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怎樣讓9歲的小朋友明白,打游戲為生不靠譜?
兒子9歲,三年級剛畢業,說了好幾次了,將來要打游戲為生。我說打游戲玩和作為職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娛樂后者是謀生。這職業其實很辛苦。如果是打比賽的,要有天賦還要經過很殘酷的訓練,一個國家成功的也就一兩個。如果是當代練,其實感受和自己每天打一小時的游戲是不一樣的,幫人沒日沒夜的打,沒有節假日也沒有星期天,不受勞動法保護,非常枯燥,也沒有社保。但是感覺他理解不了我說的,有什么辦法讓他感受到?
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我們在九歲這個年齡,其實還無法完全理解職業這件事情,尤其理解不到成年人所思考的范疇。孩子喜歡打游戲,夢想著能夠一直將游戲玩下去,成為其一生都不會失去的愛好,這作為一種夢想是完全可以有的。
只是對于一個僅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夢想是否能夠成為其未來的職業,還很難構建出很具體的概念。他可能會根據自己所接觸的信息,知道這可以作為一種職業,但作為他自己,是否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將自己的喜好轉化成為職業,尚不具備足夠的具體的實踐經驗。
而這個經驗的得來,其實是需要他自己逐步去經歷過成與敗之后,再逐步融入到他自己的認知當中。
這些將會是這個孩子他自我成長的一段歷程,期間免不了要經歷理想的受挫,或者理想破滅的體驗。很可能他會在熱愛到某個階段時就遇到了上升或持續發展的瓶頸,這個時候他可能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或方向,重新規劃下一步的發展。因此當孩子在九歲時所認定一件事情時,作為家長實施掌控或者不實施掌控,可能都很難是家長的價值觀在發揮很大的作用。
如果家長真的能夠起到影響力,那大概齊也是家長作為一種權威的存在起到了威懾的作用,暫時性地讓孩子壓抑住了自己的夢想,未來會怎樣,其實都還很難講。
陪伴孩子一同去經歷他的成長,比如由夢想到實現或者由夢想到失敗,對于每個家長來說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作為家長,通常都很想將自己過往的經驗,或者以自己過來人的認知,去給予孩子以最優的選擇,趨利避害,以幫助孩子掃除成長路上的各種障礙。可以說,每個很想在父母位置上盡責任的好家長,都天然的想要把自己認為最好最恰當的經驗傳遞到孩子的成長中,這是一種盡責的體現,是有愛在里面的。
只是這個過程中,需要看到邊界以及干預不可過度。
孩子的自我發展與家長的干預之間天然存在有偏差,偏差過大時,家長也會很難適應與接受。家長可以留意和覺察這種偏差下自己的感受,也許真正感到困擾的是,當孩子說要以玩游戲作為職業時,擾動到了自己內心非常恐慌與焦慮的情緒,如果可以順著所感知到的情緒進行探索,家長或許會看到那個更深入的自己,自己對未知以及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其實是來自于自己內心的局限,而這個局限可能很早就已經干擾過自己,只是以往不能夠被深刻的理解,如今經由孩子的言行而被擾動。
當家長開始對自己的內心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思考,再來面對一個九歲孩子的夢想,或許就會多出很多的理解與接納,隨意的放縱、苛責的管控,或者喋喋不休的理論,可能都不是好的辦法。
如果家長可以情緒穩定地陪伴孩子完成一段夢想與現實不斷沖突碰撞的成長歲月,這不管是對于孩子,還是家長,可能將會是一段美好難忘的人生經歷。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