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語
由肇慶市委宣傳部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肇慶學院聯合開展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肇慶行”等系列走讀肇慶活動,結合地方人文資源優勢,通過外籍青年導演攜手中方制片人的方式,以影像敘事為媒,生動呈現肇慶的歷史文化傳承、人文社會風貌、嶺南傳統民俗等,具有較強的紀實特點。影片透過青年導演的經驗體悟窺見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包容性與創造性,于個體故事之中融入跨文化思考。部分優秀影片已陸續在央視海外頻道和美國城市衛星等國際平臺推出,進一步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當代肇慶的文化精神。
《跨文化視域下“Z世代”青年走讀肇慶的影像實踐》案例
一、工作背景
自2022年起,肇慶市委宣傳部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肇慶學院連續兩年聯合開展“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肇慶行”“看中華·港澳臺青年影像計劃·肇慶行”“看中國·Z世代青年影像計劃廣東行——走讀肇慶”系列活動。該活動結合肇慶地方人文資源,以“Z世代”青年的獨特視角和影像敘事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肇慶故事?;顒油ㄟ^外籍青年創作者攜手中國制片人的制作方式,加強中外青年之間的跨文化溝通與合作,同時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相關新聞報道及文化推廣,以影片筑起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自項目開展以來,肇慶學院組織了超200名高校師生參與其中,培養出了一批在影像創作上具有獨到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
中外青年以影像為媒建立深厚情誼
二、成果亮點
(一)多國青年創作者集中共創
2022年,項目圍繞“風華·風尚·風光”的主題,組織來自波蘭、加拿大、約旦、剛果(金)的4位外國青年導演與8位中方制片人,奔赴肇慶端州、德慶等地取景拍攝,共同制作4部影片和一部幕后紀錄片,探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2023年,項目圍繞“民居·民歌·民風”主題,邀請來自意大利、喀麥隆、巴西、泰國、也門5個國家的外國青年導演和5位港澳臺青年導演攜手20位中方制片人,用鏡頭探尋嶺南特色民居、傳統民歌以及淳樸民風,制作出10部影片與兩部幕后紀錄片。青年創作者共同前往肇慶及其周邊取景拍攝,用生動的鏡頭捕捉了人文故事,耗時17天完成了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
連續兩年來,項目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聯系在一起,并跟隨拍攝幕后紀錄片《遇見·肇慶》《端城里》和《硯都行》,以“第三只眼”的視角記錄下他們這次旅程的蜿蜒曲折,見證包括導演、制片在內的中外青年影人的收獲與成長。
(二)挖掘人文歷史中的動人故事
外國青年導演的鏡頭中既有風光旖旎的山水美景,又有獨具韻味的傳統風情,勾勒出博大豐富而又生動親和的當代中國影像。
2022年“風華·風尚·風光”主題拍攝活動中,四位外國青年導演以腳步丈量肇慶文化、以心感受人文深度,通過羚羊峽、裹蒸、90后“新農人”、狀元莫宣卿家族孝文化等選題,記錄下這塊土地不同的時代風華、文化風尚與大美風光。波蘭導演王伊麗用影片《尋·峽》,呈現羚羊峽背后守峽者的堅守;加拿大導演包小可,帶著鏡頭走訪裹蒸手藝人,講述《稻路》里的傳承之路;《柑·甜》的導演歐文來自約旦,他將目光聚焦在中國90后新農人“貢柑妹妹”陳慧的故事;以《至孝莫家》為影片名的導演古天樂來自剛果(金),他帶大家領略嶺南狀元莫宣卿的家風故事。
2023年“民居·民歌·民風”主題拍攝中青年創作者則將心中最靚麗的風景、最真實的感觸、最深厚的共鳴收錄在《結》《山獅》《嘆茶》《幕村》《竹茗》等十部影片中,講述跨越時空的精神感悟。來自喀麥隆的導演王寧帶著對民族關系的思考,用影片《結》展現下帥壯族瑤族鄉三族同歡的民族情結;來自意大利的導演周深,在茶樓里捕捉早茶剪影,以中國人《嘆茶》故事比照不同文化里的鄉愁;來自泰國的導演李智英,帶著對于“慕容”一姓的好奇,走訪古村落,敘說《幕村》的文化基因;來自也門的導演碧海,聽風觀竹,捧杯品茗,遂有《竹茗》問世,介紹了有千年歷史的竹芯茶韻。
《嘆茶》紀錄片畫面
《竹茗》紀錄片畫面
(三)影片獲業界廣泛認可
在肇慶學院與世界各地青年導演共同合作的影片中,多部影片獲獎,獲得廣泛好評。如影片《稻路》,在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中獲最具國際傳播力作品獎;影片《竹茗》獲2023年第五屆“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優秀作品獎。這些作品通過真實地記錄和深刻地思考,讓觀眾對肇慶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僅展示了學生們出色的創作才華,也凸顯了跨文化合作在影視制作中的獨特魅力。
三、工作方法
項目通過“培訓+文化考察+選題落地+拍攝+后期+展映+結營”的模式開展。目標明確:團隊精心策劃,選定合適的題材與拍攝對象,確保每部影像作品能夠真實反映肇慶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團隊協作:每部影片都配備一支專業、高效且資深的團隊,包含制片人、導演、翻譯專員等相關人員,各自負責,合作緊密。調查研究:創作團隊對拍攝對象進行深入的調研,確保拍攝內容真實可靠,具有說服力和震撼力。宣傳推廣:創作團隊全程記錄,利用國內外融媒體平臺進行相關的新聞報道及文化推廣。通過在Facebook和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上開設陣地,項目以影片筑起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讓世界看到新時代中國和中國人的故事。
幕后紀錄片《端城里》畫面
四、傳播效果
項目影片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電視等多種渠道傳播,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一是在中央電視臺等國內媒體開展專題性報道;二是在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海外頻道、美國城市衛星等300多家中外主流媒體報道;三是該項目同時在Facebook、YouTube等海外主要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陣地,發布系列帖文和視頻內容。
肇慶題材的全部影片已陸續在Facebook、YouTube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并已陸續登陸央視頻道以及西班牙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等央視海外頻道和美國城市衛星等國際平臺,進一步提升肇慶的國際聲譽,增強肇慶與海外僑胞的互動了解,并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當代肇慶的文化精神。
本案例由肇慶學院推薦。
責編:李佳藤、謝曈、朱婷婷
美編:肖郁佳
“面向‘Z世代’青年的國際傳播案例征集評選計劃”是由人民日報社辦公廳、清華大學智庫中心聯合支持,環球網、清華大學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青年報社攜手發起,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作為平臺支持的一項案例征集計劃。
經過業界與學界專家共同評審,共選出獲獎案例35個,包括“十大優秀傳播案例”“國家重大戰略議題類優秀案例”“中華文化傳播類優秀案例”“城市形象傳播類優秀案例”“品牌傳播類優秀案例”以及“國際意見領袖類優秀案例”等六個優秀類別,本篇推介案例出自“十大優秀傳播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