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系~
毛羅修士世界地圖,中世紀
尋找東方震旦:看不見的城市
讓我們把時間回溯至13世紀,或許可以在元大都看到這樣的場景——
馬可·波羅正站在臺階下,向天子忽必烈講述著他在王朝新征服領土上看到的景象:白銀屋頂、青銅神像、水晶劇場……那里有55個以西方女性命名的城市,征服者本人卻沒親眼見過。
這是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中講述的故事,引發人們的思考:這場對異質文明的征服,有何意義?
當馬可·波羅將他的見聞傳回歐洲,“看不見的東方”也引起了無限遐想,聽說,那里黃金遍地,聽說,那里有信仰的同盟。新一輪的征服開始了。
歐洲人四處尋覓心中的烏托邦,最終的線索指向了一個地方——西藏。
東方的烏托邦
西藏在哪兒?
這個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在17世紀之前,卻是困擾在歐洲人心頭的疑惑。分屬于亞歐大陸兩端的中國與歐洲各國在過去交通不便的時代鮮有往來,古代歐洲人所獲得的關于東方的消息,往往都需要加上“聽別人說”這樣的前提。
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勾勒出了西藏的最初形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游歷埃及、巴比倫等地,寫成《歷史》這一巨著,其中記載了一個發生在巴克特里亞王國(即大夏,今阿富汗一帶)以北荒漠的故事:
“在那個荒漠中,生活著一種在地下營穴的比狗小、比狐貍大的螞蟻。這些螞蟻的外形和希臘螞蟻相似,它們把地下富含黃金的沙石掘起,印度人經常在早上太陽升起之前去偷取螞蟻掘出的金沙……這便是波斯人的說法。”
人們必須爭分奪秒,在太陽最熱的早晨抵達,這時候螞蟻們因為灼熱的炙烤都躲藏在地下。印度人把掘出的金沙裝滿口袋,便趕緊騎上駱駝往回跑,因為一旦暴露,螞蟻們便會立刻展開追擊——它們的速度是動物中最快的,如果被追上,只有死路一條。
希羅多德之后,古希臘學者麥加斯梯尼的《印度志》與古羅馬地理學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也提及了“螞蟻掘金”的傳說。
前者曾為駐印度孔雀王朝使節,他指出在印度以北有一名為達爾德的黃金盛產地,受惡魔控制的螞蟻會把金沙從地下掘起,附近居民將這些金沙收集后賣給來往的商人。到了普林尼的時代,他已掌握了不少有關西藏高原山系的情況,也贊同“螞蟻掘金”就發生在達爾德這一神秘之地。
東方有黃金國——在西方流傳開來,人們對于“黃金國”所在的地點爭議不休;而13世紀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所寫《東方見聞錄》的流行,將人們的想象聚焦于一個地方——震旦。
毛羅修士世界地圖中對震旦(Chataio)的記錄
“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震旦各省和帝國其他各省,凡有貴重值錢的東西都運到這里,供應那些被這個國家吸引,而在朝廷附近居住的大批群眾的需要。”
震旦勾起了歐洲人的無限向往,1492年哥倫布揚帆遠航時,便是以發現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震旦為目的而開辟海路。除了非凡的財富,那里還有一件事情也令人充滿期待——古老的震旦,可能居住著基督教徒。
在經歷了穆斯林勢力崛起、失去圣地耶路撒冷的沉重打擊,十字軍東征又未取得太大的成果,無論從宗教勢力還是經濟上,歐洲人都亟待突圍——他們希望能在穆斯林世界之外,尋找到信仰基督教的同盟者。
但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歐洲人一無所獲。
直到1581年,駐莫臥兒宮廷傳教的蒙塞拉泰神父,傳來了新的消息。
12世紀的歐洲流傳:“三印度統治者”約翰長老控制著強大的基督教王國。
新民族與震旦
15世紀,葡萄牙人率先吹響了大航海時代的號角。船只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了印度半島;16世紀,他們占領了印度西海岸的果阿作為葡萄牙帝國在東方的中心,掌控了印度洋上的貿易航線。
與此同時,莫臥兒家族占領了德里和印度北部,建立了莫臥兒帝國。1556年,阿克巴繼承莫臥兒皇位。他雖然是一位穆斯林教徒,卻倡導各宗教一律平等,并期待創造一種融合各宗教精華的新宗教。為此,阿克巴皇帝邀請了包括穆斯林、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等各派代表來到莫臥兒宮廷進行交流活動。
1579年,果阿耶穌會的第一批傳教團動身出發,其中一員便是蒙塞拉泰神父。
莫臥兒宮廷中的耶穌會教士
在莫臥兒宮廷赴任時,蒙塞拉泰神父常隨皇帝出行調查當地的風土人情;在旁遮普地區,他聽到了關于一個新民族“博坦”的討論,并發表于《駐莫臥兒宮廷傳教團記事》中:
