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力向“味”來
瀘州:讓舌尖上的產業更有“滋味”
國寶窖池酒香濃郁(瀘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風過瀘州帶酒香。
初品,酒香濃郁。作為享譽中外的“中國酒城”,瀘州擁有兩千多年的釀酒歷史,詩酒文化一直是這座城市最閃亮的名片。
細品,香味紛呈。瀘州不僅有醇厚的酒香,也有令人垂涎的醬油香、醋香、茶香、黃粑香……這里的美食以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技藝,令無數食客流連忘返。
再品,風味悠長。瀘州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瀘”力向“味”來進發。2023年,白酒(食品)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443.3億元,這是瀘州首個突破千億元營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品味瀘州,既是品味時間的饋贈,也是品味這座城市食品工業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9月27日至29日,第三屆成渝美食工業博覽會在成都舉行。大會前夕,記者走進瀘州這座釀造幸福的城市,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品味“瀘味食品”高質量發展的獨特“滋味”。
赤水河畔醬油香
以生態為底,“向綠而行”釀造新味道
驅車沿著合江縣合敘路行駛數公里,赤水河一直“并肩同行”。陽光照在赤水河畔,略感悶燥的空氣中彌散出濃烈的醬油香。
循著香味兒,記者來到先市釀造食品公司。這座依山傍水的醬油廠內,成百上千口醬缸如士兵布陣般整齊排列,蔚為壯觀。“釀造醬油的黃豆需要在醬缸里暴曬一個伏天(至少3個月),成醬坯后再轉至曬缸晾曬至少3年,然后把醬油送往車間進行冷凝、殺菌、裝瓶,才能進入市場。”先市醬油副總經理侯云境說道。
“獨特的香味,離不開先市醬油‘臨水、向陽、避風、納氣’絕佳的釀造環境。”侯云境表示,赤水河水質優良,孕育了特有的微生物群,造就了不可復制的醬園微生物生態體系,非常適合醬油發酵。并且經過130余年的傳承,先市醬油形成了獨有的傳統釀造技藝,醬油風味獨特、質量上乘,是中國醬油傳統釀造“活化石”。
赤水河畔醬油香
百年老字號里飄出了幸福味,年輕新力量也不斷涌現,在這場“生香運動”中奮力釀造“心頭好”。
四川不老潭酒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作為酒企中的“年輕人”,要想在酒城瀘州脫穎而出,如何加速追趕?
“洞內恒溫、恒濕、恒風、恒陽,在洞里窖藏一年的酒質,比日常環境中儲藏三年還好。”四川不老潭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燕口中的洞,位于敘永縣不老潭洞藏酒基地,是一個天然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壁巖石富含水分,適合微生物生長,有利于酒的發酵和儲存,且洞穴冬暖夏涼,能更好凈化酒體、增加柔軟度,保證酒體自然老熟,酒質更佳。”曾燕說。
不老潭洞藏酒
造就不老潭佳釀的,除了儲酒寶地,還有釀酒“寶水”和“寶方”。
曾燕告訴記者,不老潭使用富含鍶、硒等微量元素的山泉水和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等原料釀酒,通過陳年老窖池發酵,結合傳統“老五甑”工藝與“跑窖法”工藝進行釀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傳統釀造工藝,造就了香醇濃郁、回味悠長的不老潭酒。不老潭自2016年入駐京東商城以來,散裝白酒系列產品線上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行走瀘州,記者發現依托當地自然生態資源,一家家企業加速崛起、培育壯大,瀘州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由2020年的41家增長至現如今的71家。2020年至2023年,全市白酒(食品)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幅達92.4%,年均增長30.8%。
天然溶洞窖藏好酒
“生態綠色,是瀘州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瀘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瀘州樹牢上游意識、勇擔上游責任,全力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以發展反哺生態,以生態推動轉型,開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已逐步構建起集原材料種植(養殖)、加工制造、品牌營銷、物流配送、文化傳承與研學體驗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以白酒釀造為引領,糧油加工、調味品制造、精制茶及功能性飲料制造、預制菜生產為支撐的食品產業體系。
川南第一醋
以創新為要,“向智而行”打造新味業
烏蒙山麓,永寧河畔,“川南第一醋”在納溪基地靜靜醞釀,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醋香。車間內,整齊排列的瓶裝護國醋穿著鮮艷的紅色“外套”,在流水線上有序“前行”,即將成為餐桌上的調味佳品。
“這是今年6月推出的老壇陳醋,現在手上有五六萬件的訂單,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瀘州護國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其旭告訴記者,護國味業在堅持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的同時,還在醋曲中融入近百種中藥材,歷經36道工序,釀造出古法零添加、健康又美味的上乘調味品。傅其旭透露,預計今年年底,老壇陳醋系列新產品的銷售額將達到兩千萬元。
從1889年至今,護國味業已持續無間斷釀造生產135年。因堅守古法釀造,這個中華老字號企業面臨著傳統釀造周期長與產量擴能的矛盾。
但是,這個矛盾也成為了推動企業不斷創新的動力。
護國味業
“要努力守護好中國人自己的味道。”傅其旭說,現在納溪基地陳醋年產量有600噸左右,為擴大產能,還有90余畝的合江基地在建設中,預計明年投產。通過設備智能化改造后,釀制效率將顯著提升,年產量分期達到6000噸至1萬噸。同時,護國味業還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研究護國陳醋的釀制工序、核心節點、口感成分等,力爭實現工業化生產在品質上與人工釀制無限接近。
左手匠心,右手創新,以“智”提“質”的企業在瀘州并不罕見。
