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Larry 勵叔
大家好我是Larry。
這是我在高凈值移民的專欄【勵叔吐槽留學】上發表的第10篇文章,其他同系列內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更新隨時提醒~
最近看到英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不淡定了:破產、暴動、學校財政危機……
英國媒體評論稱,英國現在正站在“可怕的暴力時代邊緣”,當前國家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在過去的一周,英國已逮捕378名騷亂參與者。而與此同時,眾多中國留學生卻早早收拾好行囊,準備踏上他們心心念念的留學勝地。
我長期深耕各國留學,英國留學現在已經到了關鍵轉折點,有必要給家長和孩子們一些中肯的建議。
是時候打碎英國留學的濾鏡了。
英國留學的致命吸引力
即使到現在,如果問中國留學生最青睞的留學目的地,答案毫無懸念還是英國。
在2023-2024申請季,通過UCAS申請英國大學本科的總人數為667650人,較上年下降1.6%,但是中國大陸地區通過UCAS申請英國本科人數為30860人,同比增長0.52%。
相反,2024年,中國學生通過Commonapp申請美國本科的人數僅為15563人,同比下降3%,僅為申請英國本科人數的一半。
而碩士階段,這個差距更加巨大,在大陸地區讀本科的同學,大部分都將英國作為碩士留學首選目的地,想去美國的已經寥寥無幾。
事實上,近幾年我們接觸到的想申請美國大學碩士的大部分都是已經在美本就讀的同學。
綜上來看,英國大學對中國學生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這種對英國大學的熱情也能反映在互聯網上。很多學生會在收到美國大學和英國大學的offer后猶豫不決,會在網上發帖詢問應該選擇哪個學校。
這個時候你膽敢建議選擇美國大學的項目,就會立刻一群IP為英國的用戶噴你,“你這個美吹”。
在英國留子巨大的數量優勢下,支持選美國大學的人只能瑟瑟發抖。
所以,我遇到這種帖子都是無腦點選英國學校的,畢竟美國申請的競爭還是過于激烈了,申請的人再少點對大家都更好。(笑)
然而,英國大學留學真的這么美好嗎?
事實上,在對去英國留學追捧的狂熱中,也有很多已經在英國的留學生弱弱地發出一些抱怨。人是理性的。
那么,英國大學為什么在中國留學生中占據如此高的地位?我們也經常詢問想去英國留學的學生,以下理由經常被提起:
第一,學費相對較低、性價比高;
第二,QS排名高、回國認可度高;
第三,學制短、快捷便利;
第四,學術聲譽高、教學水平好;
第五,英國經濟發達、就業前景好。
但我們今天卻想唱唱反調,來聊聊英國留學的缺點。
如今想要做性價比高的留學,該如何規劃?可以私信添加小助理,即可直接咨詢Larry勵叔~
英國高校的致命弱點
弱點都是對比出來的,我的業務橫跨美加澳亞洲各地,所以從學生們的就學反饋,以及申請難度、費用上,能橫向對比優劣勢。
英國留學,其實從整體效果來說,有幾個致命弱點。
第一,費用高昂、性價比低。
英國的學費雖然看上去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但是租房、食物等生活費用很高,所以總費用還是很高。
目前牛劍和倫敦的大學(IC, LSE, UCL, KCL等)的年費用大約在60-70萬人民幣,其他地區的學校也已經在50萬左右。
按年費用來看,是明顯高于中國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和澳洲的。
但回國就業的認可度和薪資水平,并沒有明顯高于這幾個地方。
而且港新加澳無論概率大小,都至少是有留在當地工作賺刀樂的機會的,但英國幾乎沒有。
因此,英國留學注定是一場高投入、低回報的選擇。
當然有人會說,英國再怎么樣也還是比美國便宜啊,美國的那些哈佛啊斯坦福啊,總體費用不都已經9萬美金往上了,也是得70萬人民幣啊。
這里就有個很重要的概念誤差,美國大學分公私立,私立大學由于要維持極高的師生比、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建設各種高檔的教學設施,其收費通常遠高于公立大學。
所以如果要比較費用,只能是用公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比,私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比。
由于英國的大學都是公立大學,所以,跟美國的公立大學才具有對應可比性。
而美國公立大學里最貴的是加州大學,每年的學費生活費加起來也就是人民幣50-60萬,其他大部分公立大學,比如佐治亞理工、北卡教堂山、佛羅里達大學等,一年的費用大概在6萬美金以內,也就是人民幣40-50萬左右。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英國大學目前的費用比美國還要高。
更重要的區別是,英國大學收國際學生的學費是本國學生的四到五倍,也就是完全用國際學生的學費來補貼本國學生。
而美國的私立大學對所有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無論是美國學生還是中國學生,交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一樣的。
美國公立大學對州外居民和國際學生的學費也是一樣的,一個紐約州的學生和一個蘇州的學生去讀UCB,花的費用也是一模一樣的。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中國學生去讀英國大學就是去做冤大頭的。
第二,教學質量差,制度僵化。
如果英國大學收了這么貴的費用能夠用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學校軟硬件水平、提供更豐富的學術資源,那也無可厚非。
但是,這些中國學生付出的高額學費,并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但肯定沒有用在學生身上。
大家都知道是,英國大學都有著相當恐怖的規模,招這么多學生,到了學校基本都是超級大班課,兩三百人一起上課是日常。學生一學期下來可能連教授長什么樣子都沒看清楚,最后全靠自學。
而且所有的公立大學,無論美國英國,國內國外,其主要目標、功能和定位都不是教學,而是科研。
