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紅4軍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后,在贛南、閩西20余縣范圍內,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與湘贛邊界根據地相連接。
4月,成立了贛南第一個工農兵政權――興國革命委員會,并頒布了《興國土地法》。隨后,雩都、寧都等縣分別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和赤衛隊,其他一些縣的革命斗爭也有較大發展,贛南蘇區初步形成。
5月至7月,紅四軍向閩西發展,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蘇區基本形成。
1930年3月,贛西南和閩西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
1930年4月,紅1軍團組成。8月,紅一方面軍成立,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10月,紅一方面軍攻克吉安,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此后,贛西南、閩西根據地(中央蘇區)發展成包括28個縣境、擁有15座縣城,總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的紅色區域。隨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贛西南、閩西兩蘇區連成了一片,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蘇區。
與此同時,鄂豫皖、湘鄂西、湘贛、湘鄂贛等根據地,也都發展到了相當大規模,陸續成立了鄉、區、縣以至省級(邊區)革命政權(或稱工農民主政府)。據統計,當時在全國15塊革命根據地中先后成立了300多個這類工農民主政府。
根據共產國際的要求,中央決定以贛南閩西根據地為依托,建立蘇維埃中央政府。贛南閩西根據地,后來也習慣地被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或中央蘇區。
1930年9月24日,中共六屆三中全會采納周恩來的建議,決定“立即在蘇維埃區域建立中央局”,“以統一各蘇區之黨的領導”。
1931年1月15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縣小布成立。在周恩來未到任前,中央局書記先后由項英、毛澤東代理。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村舉行,來自閩西、贛東北、湘贛、湘鄂西、瓊崖、中央等根據地,紅軍部隊,以及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全國總工會、全國海員總工會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會。毛澤東代表蘇區中央局向大會作《政治問題報告》。大會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其“全部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等法律文件。
大會選出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63人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毛澤東以全票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接著又被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首都設在瑞金,改稱“瑞京”。
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3月,中央蘇區軍民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至8月,臨時中央政府在中央蘇區內建立了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同時,進行了蘇區的經濟建設工作。
1934年2月3日,中華蘇維埃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繼續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張聞天為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于總理),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為副主席。
從1933年9月起,中央蘇區軍民進行了為時1年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于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的戰略指導,反“圍剿”未能取得勝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開始長征。留下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由項英、陳毅等領導,繼續堅持游擊戰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名存實亡了。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體現了根據地人民的要求與愿望,使全國各革命根據地有了統一的施政方針,有了最高的權力機關。它以國家的姿態出現,同國民黨統治下的“中華民國”并存對立,雖然還不具備完全的國家屬性,但它起到了號召與鼓舞全國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的巨大作用。
毛澤東同志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造者與領導者,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也證明了毛澤東同志“中國革命必須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的正確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