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0
June
25.06.2024
“feast”一詞有著雙重含義:既可以指精心準備、通常伴有娛樂的慶祝宴會,也可以節日、筵席、瞻禮。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后,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所謂《圣經》中記有許多特殊主題的宴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最后的晚餐”和“迦拿(Cana)的婚禮”。在收錄《圣經》詩篇(Psalms)的中世紀手抄本中,迦拿的婚禮是很受歡迎的插畫題材。在“時辰祈禱書”(books of hours,詩篇的同類手抄本,包含一天規定時辰所要念誦的禱文)當中,可以找到對基督教各個“圣日”(holy days)瞻禮活動的描繪。
在Les Enluminures畫廊播客的“Feasts”一集中,克里斯汀?拉卡尼羅(Kristen Racaniello)解釋說:“時辰祈禱書前面的日歷,通過列舉當天的圣人節慶來說明日期。一年中,幾乎每一天都是一個圣人的瞻禮日(feast day)。”這一天通常是圣人逝世的日子,瞻禮是對其一生的致敬緬懷。
幾個世紀以來,對“Feast”的這兩種定義,都在繪畫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們充分利用其色彩豐富的藝術傳統,及這座城市引人矚目的獨特建筑風格,創作出了尤為壯麗的畫作。
《迦拿的婚禮》
保羅·委羅內塞
(Paolo Veronese)
《迦拿的婚禮》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1563年,油畫,677cm×994cm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眾國廳(Salle des Etats)是巴黎盧浮宮參觀人數最多的展廳,除展示《蒙娜麗莎》外,其余都是威尼斯畫派藝術家的作品。大廳的墻壁是深沉的藍黑色,以突顯威尼斯畫派作品鮮艷濃郁的紅、黃、橙、綠等色調。
《蒙娜麗莎》對面是另一幅經典畫作——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年)的《迦拿的婚禮》(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這是盧浮宮藏畫中最大的一幅,是藝術家受威尼斯圣喬治馬焦雷(San Giorgio Maggiore)島上的本篤會修道院之托,為其餐廳的一面墻壁創作的。這座餐廳由建筑大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建造,是修士們集體用餐之處。意大利其它地區也有用《圣經》宴席場景裝飾餐廳的傳統,但直到16世紀中葉才在威尼斯流行起來,引領這一風潮的正是保羅·委羅內塞。
僅用15個月就完成的《迦拿的婚禮》,在當時備受贊譽;1797年,拿破侖的軍隊繳獲了這幅畫,并將其運往巴黎,此后就一直保存在那里。
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
作于1558—1563年間的自畫像
油畫,63cm×50.5cm
圣彼得堡國家冬宮博物館
保羅·委羅內塞以描繪場面華麗的油畫聞名于世。無論是宗教場景還是世俗場景,他經常以戲劇化手法安排構圖,讓一群衣著華麗的人物置身于奢華的陳設中,并用炫目的色彩渲染他們的形象。帝王、國王和貴族家庭委托其創作的作品,包括祭壇畫、肖像畫、歷史畫,以及別墅和宮殿(包括總督府)內部復雜的裝飾畫。保羅·委羅內塞擅長描繪大型宴席,作于1563年的《迦拿的婚禮》就是最著名的范例。
這幅畫描繪的故事出自《約翰福音》。在迦拿(Cana)舉行的一場婚宴上,喜酒喝完了,耶穌行神跡,將六缸水變成了美酒。保羅·委羅內塞將基督放在畫作的垂直中軸線上,圣母則在旁邊,他們頭上發散著光暈,由此觀眾可以從畫面130個人物中將他們辨認出來。圣母子身旁,坐著身穿古代猶太人服飾的門徒。
婚禮的賓客已經就坐,開始享用喜宴的最后一道——傳統的水果和堅果,在這幅畫作中,這包括象征婚姻的榅桲(quince,又稱木梨)以及葡萄、椰棗和蜜餞。在最右邊,仆人們有的俯身從石缸中倒酒,有的檢視著杯中瓊漿;而在最左邊,身著奢華當代服飾的新郎,在新娘的陪伴下,正準備接過仆人遞上的酒。整幅畫的細節富麗堂皇,呈現了精工細作的金銀餐盤、玻璃器皿、佳肴美饌、多種樂器,還有圖案華美的絲綢錦緞。