在喜馬拉雅山東坡,居住著一個野蠻的民族,他們被稱為“博坦人”。
他們沒有國王,以村莊或部落為單位居住。他們的首領都是巫師,如果首領之一死去,其余首領就聚集一起,按照他們的經書確定安葬形式,或拋之于河谷,或焚之于烈火,或棄之于野獸猛禽,或懸于樹木,或采用其他方式加以保存。
他們是白種人,中等身材,栗色頭發,古銅色臉龐,大部分人有著圓圓的漂亮的眼睛。他們用毛氈裹緊身體,還會用駱駝毛做成被褥,用細毛織成披肩。
每年6月至9月,那里陽光充足,無冰雪,他們可以從喜馬拉雅山下到印度平原,但在其他時間,那里冰天雪地,他們只能呆在山下。
有關這個民族的情況似乎是不可置信的……
神父們向瑜伽苦行僧打聽喜馬拉雅山的情況,他們說此山很高,難以攀登;曼薩烏爾的居民說,某一湖邊有個非常古老的城市,城里的居民每八天就會在公共建筑里舉行祈禱活動。根據教規,男人坐在廟堂右側,女人坐在左側,中間部分稍高于地面,一位身穿白衫的男人坐在那里,面前有一張極矮的桌子,桌上有兩只金盤分別裝著酒和饅頭。中間的男人誦讀幾段經文,其余人齊聲應答,隨后人們依次來到他的面前,接受饅頭和酒的賞賜,結束后又回到原位坐下。
神父們時刻準備弄清情況,以期一回到使館,就能立刻送上有關這一彌撒的報告……
蒙塞拉泰繪制的喜馬拉雅山地圖,覆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國西藏地區。經線119°,緯線32°處標注著:Both et bothant,即博坦。
這里所提到的“博坦”,實際上指的就是西藏。可以看到,《記事》對于西藏氣候以及當地居民的外貌、服飾、喪葬習俗等均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更讓神父們感到震驚的是,當地的祈禱儀式與基督教的教義和儀軌有著相似之處——他們不禁懷疑,這個新發現的民族,可能信奉基督教。
盡管持保留意見,神父們還是感到有義務將博坦納入基督教勢力范圍;耶穌會還希望派兩位神父前往,使那里的異教徒皈依。然而,第一批傳教團的活動只持續了三年,蒙塞拉泰神父于1582年就回到了果阿。
直到第三批傳教團沙勿略、鄂本篤等人再度出發,他們才了解了更多西藏的信息,并且還有了意外收獲:神父沙勿略從一位伊斯蘭教商人口中,聽說了關于震旦的消息!
商人自稱在震旦的汗八里城市居住了13年,那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國,大約有一千五百個城池,那里的人們是耶穌的信徒,并建立了許多大教堂。
沙勿略寫信給耶穌會會長,報告了關于西藏和震旦的最新情況:
“從克什米爾可以直達西藏,藏王與阿克巴是摯友,只要帶上阿克巴的介紹信,就能順利到達震旦的第一個城市喀什噶爾,這個城市是基督教徒聚居的地方,離西藏只有幾里地。”
“我在克什米爾的時候,人們也對我說,在西藏,有許多基督教徒、神父、主教和教堂。”
“我們已被告知在震旦王國有許多人信仰基督教,但由于距離遙遠,途經的民族又動亂不安,所以我們300年來對那里還是沒有一點準確的了解。經過孟加拉的道路前往震旦是可行的。”
獲得了關于震旦的線索,第三批傳教團成員之一的鄂本篤神父懷著前往那里的目標啟程。等待在印度的神父們振奮不已——或許馬上就要迎來發現震旦的時刻;然而在此時,他們的手中已然握住了答案。
另一個震旦
鄂本篤神父尋找震旦之旅的艱辛難以想象。
1602年,他從莫臥兒帝國首府阿格拉出發,經印度北部進入阿富汗,準備由此向北翻越阻隔在南亞與中亞之間的天然屏障興都庫什山脈,隨后橫穿整個帕米爾高原。高寒的環境造成人馬缺氧死亡、險要的道路上還要時常應付盜匪來襲……鄂本篤神父一行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抵達了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停留一年后,鄂本篤繼續啟程,1605年他來到了肅州(今甘肅酒泉),并在那里等待前往北京。
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也就是在肅州,鄂本篤遇到了一支從北京返回的穆斯林商隊,并從他們那里確認了有關震旦的消息——
穆斯林商人稱北京為汗八里,稱中國為震旦。
震旦(Cinisthana,印度《佛說灌頂經》中對中國的稱呼),就是中國;在這里它實際指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契丹”。
公元10世紀,契丹部族一統蒙古草原,建立大契丹國,中亞地區遂稱中國北方為“契丹”(Khitay)。13世紀,隨著蒙古鐵騎西征,“契丹”一詞也傳入歐洲,其發音也在傳播途中不斷演變為Cathay、Scetaio等等。
馬可·波羅在游記中以Cathay稱呼他所到達的元朝宮廷,便將契丹與中國混為一談了。(為避免與遼代契丹混淆,一些人將Cathay翻譯成震旦。)
而中世紀的歐洲人由于遙遠的地理,尚不清楚契丹與古老的中國,是否指向同一個地方?
