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有一個“重力洞”,在這里,地球引力明顯偏弱,物質在這里的質量值會低于地球其余地區。這個“重力洞”最早在1948年由荷蘭地球物理學家 Felix Andries Vening Meinesz 在船上進行重力測量時發現的。
印度洋的“重力洞”,學術上稱為印度洋低大地水準面,這里的海平面比其它地方低了100米,形成一個圓形洼地,從印度陸地南端開始,影響了約300 萬平方公里。
根據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推測印度洋重力洞是由地球深處的巖漿羽流形成的。印度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超級計算機追溯到1.4億年前,模擬該地區已經消失的古老海洋面貌,認為來自地球深處的巖漿羽流,就像那些火山巖漿一樣,形成了該地區的低重力。
人們從小得到的知識就是地球是一個圓的球體,甚至想象其為一個完美的球體,但事實遠非如此。地球物理學家、印度科學研究所地球科學中心副教授Attreyee Ghosh說。“從科學上講,地球不是一個球體,而是橢球體。地球旋轉時,中間部分是向外凸起的,有點類似一塊中間鼓起的土豆。”
戈什(Ghosh)教授補充說,我們的星球在密度和成分特性上并不均勻,有些部分密度高,這會影響地球表面形態及其重力。如果把水倒在地球表面,水流平穩定后的表面被稱為當地的大地水準面,這是由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差異控制的。水準面的高低不同,取決于其下面有多少物質說。
Ghosh和她的同事們使用計算機模型將時鐘撥回1.4億年前,以便從地質學上看到這個區域的演變。該團隊進行了19種模擬重現構造板塊的移動和地幔內巖漿的行為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殼之間的地球內部厚層)。在其中的六種情況下,會形成類似于印度洋的低水準面。
1.4億年前,印度還在別的地方,印度板塊和亞洲之間有一片海洋。印度板塊向北移動后,這里的古老海洋消失。當印度洋板塊進入亞洲板塊地幔內部時,可能刺激形成了巖漿羽流成,使低密度物質集中于此處并且更接近地球表面。所有這六個模型與別的模型共同區別是此處低大地水準面周圍存在巖漿羽流,這些巖漿與附近的地幔結構一起被認為是形成低“重力洞”的原因。羽流本身起源于數千萬年前印度大陸漂移并最終與亞洲板塊相撞。這個低水準面形成于大約2000萬年前,目前很難說它是否會消失,即使出現變化 ,也需要幾億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