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韓國人到底從我們手里偷走多少傳統文化呢?
2010年,韓國將中國傳統古琴改名為箜篌并且成功申遺;
緊接著我們的元宵節又被韓國人改為燃燈節,于2013年成功申遺;
當然,一向致力于偷走中國文化的韓國人也沒放過我們的端午節,將其改名為端午祭之后順利申遺......
說一個可能讓所有人感到觸目驚心的數字,截至目前為止韓國已經偷走了中國500多個傳統非物質遺產!
然而,有一項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卻讓韓國人避之不及、又愛又恨,甚至連續3次強行廢止,都以失敗告終,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京釜高鐵事故
2009年,韓國京釜高鐵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了一起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起因是施工現場發現有300多個混凝土軌枕竟然開裂了,工程公司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前來調查,卻得到了一個更讓人崩潰的噩耗。
從大邱到慶州一百多公里的施工現場,一共有高達15萬個軌枕均有不同程度的開裂。
如此一來,不僅嚴重耽誤了施工進度,還會造成更高的時間、財力、物力等成本,涉事的工程公司頓時感覺天都要塌了。
于是他們費了好大勁才終于找到事故的“罪魁禍首”,沒曾想,竟然是一顆小小的連接軌枕和鐵軌的螺絲!
深入調查后發現,混凝土軌枕本來應該是一家韓國和德國合資公司負責生產,但由于他們工廠不生產螺絲的緣故,就將這項業務外包給另一家專門生產螺絲的小公司。
可是沒想到這家公司卻誤將生產要求書上的“防水”看成了“放水”,從而使用了吸水材料并將螺絲交付給施工方。
另一邊,在現場負責監督的工人疏于檢驗,直接導致了這場意料之外的事故,也因此給京釜高鐵施工項目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問題來了,為什么這么重大的高鐵施工項目竟然會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呢?原因和當時韓國正在不遺余力的廢止漢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都知道韓文是表音字,這樣一來就會造成一個讀音同時會對應多個詞義,一旦閱讀的時候不注意就會容易造成誤解。
這就奇怪了,一邊悄無聲息的偷走中國500多項傳統文化,一邊費盡心思廢止中國漢字,這顯然說不通啊。
那么,韓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使用中國漢字,又為什么這么著急的廢止漢字呢?
漢字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在古代,如今的日本、韓國、朝鮮以及越南,其實都屬于中國的藩屬國,至于中國漢字在韓國的廣泛使用,最早要追溯到古朝鮮時期。
公元前108年,國力鼎盛的漢朝分別在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四郡,也是從那時候起,中國漢字文化風靡整個朝鮮半島。
時間來到新羅統治時期,他在位期間開始頻繁的使用漢字命名官銜和地名,一直到高麗時期,絕大多數貴族階級對于中國漢字已經使用的相當熟練。
1446年,朝鮮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訓民正音》,是當時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親自發布的。
這樣的目的不言而喻,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一味的推行他國文字,這讓國王的面子往哪里放?
只是沒想到,《訓民正音》一經發布,竟然遭到了許多貴族和士大夫的強烈抵制和批評。
一來,那些人覺得一旦使用了朝鮮文,勢必會遭到中國的責難,另一方面,他們打心眼里覺得中國文化更先進,沒必要這么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因此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漢字仍然是朝鮮官方文字,至于朝鮮文(又名諺文)則成了朝鮮底層社會流傳的文字。
其實當時韓文缺陷就已經暴露的相當明顯,比如“李、黎、力”這3個字,讀音是相同的,但是字型卻不一樣。
據統計,韓文中的同音字占比高達30%以上,因此很多人在使用韓文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語義混淆的情況,上文所說的京釜高鐵軌枕開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然而,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更長久,影響力更大,就必須要推行自己的文字,很快,朝鮮半島開啟了浩浩蕩蕩的廢止漢字運動。
清朝中后期,尤其是甲午戰爭慘敗后,一向見風使舵的朝鮮立刻頒發了《勅令》,要求民眾們以國文為本。
不料脫離了清政府附屬地位后,朝鮮也沒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反而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盡管日本一再實施高壓政策,試圖用日文代替中國漢字來穩固自己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可結果卻收效甚微。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語中仍然存在大量漢字,因此在強制性日語教育的過程當中,間接將中國漢字傳授給了朝鮮底層人民。
不出所料,朝鮮第一次廢止漢字的計劃徹底失敗了。
第二第三次廢止漢字運動
二戰結束后,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如喪家之犬一般退出了朝鮮半島,然而南朝鮮卻在美國暗自扶持之下在1948年成立了大韓民國。
很快,親美的知識分子開始大肆鼓吹“表音文字優越論”,至此,掀起了第二次廢止漢字的計劃。
1948年推出的《韓文專用法案》中明確規定,要求所有學校必須教授韓文,不允許出現漢字,并且在行政公文當中也要使用韓文。
尤其是人名、地名都必須使用韓文,這樣一來,別說學生們看著韓文覺得陌生,就連教書的老師們都頓感壓力山大。
據統計,廢止漢字的政策出來后,直接導致韓國產生了45%的半文盲,無疑對韓國各行各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阻礙。
因此不出意外的,韓國第二次廢止漢字仍然以失敗告終,可沒想到,仍然有人不死心,此人就是在1961年通過政變上臺的樸正熙。
不可否認,在樸正熙擔任韓國總統前期,經濟、科技等各方面迎來了不小的突破和發展,但他錯就錯在不該盲目的廢止漢字,也因此讓韓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時刻。
1970年,樸正熙發布了《韓文專用法案》,要求從1970年開始全面廢止漢字,不光學校只能教授韓文,就連從前的各種古籍文獻也要翻譯成韓文。
這種強勢的廢止漢字計劃倒是十分符合樸正熙的執政風格,在他的大力推行下,韓國有將近30年的時間里減少了對漢字的大量使用。
一直到1997年,亞洲爆發了相當嚴重的金融危機,韓國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這個時候他們想到了要和中國加強貿易合作,以此來擺脫困境。
至于原因大家也都能想到,韓國當時有超過40%的商品需要出口中國,但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這。
當時韓國并沒有懂漢字的人才,這樣一來就無法了解中國用戶的心理,想要擺脫經濟困境簡直是難如登天,就在這時,三星站了出來。
為了能夠盡快打通中國市場,韓國三星集團推出了最新的政策,要求入職的新員工必須要通過漢字三級考試。
后來金大中上臺后,立刻發表了“漢字復活宣言”,旨在鼓勵更多人學習漢字,并且要求新聞媒體在報道的時候盡量“韓漢并用”。
2005年,樸正熙當年發布的《韓文專用法案》最終被廢除,不少韓國學校甚至專門開辦了漢語的選修課,也就意味著第三次廢止漢字的運動難逃失敗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韓文是表音字的緣故,經常會出現大量重名的情況,隨著韓國人口的不斷增加,他們不得不出臺相關法案,要求大家在登記戶口的時候盡量備注中文名字,這樣一來就更容易區分。
寫到最后
這種又愛又恨的心理和一系列行為,其實很符合韓國人的做事風格,雖然他們的政府曾經不遺余力的舉辦三次廢止漢字的運動,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最后我想說,有民族自尊心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像韓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想要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后反而會得不償失。
如果真的對民族文化有自信,倒不如多研究研究本國傳統,而不是明偷暗搶將他國傳統文化變成自己的,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