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產業鏈正處于深度重塑過程之中,供應鏈的韌性至關重要。同時,產業競爭已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擴大至供應鏈體系的競爭,提升供應鏈整體水平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供應鏈金融是通過金融手段支持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工具。它依靠真實的貿易和交易,很大程度提升供應鏈的效率。近日,筆者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就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如何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等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
首發于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
21世紀經濟報道:供應鏈金融發展目前存在哪些難題?
沈建光:主要挑戰是在核心企業的主體信用之外,金融機構能獲取的中小微企業“物的信用”和“數據信用”信息還比較有限。
當前,征信服務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銀行推動建立了征信系統、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形成了國內收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信息的金融數據基礎設施。
同時,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基礎,發改委持續打造“信易貸”業務的全國性網絡。各個政府部門的政務數據不斷推進開放,各地也在積極發展地方性的征信中心。
然而,一方面由于各個信用信息系統數據存儲、管理、輸出的標準和技術不統一,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島”“技術孤島”問題;另一方面,政務類信用信息開放共享比較緩慢,目前全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匯集的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還處于“面窄量少”的階段。
此外,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面臨合規風險帶來的權益保護難問題,信用信息可能屬于某一行業、地區甚至國家層面的重要數據,防范信息泄露、盜竊等數據安全風險也對共享機制帶來了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物的信用、數據信用”應如何真正落地?
沈建光: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主要依賴核心企業的“主體信用”,讓“物的信用、數據信用”落地的實質是要讓“物的信用、數據信用”成為信用評估、信貸決策的重要依據。
一方面,需要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推進數實融合,通過企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不斷積累“物的信用、數據信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讓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中有能力利用“物的信用、數據信用”,解決“能不能”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核心企業如何加強對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用賦能?
沈建光:近年來,以數字、智能、信息科技為支撐,一批擁有傳統實體基因、同時具備強大科技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應運而生,為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降本增效和推陳出新,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型實體企業”是數字化運營實體業務和技術性賦能產業鏈供應鏈的結晶,具有“實體性”“科技性”“生態普惠性”和“網絡外部性”四重屬性,有利于推動供應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四流合一”以及供應鏈上下游數據的信用化、信用資產化。
一方面,這類企業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供求響應方式,賦能全產業鏈供應鏈資源配置、助力現代流通體系,打造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另一方面,立足實體定位,這類企業能以技術能力帶動全產業鏈降本增效;并能通過開放自身基礎設施、技術優勢、服務能力,推動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金融科技在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上發揮何種作用?
沈建光: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平臺、產業平臺企業融合發展,實現“金融科技服務+供應鏈場景服務”的協同發力,是推動供應鏈金融健康協同發展的關鍵。
一方面,供應鏈、產業鏈平臺企業可以幫助銀行機構更好地獲得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發展信息,夯實物的信用和數據信用信息基礎,緩解“有沒有”的問題。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服務可以幫助銀行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緩解“能不能”的問題。
展望未來,推動供應鏈金融健康協調發展,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以供應鏈為基礎的科技服務企業合作,積極發展供應鏈金融科技。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