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官媒體都在報道,黃公略烈士的遺骸入葬江西吉安烈士陵園。黃公略烈士犧牲于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時期,其后被秘密安葬。令人感慨的是,他的遺骸竟是在時隔90年后才被找到。
這一消息一經傳出,不少熟悉近代革命史的網友都深感震驚。因為黃公略曾是紅軍時期,與毛主席、朱德、彭德懷齊名的軍事領袖。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黃公略追隨毛主席、朱德作戰,他是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黃公略不僅文武雙全,而且還精通戰術指揮,多次率領部隊取得勝利,尤其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圍剿”中,他運用出神入化的戰術,打得敵人節節敗退,為紅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毛主席曾填了三首詞,記錄這些歷史性的時刻,并在其中一首中贊黃公略為“飛將軍”。除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在政治工作方面也很出色。他心細如發,明辨忠奸,曾多次替毛主席化解危機。
然而在1931年9月15日,黃公略卻不幸在第三次反“圍剿“中被敵機炸傷后壯烈犧牲。紅軍高層對他的去世深表哀悼,并在吉安、瑞金兩地為他建立了“公略亭“以示紀念。
由于戰爭形勢所迫,黃公略遺體后來被秘密轉移安葬。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央曾多次派人尋找未果,直到2022年8月,人們才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找到了他的墓穴。
后來又經過了兩年的時間,專家們才通過現代DNA技術最終確認。接下來,我將結合毛主席在20世紀30年代初填寫的三首詞,來進一步向大家介紹一下黃公略將軍當年作戰的事跡。
一、“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第一首詞是毛主席于1930年7月創作的《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這首詞描繪了第一次反“圍剿“中紅軍隊伍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特別提到了黃公略的貢獻,體現了他在紅軍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一九二八年,黃公略與彭德懷共同主持了平江起義,之后他前往贛西南特委,并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紅六軍軍長。
黃公略自一九三〇年初開始在贛西南活動,短短半年時間,便成功地將贛西南的紅色區域擴大至覆蓋三十四個縣,惠及四百萬人口。
這一壯舉,對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而言,無疑是莫大的鼓舞。然而,令他們更為振奮與驚奇的事還在后頭。
一九三〇年,紅一軍團與黃公略率領的紅六軍成功會合,共同組建了紅一方面軍,黃公略被任命為紅一方面軍第三軍的軍長。
緊接著,在當年八月二十日,黃公略率部突襲瀏陽文家市,一舉殲滅敵軍三個營加一個團,取得了運動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隨后在攻打長沙時,唯一的一場勝仗也是由黃公略指揮取得的。
二、“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黃公略的作戰才能,在第一、二次反“圍剿”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率領部隊活捉了敵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這一壯舉令紅軍士氣大振。
為此,毛主席特意填寫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云: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當時,敵我雙方軍力懸殊,紅軍在裝備和補給上都處于劣勢。然而,黃公略憑借出色的戰術和指揮,不僅全殲了敵人一個師,還活捉了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極大地振奮了紅軍的士氣。
特別說明一下,“不周山下紅旗亂”,講的是毛主席率領千百萬工農紅軍齊聚在一起,誓要像“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樣,將紅旗插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者的腳下,并伺機推翻它。
三、“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第二次反“圍剿”打響之后,首戰告捷的依然是黃公略指揮的第三軍。戰事結束之后,毛主席再次揮毫潑墨,填寫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如果說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可能有國民黨軍隊剛剛參加完“中原大戰”疲憊大意的因素,那么第二次反“圍剿”則是敵軍休整過后,糾集二十萬大軍,全力以赴的一戰。
然而,即使敵我力量再懸殊,紅軍依然取得了勝利。蔣介石得知此事后,震驚之余,竟生出了“策反“黃公略的念頭。他先是利用黃公略的親屬進行造謠中傷,企圖動搖黃公略的信念。
隨后,蔣介石又派人找到了黃公略同父異母的哥哥黃梅莊,讓他帶著重金和勸降信混入蘇區。然而,這些陰謀都被彭德懷識破。最后,黃公略大義滅親,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六位軍事家之一
毛主席的詩詞具有革命詩史的性質,他填寫的這三首詞不僅記錄了紅軍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也見證了黃公略這位“飛將軍“的輝煌戰績和崇高品質。
相關史料記載,黃公略出生于湖南湘鄉的一個書香門第,其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原名黃漢魂,成年后自己更名為“公略”,寓意著希望像古代名將黃石公和張良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盡管黃公略英年早逝,但是他為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黨和國家對他的歷史功績和卓越品質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九九四年,中央軍委確定黃公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六位軍事家之一。
結語
“飛將軍“這一美譽源自太史公的《史記·李廣列傳》,后因王昌齡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成為國人對杰出軍事將領的至高贊譽。
毛主席在填詞中將黃公略譽為“飛將軍“,這不僅是對黃公略卓越軍事指揮能力的深切肯定,也彰顯了其非凡的歷史地位。
當初黃公略將軍英年早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緬懷英雄,特地給他舉辦了莊嚴的安葬儀式,毛主席還親筆題為他題寫了挽聯,并建造兩座紀念亭以表哀思。
不過遺憾的是,隨著紅軍撤離瑞金,為保黃公略烈士遺骸免遭敵手,不得不將其秘密遷葬,不料竟令其長埋地下,“隱姓埋名”九十年。
如今黃公略將軍的遺骨終得以重見光明,并被妥善安置于莊嚴之地,供后人緬懷敬仰。將軍的英勇事跡與革命精神,自此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每一代中華兒女,砥礪前行!
- 參考資料:
- 《黃公略烈士遺骸在江西吉安安葬》——《新華網》,2024.09.26;
- 《犧牲時只有33歲!著名紅軍將領的遺骸將安葬》——《環球網》,2024.09.20;
- 《時隔93年!“黃公略,歸隊!”》——《湖南日報》,2024.09.25;
- 《著名紅軍將領黃公略遺骸安葬,復旦科學家助力“尋親”》——《上觀新聞》,2024.09.25;
- 《“飛將軍”黃公略遺骸今日安葬,江西村民一家三代為其秘密守墓90余年》——《中國青年網》,2024.09.25;
- 《復旦科技考古從“冷數據”走近“熱血故事”,助黃公略烈士“歸隊”》——《新聞晨報》,2024.09.25;
- 《黃公略的入黨之路》——《黨史縱覽》,作者:陳成,2022.06.15;
- 《整理和完善<我的父親黃公略>》——《百年潮》,作者:張獻華、陳姝,2024.07.04;
- 《曾與朱德毛澤東彭德懷并列的軍事家黃公略》——《黨史博采》,作者:謝浩,2020.02.05;
- 《黃公略:杰出的紅軍將領》——《共產黨員(河北)》,作者:孫超,2020.09.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