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
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腦海里鮮紅的五星紅旗,總是讓每一位中國人,都充滿了力量。
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是國家在的地方,當在異國他鄉,遭遇危難,只要拿出五星紅旗,總是能化險為夷,因為五星紅旗的背后,是我們偉大祖國母親那溫暖堅實的懷抱。
五星紅旗
我們從小知道的是,是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也知道那五顆五角星,象征著黨和人民,萬眾民心向著中國共產黨。
但我們或許不知道,五星紅旗之所以有著這些含義,是從何而來的?五星紅旗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國旗的選擇犯了難
關于國旗的征選,最早在1946年其實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了,一直到了1949年的7月14日,國旗圖案的征集,才開始面向全國。
很快第六專項小組就收到了全國各地寄來的信件,各界的青年才俊,文藝創作者們才思泉涌,截止到同年的8月15日,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就收到了近三千個參選作品。
審核小組的人,仔細的看了每一個作品,在22日的時候,從近三千個作品中,篩選出了10個進入下一輪篩選的作品。
這讓所有人都犯了難,要說兩幅三幅的還能好選一些,可這十六幅,又這么多人參與篩選,那俗話說“一千個人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如何能達到意見統一。
但在這十六幅當中,其中的十一號,還算是支持者比較多的,紅色旗幟為主,左邊是一條豎白條,白色象征著對黨的純潔,或者是光明,紅色,不用說了,當然是革命的顏色。
五顆星星代表著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所有的寓意都很復合,但陳嘉庚提出了異議。
陳嘉庚
“白色不可,若是陽光照射看不到的,而且不覺得眼熟么,同印度國旗有些類似啊,還有一點,沒有體現出來我們的工農聯盟”。
經過陳嘉庚這么一說,剛剛有了點眉目的選擇,又沒了方向。
無奈之下,工作小組又重新在所有的參選作品中,又篩選了一遍,這下似乎更難了,是在三十八分中選了。
不過這次不是小組內選了,而是編輯整理成冊,拿到政協會議上去討論。
這次在會議上,普遍對初選時候的十七號,以及初選時候的十一號,贊同的比較多,可反對的也比較多,而且明顯反對的更人更多一些。
那相對于這兩個作品的復雜性,復字第三十二號,簡單,大方的樣式,反而脫穎而出。
可是會議上的意見還是無法統一,最終只能交給毛主席和周總理。
經過比對,毛主席的目光停在了復字三十二號圖案上:“這個好,民族大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要團結,各民族只要跟著黨走,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能戰勝一切”。
經過毛主席的釋義,這面五星紅旗似乎一瞬間活絡了起來,有了生機。
也就是在1949年9月25日那個晚上,在毛主席的建議下,復制三十二號圖案,敲定為我國的國旗。
9月27日,第一屆政協會上,正式的通過了《決議》,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人民革命大團結的象征。
當五星紅旗成為國旗,背后的設計者,曾聯松也被人們所熟知。
設計者曾聯松
191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的曾聯松,在小時候,就在不斷接受著新式的思想教育。
1936年,曾聯松考上了中央大學,父親本想著讓他以后子承父業,選擇理工科,可有著遠大理想抱負的曾聯松,偏偏選了經濟學,因為他深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道理,未來要想建設國家,必須要發展經濟。
可在戰爭動蕩的年代,放眼望去,一片國破山河,經濟發展又談何方向。
曾聯松
本早已加入中國共產黨,可遭遇不幸,被迫脫離,畢了業的曾聯松,似乎對未來沒有了方向。
經濟研究工作停滯不前,教書育人,因為戰亂,沒有學生,曾聯松不知道自己還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就這樣一直挨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曾聯松來到了大上海,被一家“通訊社”聘用為秘書,對曾聯松來說,至少自己是有事情可做了。
1949年4月21日,當“百萬雄師過大江”捷報傳來,曾聯松激動的熱淚盈眶,蔣介石敗了,共產黨勝利了,南京解放了!上海解放了!