現在一切真相大白,鄂本篤神父將他的調查發現寫信稟告給果阿耶穌會,1607年,他帶著完成任務的喜悅與世長辭。果阿耶穌會的神父們在收到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為鄂本篤的死訊,也為他們所獲知的消息——前面我們提到,當鄂本篤神父還在亞洲腹地苦苦掙扎的時候,印度神父們就已經獲得了“中國就是震旦”的結論。
先一步報告這一消息的是利瑪竇神父,他于1583年沿海路來華傳教,1598年利瑪竇抵達北京,在將當地實際情況與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比后,做出了確定的判斷:基督教和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在中國以外,不存在另一個震旦。
但,沒有一個人相信這個結論。即使后來鄂本篤的調查對此做出了驗證,印度的神父也還是不愿意相信。
至于原因,利瑪竇寫道:“當他們聽說許多震旦人都是基督教徒,到過中國的神父又說那里沒有一個基督教徒,他們對事情產生了懷疑。因此他們認為也許存在一個真正叫做震旦的王國,靠近中國。”
那么震旦究竟在哪,神父們將目光投向了喜馬拉雅山的另一邊——西藏。
High Himalaya,攝影:Eric Valli
對于震旦的重新定位,實際上有跡可循,那就是沙勿略神父關于西藏有基督教徒的報告。而一位名為迪奧戈的葡萄牙人,又為果阿耶穌會帶來了新的消息:
西藏位于不久前被莫臥兒王國占領的古伊斯庫米爾王國(即克什米爾)外邊,它們之間被高大的山脈隔開。這些山上冰雪很厚,只有太陽的威力才能使這些冰雪融化,所以一年中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供人們越過高山。路途雖不遙遠,但卻十分艱難。
人們更多地叫西藏為“塔米古亞”,這里不允許除過境商人以外的任何不可信之人逗留。
這里有豐富的金子和寶石,婦女們用來裝飾自己;這里的居民是白色人種;他們有許多教堂,內有神龕、基督像和上帝、圣母、圣徒的畫像。像我們一樣,他們那里有許多神父信守獨身,所著服裝與我們的神父也極為相似,但他們全不留頭發。
他們的主教叫“喇嘛”。他們把故去的喇嘛看成是圣人,并大力夸耀他們的圣績;為表示虔誠,喇嘛終年深居簡出,遠離城堡。只有遇到盛大的節日,他才乘船渡河前往。
神父們將沙勿略和迪奧戈提供的情報聯系了起來——兩人都曾在克什米爾,聽到了西藏有基督教徒的傳聞,且從克什米爾可以抵達西藏——一輪新的遠征,即將開啟。
在1620年的一份文件中,記錄了當時神父的熱切期盼:
“我們的神父正準備到西藏去,那里也許就是震旦的本源。神父想去那里看看,人們所說的一切是否屬實,是否真有許多基督教徒,他們又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以期能夠憑借上帝的光輝使他們皈依。天主,請你的光輝保佑他們成功吧。”
西藏,那個從公元前“螞蟻掘金”傳說開始,就存在于“聽別人說”里的東方幻影,終于要顯露真容了。
TBC…
High Himalaya,攝影:Eric Valli
參考資料:
1.G.M.托斯卡諾:魂牽雪域
2.張云:西方人對西藏的早期認識
3.何文華:論有關西藏的兩個傳說及其傳遞的西方價值觀
4.李不白:地圖告訴你,大航海時代為什么從歐洲開始?
5.郭燁旻:為什么俄羅斯、伊朗等國要稱“中國”為“契丹”?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在倉姑寺,一場甜蜜的修行
西藏以西,千年守望者騎青馬而來
佛的守護者,英勇迎敵!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