始于1819年、創于1956年的“瀘州肥兒粉”,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嬰幼兒補充食品之一。如今,在保持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瀘州肥兒粉與時俱進,創新研發出迎合現代消費者時尚品味的米粉產品,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
瀘州肥兒粉新廠房
“搬到新廠房后,年產量將達15000噸,在原來的基礎上翻15倍!”龍馬潭區食品飲料工業園區內,瀘州肥兒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錫川告訴記者,現在的新廠房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嚴格按照現代化標準修建,包含12條生產線,其中1條為傳統手工藝生產線、11條為全自動生產線,預計11月底正式投產,年產值預計將達到3億至5億元。
能以瀘州地名作為商標,無疑是瀘州歷史悠久、品質優秀的產品。“精于制作、誠于材實,便是‘瀘州烙印’和‘瀘州味兒’。”歐陽錫川表示,為了能讓瀘州味兒留得更久、飄得更遠,瀘州肥兒粉還依托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發展基地”等,打造集生產、加工、工業探索、游學體驗、非遺傳承于一體的旅游觀光目的地。
歐陽錫川對肥兒粉原料進行篩選
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為瀘州食品工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記者了解到,瀘州正搶抓國家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機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全方位縱深推進全市工業“智改數轉”。截至目前,全市實施數字化改造的規上工業企業累計達198家,實施“智改數轉”項目246個;完成規上工業企業線下數字化診斷107家、線上數字化評估超過800家。
納溪茶山
以品牌為旗,“向質而行”塑造新“味”來
“大家提到豆瓣醬就想到郫縣,提到銀耳就想到通江,我希望一提到特早茶,就能想到瀘州。”四川鳳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世慶說,讓瀘州和特早茶聯系在一起,是瀘州市政府、茶企、茶農的共同心愿。
要打造家喻戶曉的品牌,在保證茶葉穩定、良好品質的同時,須講好瀘州茶葉的故事。
周世慶說,納溪茶區攬長江而傍烏蒙大山,植被豐茂、丹霞紅壤,非常適合種茶。且納溪茶區地處北緯28度,是全球茶芽萌發最早的區域,“納溪特早茶”因此而得名。
“之前,特早茶雖頗負盛名,但大多數企業的發展思路仍然停留在‘好茶不怕巷子深’的舊觀念,缺少對品牌價值的塑造和傳播。”瀘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擦亮這張燙金名片,瀘州著力推進“納溪特早茶”品牌建設,2011年,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4年,納溪特早茶成為首批中國—歐盟地理標志互認產品;2020年,納溪特早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傳統手工制茶
地理標志為品牌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了解,使用地理標志后,納溪特早茶種植面積增加到21萬畝,產量突破2萬噸,其“早”“鮮”的特質深受全國經銷商和消費者喜愛,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茶葉每畝總產值由之前5000元提升到現在每畝超過7000元,茶農收入進一步提高。
截至目前,瀘州已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4個,地理標志商標1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8個。其中,納溪特早茶品牌價值45.22億元,是瀘州區域品牌價值最高的。
品牌不僅“站得穩”,還得“走出去”“叫得響”。
香辣牛肉豆豉是瀘州市畢阿婆食品有限公司“麻辣系列”拳頭產品,由畢阿婆創始人龔艷傳自四代的家族秘方及工藝制備而成。“2021年,畢阿婆成功申請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這塊‘招牌’,參加各種食品展覽會的機會也多了,以會為窗口,有更多機會面向消費者。”瀘州市畢阿婆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龔艷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將推動企業走出去,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發展機遇。
畢阿婆香辣牛肉豆豉
為讓品牌效應持續釋放,瀘州借助酒業博覽會、中外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等國際會議活動契機,舉辦美食節、美食品鑒會、美食比賽等活動,提高品牌曝光度和認知度。
行走瀘州,從小而精的食品作坊到大而全的現代化工廠,從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中華老字號品牌,瀘州食品產業展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特色不僅是傳統味道和技藝的展現,更是品質提升、品牌加持下煥發出的新活力。
打開瀘州地圖,食品產業布局不斷優化,構造出食品產業發展新局面。
——納溪區聚焦精制茶領域,立足“特早、有機”獨特魅力,成功打造中國特早茶之鄉;
——龍馬潭依托自貿區等平臺優勢,正加速構建百億級食品飲料示范園;
——合江縣規劃以調味品、預制食品、軟飲料、保健食品為主導,全力推進瀘永江現代農業生態創新示范園區和合江縣食品產業園區建設,繪制大食品產業新藍圖;
——古藺縣以糧油加工、特色肉制品加工為基石,精心打造食品產業集中加工區;
——瀘縣、敘永縣在糧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竹筍制品等領域深耕細作,展現出較強的區域競爭力。
據了解,立足國省戰略部署和自身資源稟賦,服務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瀘州構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食品產業發展新格局,聚焦“三品戰略”下功夫,努力把品質做得更優、品牌做得更強、品位做得更高,力爭到2027年全市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探索瀘州之味,品鑒瀘州之韻。舌尖上的瀘州,愈加有滋有味;不一樣的瀘州,值得你來品味!
(四川經濟網記者 李露萍 龐玉宇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