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可不要再被Y論帶偏了!
近年來,每當惠普、微軟、甲骨文、美光、高通、思杰、戴爾等外資企業在中國關閉一些業務時,總有人跟著大肆炒作“外資紛紛撤離中國”的話題。
比如說,前不久IBM決定將中國系統實驗室的開發任務轉移到海外基地,退出在中國的所有開發任務,并且不愿意去印度的員工將面臨裁員。這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決策。盡管關閉了研發部門,但IBM的銷售和服務部門依然留在中國。
這次只裁了1000人,而IBM在中國的員工總數有15000人,裁員比例其實很小。但到了某些人的口中,這就成了“IBM撤離中國!”“外資跑路!”之類的夸張說法。
那么,事實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真X吧。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過去所謂的“外資撤離”案例,就會發現,撤走的外資大多是傳統產業,或者是在中國市場已經失去競爭力的企業。但那些奢侈品品牌、日常消費品公司以及酒店服務業,它們在中國市場依然過得很好,絲毫沒有撤離的意思。
外資企業的撤離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關閉工廠。
比如三星就算是徹底退出了中國的手機制造業。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如華為、小米等,使得三星的市場份額從15%降至不足1%。再加上2016年三星Galaxy Note 7電池爆炸事件,導致三星在中國的形象嚴重受損。最終,由于手機銷量下降,工廠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類似的例子還有東芝在2021年解散了大連工廠,該工廠原本生產電機和廣播發射器,但由于市場需求減少,最終只能關門。另外,韓國現代汽車也在2021年出售了北京的一家工廠,并計劃進一步關閉其他工廠,只保留一座。
第二類則是停止在華的技術服務。
以前,中國很多領域都依賴外國的技術服務,比如銀行、鐵路、能源等行業,使用的都是國外的硬件、數據庫和軟件。這種對外部技術的依賴被稱為“IOE依賴”。
然而,這種依賴也帶來了安全隱患。2009年曝光的“棱鏡門”事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在入侵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計算機系統。這就像把家門鑰匙交給別人一樣危險。因此,大約十年前,中國開始推行“去IOE化”,逐步用國產設備和技術替代進口產品。
比如,今年7月19日,全球多地出現了電腦藍屏的問題,導致很多行業陷入癱瘓。但在這一事件中,中國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因為大部分關鍵系統的國產化工作已經完成。
正是這種“去IOE化”的推進,導致了比如,2019年,甲骨文裁員900多人并關閉了中國研發中心;2023年9月,高通解散了上海研發部門;2024年7月,微軟宣布關閉中國所有線下門店;緊接著,同年8月,IBM也關閉了中國研發中心。
第三類是供應鏈轉移。
這類情況雖然也是關廠,但與第一類不同。第一類關廠是因為競爭不過中國本土產品,而第三類則是因為中國工廠的生產成本上升,或者為了避免被美國加征關稅,選擇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
比如,蘋果將部分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惠普計劃將商用筆記本電腦的生產線搬到泰國和墨西哥,日本松下撤走廣州壓縮機生產基地。LG電子意圖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等。
外資企業最初在中國設廠,正是看中了這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勞動成本大幅上漲,最后導致雇一個中國工人的成本,完全可以雇三四個越南工人,那么供應鏈轉移就成了降本增效的必要考慮。
所以,外資的離開,完全是正常的市場調整和企業生存需要,和什么“營商環境”并沒啥關系。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外資只是關閉那些不賺錢的產業,而對于那些能帶來利潤的產業,外資企業還在不斷增加投資。比如三星,雖然關閉了中國的手機工廠,但其閃存工廠的投資卻一直在加大。
東芝(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宮崎洋一也說過:“因為關閉了東芝大連的一個工廠,有些社交媒體就說東芝要撤出中國,這完全是無稽之談。中國是東芝集團在海外最大的市場,對我們極為重要。”
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外資大批撤離”其實是個被夸大的假象。不知道是否明白了呢?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