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經過近三年的奮斗,東北野戰軍已經把國民黨軍隊,壓縮在了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的據點和地區之內。就當時的局勢而言,除了攻擊者三個點固守之敵外,放眼東北已經沒有大仗可打。
在這三個點之中,沈陽為國民黨“東北剿總”所在地,是東北最難啃的骨頭。沈陽周邊駐扎有30多萬國軍,不乏裝備精良的美械軍,并且城周和市內已經修建了完備的工事。
因而,林彪并不考慮急于攻打沈陽,將目光投向了長春。1948 年4月1日,在林彪主持的東北局會議上,就已正式向中央軍委提出要攻打長春。5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組織了兩個縱隊的兵力,對長春作試探性的攻擊,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為了避免出現四平保衛戰那種膠著不堪的狀態,林彪采取了謹慎的作戰態度,對長春就改為長圍久困了。9月12日,遼沈戰役正式打響。
一時間,錦州成為了東北全局的關鍵。可是在打錦州還是打長春這個問題上,林彪猶豫不決。無論是坊間閑談,還是網絡輿論,甚至于學術界,在研究林彪打長春還是打錦州問題上,都是比較傾向于林彪不敢打。實則不然,林彪秘書譚云鶴晚年道出了事情真相。譚云鶴又是什么人物?譚云鶴生于1922年,18歲徒步到延安,26歲開始為林彪當秘書。譚云鶴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林彪傳達電報,與林彪接觸的機會比較多,他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
譚云鶴晚年回憶,林彪在打長春還是打錦州問題上猶豫不決,主要是因為林彪擔心,長春守敵尚有10余萬人,沈陽守敵有近30萬人,錦州、葫蘆島地區也有十幾萬人,特別是華北傅作義所部還有五六十萬人,如果攻擊錦州不能順利得手,有讓東北之敵斷我后路,和遭到東北、華北之敵夾擊,陷入兩線作戰絕境。
林彪行軍打仗素來謹慎,沒有絕對的把握不會輕易下手。譚云鶴的這一判斷,還是得到了驗證。
10月2日,林彪指揮所移師南下,列車到達吉林省雙遼縣鄭家屯車站時,譚云鶴接到中央軍委的“敵情通報”。通報顯示,傅作義所部新5軍及第94師共4個師經海路到葫蘆島登陸。如此一來,錦西之敵連同原有的部隊已達9個師之多。而錦西、葫蘆島同錦州兩大陣地之間相距不過五六十里地。
如果兩敵拼死相向進攻,難保其不能會合。譚云鶴將這一“敵情通報”告知林彪后,林彪顯得很緊張。林彪短暫恢復之后,當即向譚云鶴口述電報,大概意思是,由于傅作義部增援錦西、葫蘆島,我軍是繼續攻打錦州,還是回師去打長春,“以上兩個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請中央軍委同時考慮并指示”。這時的林彪,還是擔心東北野戰軍會陷于兩線作戰,比較傾向于打長春。
10月3日上午,譚云鶴剛吃過早飯,羅榮桓和劉亞樓一同到林彪這里來,親眼見證了林彪是如何下決心打錦州的。
羅榮桓婉轉地提議說:“打錦州的問題,這是主席、軍委堅持的意見。葫蘆島敵人雖然增援了4個師,但我們還是有辦法阻擊敵人的。估計錦西方面我們再增加一個縱隊或再加一兩個獨立師即可,是不是打錦州的決心還是不改的好。”劉亞樓也比較認可這一意見,林彪當即下定決心攻打錦州,將林、劉、羅三人署名電報交由譚云鶴發往中央軍委。
至此,林彪開始發力攻打錦州,為遼沈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