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明初山雨欲來的時代,有一批攪弄風云的人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留下了他們濃重的印跡。我們作為歷史的旁觀者,知道這場游戲的最終勝利者是朱元璋。
但是,除了朱元璋,那個亂世不乏英雄好漢,這些人曾經有不少與朱元璋并駕齊驅,甚至勢力遠超朱元璋。由于“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敘事,這些曾經同朱元璋平起平坐的人物,并沒有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畫卷,反而被視作朱元璋登臨天下的墊腳石。
勝利者的史詩固然值得謳歌,失敗者的傳說卻并非不精彩。
在歷史的進程中,這些人也占據著一席之地,有的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沒準在其他的平行時空里,是由他們取得了天下,而不是朱元璋。如果平行時空真的存在,那么誰最有資格取代朱元璋呢?這個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朱元璋的一生之敵——陳友諒。
1. 漁家子的進擊之路
陳友諒,元朝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出生在沔陽,今天湖北省的仙桃市。《明史》說他是漁家子,簡單一點說就是漁民。據史書記載,陳友諒身姿挺拔、儀表堂堂,因為讀過書,會識字,在縣衙門里混到了一個差事,當上了小吏。
聽說曾經有個算命的,路過陳友諒老家的時候,瞟了一眼他家祖墳,青煙裊裊,當即賦詩一首:尋龍十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這家人必出人才啊。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今天安徽北部,爆發了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被稱為北方紅巾軍。三個月后,在稍南一點的地方,今天湖北、安徽兩省交界的大別山區,又爆發了一場紅巾軍起義,領頭的是徐壽輝,稱為南方紅巾軍。
起義的第二個月,徐壽輝等人攻占了黃州路,也就是曾經盛產考卷的湖北省黃岡市。在這里,徐壽輝迫不及待地就地建國、立號、稱帝,建立了天完國。
由于元朝的統治不得人心,天完政權建立后,很多百姓前來歸附,起義軍隊伍滾雪球一般壯大起來,很快就占領了湖廣、江西的很多州縣,還一度攻入浙江,占領杭州,聲勢大振。
陳友諒看準時機,辭去縣衙的差事,投奔了天完國。他投到徐壽輝的太尉倪文俊麾下,一開始從一個簿掾做起,負責文書檔案、計算錢糧物資。慢慢的,陳友諒受到倪文俊的賞識與提拔,讓他統兵打仗。
短短兩三年時間,陳友諒迅速成長起來,立下了很多戰功,麾下強者如云。這一時期徐壽輝和倪文俊也沒閑著,紅巾軍四面出擊,戰果輝煌,陸續控制了江西、湖廣兩省,還派出兵馬進攻四川、浙江。
由于樹大招風,元朝廷對天完國進行鎮壓,打得徐壽輝節節敗退。眼看著徐壽輝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倪文俊起了異心,想要謀殺徐壽輝,取代徐壽輝的帝位。
倪文俊以為干掉徐壽輝易如反掌,不料他自己水平著實有限,導致計劃出現了問題,未能成功,陰謀敗露的倪文俊跑到黃州,找到老部下陳友諒,畫了一張大餅,要他跟著自己一起干,滅掉徐壽輝,共舉大事。
他不知道的是,陳友諒其實也有想法。
陳友諒可不想屈居于倪文俊之下,但他實力遠不及倪文俊。只要倪文俊在,勢必會一直壓在陳友諒頭上,但要是搬開這塊大石頭,陳友諒就能更上一層樓。這次倪文俊叛亂,給了陳友諒絕好的機會。他現學現賣:你倪文俊能謀殺徐壽輝,我也能謀殺你啊!
陳友諒比倪文俊厲害的地方在于,他黑吃黑的水平更高一點,不僅有想法,還真的干成了,然后提著老領導的腦袋向徐壽輝邀功。與此同時,陳友諒也趁機吞并了倪文俊的部隊,坐上了名義上的第二把交椅。這時候距離他辭職落草,也就才過去了兩年。
2. 迎戰朱元璋,誤中反間計
之所以說是名義上的第二把交椅,是因為如果真論實力,陳友諒是妥妥的No.1。事實上他也沒把自己當二號人物,在那個有兵有槍就是王的亂世,陳友諒手握重兵,大事完全自己拿主意,根本沒必要考慮徐壽輝的感受。
陳友諒兩年便成為一方豪杰,其能力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可就在他快速崛起的時候,在長江下游,朱元璋也站出來了。朱元璋的勢力范圍與陳友諒接壤,雙方都想要擴張地盤,都野心勃勃,兩強相爭,不可避免。
天完政權內部忙著黑吃黑時,朱元璋早已派兵奪取了天完控制的長江重鎮安慶和池州。然而,還沒等焐熱,就被陳友諒輕松拿走了。
安慶,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中下游第一號兵家要地,誰控制了安慶,誰就控制了南京。這么重要的一個地方,陳友諒從朱元璋手里打下來,用了多久呢?今天已無從考證,但想來肯定沒花多長時間,因為史書中就留下了三個字“陷安慶”。
