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的“節”,三只羊的“劫”。
小楊哥的“翻車”熱搜,差不多都持續半個月了,熱度還沒有完全降下來。
從大閘蟹引起的“兩大平臺頭部主播杠上”,到后續三只羊各種虛假營銷被扒,陳年往事也是成了這次風波的助推工具:
梅菜扣肉涉嫌使用“槽頭肉”、“鮮多裕”牛肉卷不是原切牛肉、“豆小依”兒童鞋增塑劑嚴重超標、還有被質疑的“拔蓋茅臺”……
黑歷史接連被扒,小楊哥在直播中的狀態,也是多次不在線。
網友評價:“不是家人,不用擔心被坑。”
的確,想想自己沒買,大家突然就平和很多了。只有不在其中,大家都是路人點評,客觀一點也是淡淡的。
1.流量≠銷量
幾年前,流量確實值錢。
就我一個百家的小破號,也趕在大學畢業前,實實在在的感受了好幾個月的“流量扶持”。
當時就是順便做的,不日更、或者隨便發一千多字,那閱讀量過萬是最基本的,十萬、幾十萬的閱讀量,只要當月通過MCN像平臺提報了流量扶持,通過后那流量是真給你。
與現在對比就是,那時候的內容真沒現在高,很多文章選題都是我從短視頻平臺找來的。
當時有一陣兒,平臺也有要作者做付費、帶貨。
比如付費專欄、付費圈子、圖文(視頻)帶貨、直播帶專欄等。
我當時也試過,但沒做起來,也沒堅持。
尤其是在開直播時,只要把直播鏈接填到一個表里,就會助推。最初,主播的個人作用其實很小,大多就是平臺給你推的,嘩嘩進人。
但我把專欄和付費咨詢掛上去,都沒什么人買。基本上就是一些網友在直播間聊天,轉化率很低。
開了幾天,我也不想播了。可能,百度這塊兒,直播板塊就不是強項,那時不缺流量都沒銷量,現在流量大部分都是往頭部押,要是走銷量,那可能就要看主播有什么野路子了。
2.當網友不買賬,焦慮的又是誰
再一個就是,粉絲基數太大,總不是每個粉絲都會像信徒一樣追隨某個主播。
就像內容輸出一樣,輸出的縱然有人看,縱然覺得再好,網友中也有比此觀點更深刻的。
輸出的東西,也可以看成一件消費品。
被消費了,就是產品;沒被消費,就是自嗨。
不知道有關小楊哥的這場風波,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場,但因此焦慮的人,總不會是網友。
電商直播怎么樣,也不能以偏概全。
買不買都是自己的事,消費時還是看個人選擇。
畢竟,直播的人那么多,口碑參差不齊,總有賣得好的,賣得不好的。
刷直播間,也得看喜好。
之前我也在美食主播的直播間買過東西,感覺還行。因為主播是真吃,而且口播也很家常,反正都要買的,那就在經常看的這家買就好了。
再者,我們看到的大主播,還真不是命好、運氣好完全就是平臺助推,推上去的。
譬如,某個平臺,還缺個什么類型的主播,那可能會觀察觀察,找到這樣一個寵兒。
就像有人說的,想讓張同學做三農大主播的,沒做起來,那就另找其他類型的主播帶好賣的貨。
雖然有一陣三農領域流量好,但完全帶農產品,也沒那么好帶。
其實,不管人和事,當然是回歸生活最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