所以,某個英國的大學有多么厲害的教授,跟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習都是沒什么關系的。
但其實英國大學著名教授的流失已經非常嚴重了。
由于英國大學作為公立大學,教授的工資主要由財政撥款支付,但英國現在的財政情況相當捉襟見肘。
所以英國教授的工資不僅很低(大概只相當于美國、澳洲、加拿大教授的工資的一半),還經常拖欠。以至于英國大學的教授已經到了罷課去討工資的程度。
之前還有中國學生抱怨,教授罷工了,遲遲不給成績,導致自己拿不到成績單畢業證,耽誤了很多事情。
現在英國大學的很多教授已經紛紛跳槽,去了澳洲的大學。
所以,雖然現在澳洲大學的入學門檻可能比英國低,但其教學質量和學術資源已經能跟英國有得一拼了。
不僅僅是課程、教授和學術資源大幅度退步,英國大學僵化的體制也對學生的教學產生了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英國大學不能轉專業,更不能轉學。所以,學生一旦在自己尚不怎么了解社會、產業和專業的時候,選了某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再加上很多留學中介為了能讓學生申請到牛劍等名校,最喜歡向學生推銷一些未來都是天坑的專業。等學生上了英國大學,就會發現已經為時已晚。
而英國大學成績單獨特的分數制度、畢業學位等級制度等更是會讓不熟悉這套規則的人一頭霧水。
我們接觸的很多家長說——他們的目標是去英國讀本科,再去美國讀碩博,畢竟英國的博士大部分都是自費,美國博士有獎學金啊。
我們聽了都直搖頭,從英國本科申請美國研究生院并不比從國內本科申請更容易。
而英國三年本科一年碩士的學制也吸引了很多學生家長,但這其實也是一個經典誤解。
學制其實準確來講應該叫最長學制才是。比如國內的學術碩士是三年學制,但其實并不是說一定要讀三年,而是最長可以讀三年,在這三年里可以享受國家和學校對于學術碩士的各種待遇。
國外也是一樣,美國本科學制四年的意思是,可以給你以四年為基本目標的學生簽證、你可以在這四年從容的完成你的所有本科課程,但是如果你想提前畢業,那么通過前幾年多選課、讀暑期學校、用AP換學分等,也是可以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畢業的。
所以,更長的學制其實是給你提供了一個選擇,可以用完這個時間,也可以提前完成。
所以,英國更短的學制其實是一種劣勢,因為你沒得選。你必須在三年內非常緊張的上完所有課,因為你的簽證不等你,學校的選課系統也不等你。
所以,讀英國本科名校的學生其實都過得很辛苦,因為沒有緩沖、沒有選擇。
而英國的碩士因為只有九個月,基本就是開點本科難度的課,隨便上上就可以發一個碩士學位,統稱“水碩”。
與此同時,你沒有暑期實習的機會、沒有應屆畢業秋招的機會。
第三,聲譽惡化,就業困難。
雖然貴為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英國現在的經濟狀況是有目共睹的,產業空心化、已經沒有什么拿得出的產業。
曾經的工業重鎮,伯明翰、曼徹斯特等都已經不復往日榮光。
因此,留學生想在英國找到工作留下,享受資本主義腐朽糜爛的生活方式,是幾乎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以目前英國的工資和物價水平看,中國留學生也不見得想留下。
倫敦的工資水平跟北京上海幾乎持平,但是房租物價差不多是北京上海的三倍,也就是說,留在倫敦的生活質量可能只有北京上海的三分之一。
那就算能留下,又有什么留的必要呢?
而其他主要留學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留在當地工作并且定居的機會都要遠大于英國。
當然很多家長都跟我說,他們就是不想讓孩子留在國外才選擇英國的啊。
但是,這背后的邏輯是,正是因為你不想留下,你才需要選一個能留下的國家和地區留學。圖什么呢?
現在的留學不是鍍金了,只有這個留學目的地是能讓一部分留學生留下時,才能讓選擇回國的你更加從容、有更多選擇。
而英國大量留學生回國就業,對孩子來說只會加大競爭。比如,UCL大約有一萬五千名中國學生就讀,他們幾乎都無法留在英國工作,于是就全部回來,都需要在國內找工作,都在往各個公司投簡歷。
公司的HR打開招聘系統,幾千個UCL的學生在申請自己公司的崗位,HR會怎么想?
反之,如果我們讀了一個美國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學,比如杜克,學校每年畢業的本科生中國人也就一百個,碩士假設有一千個。
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留在美國繼續讀博士或者就業,只有三百個個學生需要回國找工作。大家專業又不同,分散在各個領域,一個公司只能看到幾個杜克學生的申請,是不是就會感覺杜克的含金量更高?
所以,不管我們自己留學的目標是不是要留在當地工作,去一個能有留下機會的地方留學對自己都是有好處的。
更何況,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回來很多優秀的校友不一定能讓這個學校的名聲好多少,但只要有那么一兩個不靠譜的,就會讓用人單位對這個學校留下壞印象,并且很難再去改變。
當然,一定還是有很多同學認為,國內的HR只知道看QS排名。
關于QS排名的吐槽,我們已經討論過(可點擊查看),這里不再贅述。
但我要為HR們正名一下,他們大都真的還是正經念過書、上過學、甚至留過洋的。
所以,并不是一看到達特茅斯QS兩百多名,就看不上;一看UCL全球第九,趕緊沐浴更衣焚香鋪好紅毯迎接你來上班。
還是那句話,永遠不要希望靠著學校的排名吃一輩子飯,有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
吃老本的“破產”國家,盡量別選了
7月27日,英國政府公布財政審查結果,首相辦公室發表聲明,審查結果顯示“英國已經破產”。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衰敗。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我們的學生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錢,從GDP世界第二的國家跑到一個GDP世界第六的國家留學?
靠著十八、十九世紀的積累,英國大學還能繼續吸引大量的留學生,但如今,它可能無法幫助留學生們實現他們的學術和職業夢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