江防重鎮如此輕易失守,想來朱元璋很沒有面子,后來的明朝史官也不好意寫這件事情。其實,丟臉的還遠遠不止這一場戰役。占領安慶之后,陳友諒再接再厲,又奪取了池州,而后南下進攻江西,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幾乎占領了江西全省。
朱元璋從來就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趁陳友諒在江西攻城略地,他派常遇春攻占了池州,重新建立長江上游的防御堡壘。陳友諒這邊,坐鎮安慶的是猛將趙普勝。此人勇猛善戰,而且頗有謀略,看透了朱元璋的用意,果斷出兵池州,不給朱元璋機會。
雖然常遇春號稱常十萬,但趙普勝也不是吃素的。幾場仗下來,朱元璋不僅丟掉了剛到手的池州,就連太平(安徽馬鞍山),也受到了威脅。要知道,從太平到南京,長江水路也就一百公里左右,快船半天就能到,趙普勝幾乎打到了朱元璋的鼻子底下。
手下這么能打,陳友諒自然是洋洋自得,感覺非常良好。然而另一邊朱元璋的感覺那是非常的不好,敵人就在百把公里外,夜里睡覺都不踏實。打,一時半會打不過趙普勝,跑,又沒地方跑。該怎么辦呢?琢磨來琢磨去,朱元璋和他的謀士們想出了一招毒計:反間計,挑撥趙普勝和陳友諒的關系。
趙普勝原本就是巢湖一帶的江洋大盜,先跟過朱元璋,后來才到天完那邊混。簡單地說,這個人之前和陳友諒沒什么交情,反而和朱元璋頗有淵源。當年和趙普勝一起闖蕩江湖的弟兄,有不少還在朱元璋麾下效力呢。
利用這層關系,朱元璋搞定了趙普勝的一個手下,然后讓他去陳友諒那里說閑話。比如說趙普勝明明能夠攻下太平,但故意留一手,心懷叵測。再比如說趙普勝居功自傲,看起不陳友諒,想取而代之爾爾。
這種沒來由的風言風語,最容易流傳,很快就被陳友諒聽到了。陳友諒和趙普勝沒有太深的交情,對這個人也不太了解,將信將疑,就派使者去趙普勝軍中探查情況。
趙普勝還不知道陳友諒懷疑自己,滿心歡喜地以為他派使者來,是因為自己戰功卓著,要重重封賞。可使者到了之后,別說封賞了,連個口頭表揚都沒有。趙普勝很不爽,向使者抱怨,說自己立了這么大的功勞,陳友諒怎么能視而不見呢?
接下來雙方吃飯,兩杯黃湯下肚,趙普勝酒上來了,越說越離譜,甚至說出了自己對陳友諒有恩,陳友諒不懂報恩的話。
這些牢騷話,被使者原原本本地報告給了陳友諒。心胸狹隘的陳友諒勃然大怒,認定趙普勝有二心,必須除掉此人。他以兩軍會師,共同進攻朱元璋為由頭,率軍前往安慶。一無所知的趙普勝還以為自己的抱怨起了作用,陳友諒要親自來嘉獎自己了,忙著張羅烤全羊、燉羊肉湯。
然而,這邊剛宰了羊,趙普勝自己也挨了刀。陳友諒的戰船靠岸,趙普勝上船迎接,他剛上船,就被埋伏好的士兵給砍了。隨后,陳友諒故伎重演,吞并了趙普勝的兵馬。
趁趙普勝被殺的機會,朱元璋派徐達等人重新占領了池州。陳友諒倒也不著急,也沒有親自動手,而是派一支人馬進攻池州,結果全軍覆沒。這里面有個陰謀論的說法,說是這支人馬全是趙普勝的親信死黨,陳友諒估摸著沒辦法收服,干脆讓他們去送死,算是借刀殺人。
陳友諒這邊正為解決了一個內部隱患,而且看起來手段很高明而春風得意。卻忘了真正高興的朱元璋,反間計大獲全勝,不僅干掉了對方的一員大將,還順帶著占領了池州。
3.既然皇帝送上門,那就皇帝換個人
干掉趙普勝不久,陳友諒遇上了一個新的麻煩:徐壽輝。
陳友諒攻城略地,占領了龍興府(江西省會南昌)。徐壽輝就覺得龍興府這名字好,適合他這個真龍天子,就想遷都到龍興府去。但陳友諒不想讓徐壽輝來。第一,龍興府是他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徐壽輝一點功勞都沒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誰樂意干這事。第二,要是姓徐的來了,自己的位置往哪放?說不定那家伙還會擺出皇帝的架子,對自己指手畫腳一番。
因此,陳友諒是百般推脫,徐壽輝不太高興,仗著自己是皇帝,不再和陳友諒商量,自己帶著人馬從漢陽出發,直奔龍興府而來。得知消息,陳友諒決定將計就計,既然徐皇帝非要送上門來,那他就別想回去了。
當徐壽輝的船隊到達龍興府的時候,陳友諒已經準備好了歡迎儀式。那場面,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非常的隆重。徐壽輝很感動,夸贊陳友諒是天完國的頂梁柱、難得的大忠臣。
沉浸在歡樂喜慶的氛圍里,徐壽輝只帶著幾個親信隨從,跟著陳友諒一起,進入了龍興府。然而,他們幾個剛進城,守軍就突然關上了城門。徐壽輝感覺奇怪,問為什么不讓他的部隊入城。陳友諒回答說,咱是擔心人多出亂子,威脅皇上的安全。
隨后他大手一揮,一幫人沖上來,不由分說,就把徐壽輝塞進馬車,直接拉到了元帥府軟禁起來,到了至正二十年就被陳友諒殺死了。天完國覆滅后,陳友諒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政權。
那么,接下來,走上了權力巔峰的陳友諒會做些什么?
特約撰稿人:鄭寧,復旦大學歷史博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