一家三口在昏暗的職工宿舍中,喜極而泣,看著人民解放軍踏進了上海,曾聯松心中前所未有的踏實。
“新時代就要帶來了,我能為國家做點什么呢?”曾聯松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那個遠大的家國夢。
當《解放日報》上刊登出了征集國旗,國徽,國歌的新聞的時候,曾聯松心情更加無法平靜。
“也許這就是機會,或許我可以試試,不管成不成,都要為國家盡一份力”,曾聯松對妻子說。
自從有了這個念頭,曾聯松便一頭扎進了房間的閣樓之上,方寸之地,承載了他的那顆埋藏依久的火熱的愛國心。
曾聯松
他并不是“沒有那個金剛鉆”的人,既然攬了這“瓷器活兒”,他就是對自己有信心的。
他的中學時期,曾經拜在著名花鳥畫家金作鎬大師的名下,得到過大師親手真傳;
在中央大學的時候,由于對美術的熱愛,跟著著名美學家宗白華教授學習,這一路下來,曾聯松的美術功底還是在的。
一進入到閣樓,仿佛就與世隔絕了起來,除了上班,他拒絕一切活動,集中所有的精力,專注在國旗的創作上。
除了有美術功底還不夠,要更多的了解我們國家,我們黨,我們的人民,他把毛主席的著作翻了個遍,這都是他靈感的來源。
可這一切太宏觀了,包含的情感也太過深厚,似乎手中的筆,根本表達不出黨和人民的偉大。
沒日沒夜的熬,曾聯松陷入了痛苦,沒有清晰的思路,沒有炸現的靈感,但他唯一堅定的是,他不能放棄,這是他要為國家所做的努力。
那一夜晚,苦悶的他坐在書桌前,月光傾灑下來,黑夜有了光亮,當他抬起頭,映入眼簾的北極星,明眸般閃爍,告訴這人們,那是北的方向。
“沒錯,星星,共產黨就像這顆北極星,為人民指引正確的方向,人們只要一起,跟著北極星的方向走,就會找到方向,對,就是星星”曾聯松激動的自言自語到。
一瞬間,靈感噴發,迅速在紙上畫出了五顆五角星,要求中提出要體現四個階級,那為何是五顆星星,因為那一刻在中間,最大的星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圍繞著的四顆小星星,才是四個階級,要永遠跟著大的五角星走,才能走到正確的方向。
草稿一出,曾聯松松了一口氣,不管成功與否,總算是為國家做了點什么。
整理好設計稿,帶著一份設計思路解析,寄去了北京,他的生活又回歸了平靜。
多年后,得到報酬
當曾聯松看到9月27日那日的《解放日報》的時候,他一時間愣在了原地。
國旗的圖案他再熟悉不過了,明明就是出自他的手啊,可為什么那可大五角星上的鐮刀斧頭不見了呢,這到底還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呢?
原來,去掉鐮刀和斧頭正是毛主席提出來的,避免了雷同于蘇聯的國旗,所以最終敲定的過期,就是出自曾聯松之手。
可當時曾聯松并不知道因何,也不能確定這還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因為并沒有提及作者,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他曾經為國家做過了這件事,他就知足了。
本以為這件事就會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曾聯松本來也已經漸漸忽略了這件事,畢竟工作好很忙碌。
但每當他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心中還是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為自己,更是為國家。
曾聯松怎么也沒想到,1950年的9月27日,距離五星紅旗定為國旗已經過去一年了,他接到了一通電話,北京來的電話,他被邀請到北京,因為恰好,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紀念日。
曾聯松
而被邀請的身份,正是五星紅旗原創設計者,曾聯松激動的那電話的手已經顫抖了起來,或許他期待自己被承認是國旗設計者應期待很久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的時候,他覺得似乎像一場夢,還使勁兒的掐了掐自己的臉,他才清醒過來。
后沒過多久,還收到了北京政府寄來的五百萬的現金作為稿酬,放在現在大概是五百元。
站在了天安門上,看著自己設計的五星紅旗,在北京上空生氣,迎風招展,那一刻,曾聯松的淚水再也抑制不住。
后來拘曾聯松回憶:“那一刻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設計,而是覺得,中國人民這一路走來,有多么不容易,但正是中華民族的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什么是民族的希望,正如毛主席所說:“民族大團結”!五星紅旗上的五顆五角星,永遠以黨為中心,萬眾一心向這黨,那就是民族永遠的希望。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