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來對古史和近史做過一些對比,有些心得頗感有趣。正好結合劉震的例子稍稍說兩句。
古史資料缺乏(相對近史尤其是黨史軍史),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往往受資料缺乏之困,故不得不從人物動機、背景陣營做分析,有的不乏猜想推論。
但因為所能依靠史料極少,有時就是兩三條史料,便試圖對一人一事下定論。
看起來似乎有始有終,但究竟歷史真相是什么樣,我們往往不得而知。
比如你怎么知道諸葛亮就是完美無缺的政治家呢?你怎么就知道燭影斧聲是謀殺而不是猝死呢?或許很多教科書里定論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真相完全相反。
這是古史。
近史也有一弊。因史料極其豐富,當事人的回憶錄、原電、甚至影象資料都有,可以非常真實地還原某人某事。故記錄歷史、分析規律時,基本上做到了古史學者們強調的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有真實史料作基礎。
這時,反而忽略了對歷史人物心理活動、人物動機等方面的分析,使歷史研究成了干巴巴的史料堆砌,或是像有的宣傳一樣進行臉譜化定論。
這都是不科學也無趣的研究方式。
我們要感謝自媒體,讓筆者這樣真正愛好歷史的業余研究者,有平臺把大量歷史細節披露出來,也讓普羅大眾找到一扇小小的窗戶,看到更多立體的有意思的細節。
劉震謙虛退讓的例子,就是從這個角度做出的分析。
當然,不是無限拔高某一個個例,因為還有更多案例。
三、謙虛走得遠
遼沈和平津戰役,劉震也有被別的縱隊統一指揮過的經歷。
1948年10月攻錦作戰,主攻部隊分別編成北、南、東三個突擊集團。
韓先楚統一指揮二縱、三縱、六縱十七師,組織北突擊集團。鄧華統一指揮七、九縱組成南突擊集團。八縱和一縱炮兵東突擊集團。一場激戰下來,各縱都差不多,錦州戰役殲敵十余萬人,二縱戰果為1.5萬余。但擔任統一指揮和配合作戰,地位和功勞不一樣。
劉震沒有爭這個名份。
入關頭一戰打天津戰役,三十八軍軍長李天佑再次統一指揮三十八、三十九兩個軍共同作戰。
當然劉震也統一指揮過別的縱隊,比如1947年12月彰武戰役,劉震統一指揮過二、七兩縱。解放沈陽之戰,劉震統一指揮二縱、一縱部分部隊和一些軍區武裝。
分量比不過前述兩仗。而且沈陽之戰,東總的原電是“你縱連夜開進,配合一縱、十二縱及遼南獨立師殲滅該敵。”一縱走的慢了,才叫劉震統一指揮。
縱觀劉震戰史生涯,他是一位埋頭打仗、甚少爭奪名利的人。和老上級黃克誠相映成趣,黃克誠不平則鳴,性格剛烈,強硬無比,與人爭論是常有之事。劉震卻謙謙成風,以至于東總安排戰斗任務,二縱往后退一步成了慣例。
他的謙退風格并不影響二縱、三十九軍的戰斗力和士氣。二縱五師是東北野戰軍的頭號主力,東總曾不吝美辭地贊揚五師:“該部隊系東北部隊之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斗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沖、猛追,三猛稱著;善于運動野戰,攻堅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在東北野戰軍十二個主力縱隊三十六個師中,這個評價是最高的。
三十九軍在朝鮮的輝煌戰績,排在第一,恐怕無人質疑吧。
劉震解放后出任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后來組建空軍學院并擔任院長,從一線指揮員位置上退了出來。
他當年的老搭檔胖子同學成了他的上級。劉震回憶過這位胖同志,說他沒有原則,過于唯上。這位唯上的搭檔,后來給他造成過很不好的人生經歷。
也有人說,劉震對吳的上位耿耿于懷,心懷不滿云云。細節現在已經諱莫如深,不好查究。但追尋歷史當觀大略,71年后被劃入101集團的那些壞人,諸如黃邱吳江等,并無劉震將軍。劉震反而一度被101那幫人整治的遭受危難,那不正說明當時劉震并不附合那些壞人?
劉震上將復出后擔任過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和新疆軍區司令員。
1982年黨的十二大,老將軍當選中央委員。時年67歲的他力請中央不要當這個委員,請求順應干部年輕化的潮流,自己早點退休頤養天年。請求了三年,1985年才得償所愿。
1992年,老將軍因病辭世,享年77歲。相比有些人誤入歧途萬劫不復,劉震上將算得上圓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