《迦拿的婚禮》局部
婚宴賓客
婚宴場景中也呈現了侍者、雕刻師、廚師、樂師、貓、狗和鳥,這些形象有機地融入帕拉迪奧風格(the style of Palladio)左右對稱的宏偉建筑。賓客身旁的粉色大理石柱廊外側,是通往有圍欄的仆人區的階梯。畫面更高處的陽臺上站滿好奇的觀者,但這部分整體上被青金石般湛藍的夏日天空所籠罩——這是根據修士們的要求,用最昂貴的顏料“群青”繪制而成。
威尼斯畫派“景觀畫家”
(傳)卡納萊托自畫像
19世紀早期英國畫派作品,油畫,33.7cm×27.4cm
英國劍橋郡安格爾西修道院
卡納萊托(1697-1768年),本名喬瓦尼?安東尼奧?卡納爾(Giovanni Antonio Canal),是威尼斯一位戲劇布景畫家之子。他很可能是藉由給父親做助手開始接受藝術訓練的,但卡納萊托很快就離開了戲劇場景設計領域,轉而從事建筑景觀繪畫。卡納萊托作為景觀畫家(pittor di vedute,英譯view painter)聞名于世,他對城市勝景(特別是威尼斯)的描繪,既縝密又傳神,因此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其新穎、富有想像力且技巧高超的景觀畫,是基于精妙的人物和建筑素描底稿,但有時為了創作出更悅目的佳構,他也不受現實景觀準確性的局限。
1730至1752年間是卡納萊托藝術生涯中最受贊譽、也最高產的時期。美國華府國家美術館(NGA)網站的卡納萊托小傳中說,他出色地“捕捉到了那些年威尼斯的光線、社會生活與建筑,其敏銳的感知力和畫作的光亮度,奠定他史上最偉大實景畫家(topographical painter,又稱勝景畫家)的聲譽”。他的這些畫作經常記錄威尼斯的宗教慶典。創作于1735年前后的《威尼斯:圣羅格瞻禮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就屬于這一時期的作品,描繪的是8月16日這一天的傳統節慶,圣羅格(St. Roch)是除疫主保圣人。
卡納萊托
《威尼斯:圣羅格瞻禮日》
(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
約1735年,油畫,147.7cm×199.4cm
倫敦國家美術館
作品呈現了圣羅格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畫面右側)為紀念圣羅格而舉行的節日彌撒剛剛結束的場面。作為宗教慈善組織,該會堂是畫作背景中的核心建筑物。卡納萊托用畫筆捕捉到了會堂的石雕、雕刻柱和彩色大理石鑲飾。他擴展了會堂前的廣場空間,以便在畫中容納更多的人物。卡納萊托移除了現實中的一些建筑,以便觀眾能更清晰地看到行進的隊伍。
從會堂中走出的是威尼斯的顯貴和外國使節。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位于畫面左側中央的總督——選舉產生的威尼斯共和國元首。他身穿綴有朱砂的金色禮袍,一名隨從為他撐起一把金黃色的傘,以遮擋夏日驕陽。事實上,一條帆布遮陽篷為整個人群提供了遮陽的效果。卡納萊托對遮陽篷結構特征的描繪,創造出了一條起伏的水平線,突顯了行進隊伍中人物的動態。
場景中其他的達官貴人服飾奢華,頭頂白色撲粉假發;畫家的筆觸充滿活力,并以厚重顏料加以點綴。總督右側身穿帶帽黑斗篷的是教宗使團代表,法國大使則站在總督左側。為紀念14世紀那場黑死病和圣徒羅格,人們手持一小束馨香四溢的鮮花——稱為“nosegays”,這是瘟疫期間用來掩蓋難聞氣味的鮮花。
卡納萊托
《威尼斯:圣羅格瞻禮日》
(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局部
一大群人注視著這支莊嚴的隊伍。其中許多人物都以一定的角度畫成,讓觀眾恍然覺得自己也是他們一員。保存這幅作品的倫敦國家美術館,在其網站上這樣描述:“卡納萊托開創了一種繪制大量人臉的特殊手法——他在額頭和臉頰上使用高光來表現每個人的頭部相對于光線的角度,并用色點來表現眼睛、下巴和鼻子。”許多人物都體現出個性化的面部特征,并透過著裝和姿勢表現出性格:其中有手持天平的小販,有乞丐、小偷,還有來自近東的游客。盡管卡納萊托畫過威尼斯宗教節慶活動的多個版本,但此畫卻是描繪總督參加圣羅格瞻禮的唯一畫作。
保羅·委羅內塞演繹了一場以神跡為主題的喜宴;卡納萊托則描繪了他那個時代的圣人紀念活動,展現出宗教節日的輝煌壯觀。兩位藝術家都彰顯了威尼斯畫派藝術與這座城市本身的神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