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是世界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近幾年,我國民間博物館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津市武清區萬寶齋博物館創始人周樹春,更是用了近30年的心血,搜集了涵蓋整個中國人類史的農用工具,包括萬件新舊石器時代工具及禮器。
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的博物館建設非常重視。國家領導人多次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據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2-2028年中國民辦博物館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民間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來到位于天津市武清區的萬寶齋農耕文化博物館,看到館內外有數百件珍貴農具文物,再現了從神農創耒到現代化農業的歷史文化脈絡,這里的農耕工具展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輝煌農業發展史。博物館創始人周樹春,從保護民族文化、弘揚華夏文明史的責任感出發,利用人生30年的黃金時間,傾其所有,從北至黑河南至三亞收集了人類農耕工具及史前石質、玉質器物總計有兩萬件之多,藏品不僅涵蓋八千年以來整個農耕史,做到了全國農耕工具第一全的博物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史前新舊石器時代石質和玉質文化的各個歷史階段,獨特完整的系列,其藏品之豐富、珍貴程度令專家們贊嘆稱奇。
北京大學教授,原地質系巖礦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的王時麒教授對萬寶齋博物館收藏的玉耜的材質及產地進行鑒定,確定產自遼寧鞍山岫巖及海城地區。作為玉石鑒定專家,王時麒認為周樹春的博物館里的這件玉耜材質珍貴、對追根岫巖玉文化有重大意義。遼寧省文化廳原副廳長、中國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新石器時代考古專家郭大順先生看到館藏玉耜,震撼不已,表示這件玉耜是目前國內最大保存最完美的、也是僅有的一件史前玉耜,是迄今所見我國新石器時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馮永謙,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陳全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傅仁義組成的專家組,對萬寶齋博物館給出的鑒定結果是:周樹春先生收藏的藏品均采自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周圍的河漫灘附近,總體觀察這批藏品,絕大部分為人類制作的工具,可分為打制和磨制兩種,且以岫巖玉石料為主。其中,少數打制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與小孤山文化一致。大部分石器是新石器時代甚至青銅時代遺物。
專家們表示,這些藏品的意義,在于這批石器基本用岫巖玉材料制作,而且基本以生產工具為主。其中玉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與小孤山遺址相當,將人類使用岫巖玉的歷史提前至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前。對研究岫巖玉文化的早期歷史和發展,以及研究原始文化生產水平狀況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據介紹,天津市武清區萬寶齋博物館創始人周樹春,是一位民間收藏界的“奇才”,他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從事大豆品種的研究推廣工作,1995年創辦了東北三省首家集科研、開發、推廣于一體的民營科技企業——北安市新優作物研究所,1999年該企業被評選為“黑龍江省民營科研型企業”。該企業致力于把最新,最優的農業科研成果推廣給農戶,提高了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輻射黑龍江及吉林、內蒙、遼寧、河北等地廣大種植戶,普遍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本人榮獲“全國首屆十大農村青年科技致富標兵”’稱號,1998年被評選為“黑龍江省人大代表”,1999年作為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代表受邀參加國慶閱兵活動,2000年獲得“首屆黑龍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由于一直從事農科研工作,因此對農耕文化的起源和歷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并開始收集農業民間文物至今。他變賣了位于北京長安街CBD的兩套房產及北京順義區北小營鎮水色時光兩套別墅,還有天津市固定資產,基本收集齊了中華人類歷史史前玉質、石質器具。中國人才報、愛心中國雜志社、央視《成功之路》欄目、時代楷模愛心中國公益人物推選活動組委會、當代華人傳奇欄目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時代楷模第18屆愛心中國公益人物推選活動”,周樹春被授予“時代楷模第18屆愛心中國收藏界石器時代領軍人物”榮譽稱號。(王蘭、張士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