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盛楊先生寫一篇文章悼念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陳繩正先生。盛楊先生驚聞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陳繩正先生因病去世,深感震驚,故用十余年前為陳繩正《雕塑與建筑》一書作序,悼念好友陳陳繩正教授。
雕塑與建筑,歷久而彌新的課題
文/盛楊
陳繩正先生是我國雕塑家行列中少有的、最為關注理論研究的一位。他不僅研究雕塑藝術和雕塑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更著重研究雕塑與建筑相互關系這個重大課題。早在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讀書的青年時期,他便有志于此,并顯現出這方面的才華。1956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學院領導又選派他到清華大學建筑系進修,結業后長期在魯美開設雕塑與建筑課程。此間寫了很多教材和教學心得,也翻譯了不少國外學者關于雕塑與建筑的理論文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城市建設和城市雕塑得到迅速的發展,陳繩正先生又創作了很多城市雕塑,更增進了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探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90年代他編著的《建筑與雕塑》和《城市雕塑藝術》兩書的出版,在我國城市雕塑蓬勃初起之際,有如帶來一場雨露滋潤。而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雕塑與建筑》一書,則建立在上述基礎之上。特別是在他近些年來跨越四大洋、漫游五大洲,遍訪世界各地古今雕塑圣地,實地考察,且有沈陽建筑大學青年學者冼寧女士的協助,積多年精心研究,始成一部新著。
這本書,不是一部雕塑專著,也不是一部建筑專著,而是兩者關系的論著。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要配置雕塑,正如不是所有的雕塑都要置于建筑之上。但建筑,特別是大型的、公共性的、標志性的建筑都要有雕塑感;而雕塑,特別是大型的、公共環境中的、室外的雕塑都要有建筑感,這是它們同為三維空間形體的基本因素決定的。建筑的雕塑感不是在于建筑模仿某個具體的物象,而是建筑自身輪廓線的變化和體面起伏的組合,形成幾何的抽象形體中具有意想的性格和氣質。雕塑的建筑感不是把雕塑做得方塊壘砌,而是雕塑自身的動態、結構、體積中貫穿一氣的節奏、韻律和整體性,這是雕塑與建筑交織的內在本質。在這個本質基礎上,在特定的建筑上組合雕塑,充分發揮建筑和雕塑各自的特長,互補共存,形成雕塑藝術和建筑藝術結合的新形態。在這本書里,陳繩正先生正是針對這個結合的新形態,從雕塑家的角度來介紹、審視、探討雕塑與建筑既彼此獨立又血脈相連的相互關系,是非常的貼切、非常的實際。作者文筆樸素,毫無造作、玄虛的詞句,深入淺出,一語了白。也看得出這是懂得石性、鐵性、銅性、木性、土性,操過鑿痕、斧痕、鉆痕、刀痕、手痕,品知泥味、火味、鑄味、鍛味、磨味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在行、切中、適度的文章。但是,它也不是一本單純的技法書籍。作者從宏觀的歷史縱向演變和世界范圍的橫向異同,從自然、地域、民族、宗教、政治、社會、人文等諸多方面考察、對比,撇棄種種的傲慢與偏見,論述雕塑與建筑的內因和外象,讓我們認識雕塑和建筑從古老的原始年代到無盡的未來,它們生生不息的相互交織的共生關系,促進我們追求雕塑與建筑的完美結合。
我們所說的雕塑與建筑的關系,對雕塑藝術來說,首指的是城市雕塑,即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與特定環境穩定結合的、構成城市景觀的雕塑。城市空間和景觀大多由單體建筑和建筑群體組成,包括街道、廣場、花園、橋梁、車站、空港、口岸等,把城市空間延伸擴展到原野、草地、溪水、河流、丘陵、山巒,甚至海洋和天空等大自然,這就是現在所謂的環境藝術。環境藝術可以小到相對獨立的面積不大的室內和室外的空間,也可以大到茫茫的曠野。雕塑要置于其間,便要與這特定的環境相聯系、相和諧。這之間除了雕塑學、建筑學之外,園林學、風水學、民俗學、社會學、文物學、環保學、地質學等都有其獨特的理念和要求,需要共同來研究。環境藝術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雕塑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如交響樂里的一個聲部。在某個特定的環境里,雕塑是烘托整體的配角,而在另一特定的環境里,雕塑則是領銜之君。該當配角的要當好配角,該領銜的要做好領銜,如此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整體的境界。
