,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更不曾后悔。
期間,他的另一項重大發現,由于戰時的惡劣環境,沒有繼續,又一次為別人做了嫁衣,使美國某科學家獲得諾貝爾。
難道這就是他們所說的“科學無國界,科學是屬于全人類”的嗎?
這諸多遺憾沒有讓他憤憤不平,他的目標從來不是什么諾比爾,而是祖國強盛。
后來,他又一次在科學上有了重大突破,但這一次是他自愿放棄的,因為,他聽到了祖國母親在召喚他。
當他熱淚盈眶的看著同胞們為他準備的歡迎儀式時,他就決定,再苦再難,他都要完成原子能的研究。
蘇聯專家對王十分贊賞,他們知道,這個年輕人絕對不簡單,甚至是連他們都忌憚的存在。
在他們走后,王淦昌以一人之力撐起了祖國原子計劃的一片天。
他帶領團隊,在戈壁上扎根,艱難險阻他們一項一項克服,實現了原子能從零到一的突破。
那時,美國白宮還自信滿滿的認為,我們離擁有原子武器還有十萬八千里呢,赫魯曉夫同樣以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1964年,那驚天震地的巨蕩從羅布泊傳遍全球,白宮當中人人驚慌失措。
自此,我國以自信的姿態站在了全世界的面前,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新中國強大的生命力。
王淦昌,他是我們的“王牌”,是我們的底氣,在我們都紀念錢老、鄧老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了咱們最可愛的王老呀。
信息來源:新華社客戶端2020-06-05“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一片冰心在報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