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渴望確認感。
當一個獎項開始預熱,那么過程往往比公布更精彩。
今年的百花獎名單公布,確實引發了一陣關于“青春風暴”的討論,多個獎項都被塞入了年輕角色。
王俊凱、易烊千璽、張藝興、朱一龍、劉德華角逐的“影帝”環節更是格外顯眼。
百花向來有“評選爭議”的聲音,但其在華語電影的地位也是公認的,其榮譽屬性加成也讓它一直被電影圈主流關注。
與其以下犯上的指點百花入圍憑什么,不想想百花為什么要讓小年輕們入圍。
相比實力,有時候時間進程更重要。
攢局
沒有人一直年輕,但總有人正在年輕。
很多聲音說百花是為了“吃這波年輕人群體的流量”,這話其實是有遺缺的。
拉攏年輕群體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不然以娛樂圈的造型速度,「百花」豈不是每年都要推幾個年輕演員上去“引流”。
只是這幾位剛好有作品賣座、粉絲體量有可觀,評選入圍也有合理性,這份“巧合”也給了次電影圈攢局的機會。
行業總歸是要交棒的,畢竟很少演員能成為跨時代的頂流。
與其賭未來的驚世黑馬,不如和這批有名聲的年輕演員來個“風口交接”,既是規律,也是規矩。
當下可能不是最好的時機,但肯定是優秀的備選項:
電影工業的明朗進展、娛樂圈在社會層級的新高,主流輿論的占比、市場的傾向等等,都在預示著行業景氣的氛圍。
金馬的衰落,讓金雞和百花擁有了機遇紅利,也讓這兩項有了“力不能及”的質疑。
但請記住:在當下,百花所處的位置依然是行業頂部。
所以不管是拉攏人心還是伯樂惜才,「讓年輕人跑步向前」是權力體現,也符合其的基本利益。
而且作為“大眾電影”的背景使命,其在流程上對圈內對圈外的邏輯線都是能自洽的。
相比什么資本傾斜、順水人情的解讀,其實臺前臺后都是百花主動下的“必然”罷了。
地位
構建價值,要么是得到行業認可背書,要么是讓大眾將地位捧高。
履歷概念幾乎貫穿所有行業,電影娛樂也不在例外。
如果接觸過飯圈話術的,應該會常見一種文案“參演XX,怎樣的成績,榮獲過XXX獎項,待播XX”。
畢竟對于一不熟悉的大眾來說,一套「彰顯實力」的簡歷是快速賦予印象的捷徑。
對于藝人來說,獲獎是履歷加分,對于頒獎方來說,獲獎人選則是地位的暗示。
「百花」當然需要源源不斷的關注度維持住它的地位,但同時它也需要讓關注幫它鞏固地位。
因為,百花注定成為不了電影評選的“老大”。
不管是電影節,還是專業性電影獎項,百花所展現的優勢都不足以「壓制力」;
甚至“金馬事件”后,它也沒能實現在華語電影行業的壟斷蛻變。
上不去,那就要避免降下來。
掌握行業話語權是需要深耕沉淀,但在輿論造勢里扳回一城可以“快一些”。
百花多個提名出現年輕化就是“快”的具象。
它對于“盼履歷”的新星粉絲們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它對于“熬出頭”的演員來說是組成形象的關鍵。
粉絲成了局勢的關鍵:數量龐大,關注度強,在這個話題里擁有討論動力。這些優勢都在間接促成「百花」地位的鞏固。
在廣泛社會議題里,不管百花還是電影評選,它所牽動的輿論浪花都是有限的;
但這也讓粉絲們擁有了制造「沉默螺旋」的可能。
狂熱的追星文案引發的質變,是撬動更多普通網友關注的可能。
假設真做到了話題破圈,那這就是明晃晃的“市場”,演員們也會因為市場的影響而間接靠攏和維護獎項。
一朝地位暴漲不太可能,但“行業老二”的地位可就能鞏固的牢牢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