雕塑與建筑的交織,雕塑與環境的融合,首先是基于建筑和環境的性質及功能,它是神廟、教堂、宮殿、陵墓、政廳、博物館、大劇院、體育場這類公共建筑還是民居私宅,是紀念性、文化性的還是商業性、休閑性的,不同性質的建筑和環境,就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環境形式,要求雕塑以不同的方式予以結合。理解這種性質的內涵精神是結合的基礎,離開這個共同基礎,各標其異,就會損傷整體的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體驗到,確定某個建筑、某個環境的性質和功能,確定某個雕塑的內容,相對而言是容易的,而創造某個與它相適應而又獨具特色的形式,則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形式有從屬內容的一面,但形式也有自身的精神和審美的屬性,它有承載具體內容,移換具體內容和超越具體內容的一定的獨立能量。其實,任何一個實質的內容,都不存在、也不滿足僅只一種、或僅只幾種表現形式來體現它。它希望,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更升華的形式來展現它深蓄的內涵。而形式,特別是藝術形式,不僅由特定內容而滋生,更多的則是來源于藝術家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和無限遼闊的自然萬物形態的感染體驗和理性分析,進而提煉創造。我們要重視研究形式,探討形式。那些在人類歷史上永放光輝的雕塑和建筑的杰作,無不是記載著人類發展的艱難歷程和光輝業績,與永恒存在的精美藝術形式相結合,而共同鑄就人類文化、精神的強大的力量和不朽的生命。
在這些學術領域里,《雕塑與建筑》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資料和實例的分析評論。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才華,有公認一致的評價,也有爭論不休的分歧。讀來令人向往,又促人深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就能看得更遠。跪在別人的腳下,我們將鼠目寸光。越是勤于學習,越是渴求知識,就越是能爬到智慧巨人的肩膀上。
我和陳繩正是同道人,早已過了花甲之年,現在差不多往八十靠了。當年花甲時,我們很多人雖然先后退休了,但都不覺得老,自當風華正茂,見面時往往來不及放下手中的雕塑刀、洗凈手上的膠泥就握手擁抱,三句話不到就在雕塑腳手架上爬上爬下邊做邊聊。而今又過了十多年,陳繩正依然精神矍鑠,不減當年,真乃老當益壯。然而躬背彎腰伏案寫作是非常辛苦的,難為他了,也深深感謝他奉獻給世人這本圖文并茂的好書,并期望他老樹出新芽,創作更多的好作品。
盛楊
二零一零年三九第二天于北京
雕塑家陳繩正先生
陳繩正
Chen Shengzheng
(1935-2024)
1935年生于浙江溫州。1952年考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現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部雕塑系,1956年畢業留校任教。1984—1993年任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現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東北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并獲獎。雕塑創作除參加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門前群像(獲“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評獎”特等獎)、沈陽中山廣場大型群像、北京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工程等外,《鐵人王進喜》《為了和平》等多件作品分別建于遼寧、北京、黑龍江、吉林、山東、山西、甘肅、新疆、陜西、內蒙古、福建、廣東及日本等地。
出版專著與論文主要有:《城市雕塑與精神文明建設》(1984年,在國務院大中城市市長學習班上的講課);《城雕創作中的環境問題論綱》(1991年發表于《美苑》雙月刊);《建筑與雕塑》(1993年遼寧科技出版社、1994年臺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城市雕塑藝術》(1998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城市雕塑·世紀回眸》(1999年,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的專題演講);《弄潮在時代的激流中》(2001年《魯迅美術學院雕塑50年》);《雕塑與建筑》(2015年,三聯書店)。
《慶豐收組雕——植樹少年和老人》,混凝土,1959年,立于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門前
《勝利向前——農民、民兵、志愿軍戰士(局部)》,環氧玻璃鋼,1970年,立于沈陽市中山廣場
《為了和平》,鑄銅,2006年,立于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斷橋北端
《諸子百家圖》,石灰巖,1997年,立于山東省青島市東海路
《虎踞龍蟠》,花崗巖,2005年,立于遼寧省丹東市虎山長城
《鐵人王進喜頭像》,鑄銅,1973年
《王進喜讀書像》,花崗巖,2012年,立于北京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鐵人王進喜》, 花崗巖,高650cm,1991年,立于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力量》,花崗巖, 高200cm, 1989年,立于鞍山市市府廣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