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門診實錄
“朱醫生,我的胃病已經很久了,總是不見好,你說這是為什么?”一位初診病人問。
“你吃粗糧和水果嗎?”我問。
“水果我是不吃的,一吃就胃痛,但粗糧我吃的很多,因為我血糖不好。”病人說。
“哦!那你的胃病可能主要就是這個粗糧的問題了。”我說。
“粗糧不好?朱醫生你開玩笑吧?大家都說要多吃粗糧,少吃精制碳水。”病人說。
“流行的說法不一定都是對的哦!”我說。
江南自古食稻谷
早在7000年前南方華夏民族就開始以稻谷為主食了,而且水稻的原產國其實就在中國,所以中國南方地區是自古以大米作為主食的。
小米,古時稱為栗,是北方人的主食,這是因為北方比較干燥不適合水稻的種植,后來隨著小麥從地中海地區的引入經過幾百年的改良才在中國北方扎下了根,因此北方人以面食為主。
稻谷和小麥作為主食的選擇是氣候和地理環境等多因素形成的,并且經過了千年的歷史考驗,養育了中華民族直到今天。根據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理論那我們中國人吃米面是符合進化論的,換句話說在中國這篇土地上不適合吃大米和面粉的人群理應被歷史的長河淘汰了。至于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粗糧的究竟源自何處就讓我來略作考證吧。
玉米、南瓜與紅薯
玉米大家非常熟悉的粗糧,經常會出現在各種減肥的食譜中,其號稱吃了不胖的優質特性是減肥人士趨之若鶩的“優良”食材。但玉米并不是中國的原生糧食作物,甚至也不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歐洲引進的,而是原產于美洲大陸。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玉米并未走出美洲大陸。但因為玉米非常適合種植,對土地的適應能力強,因此在明代的時候傳入我國并開始廣泛種植。但畢竟玉米吃多了不消化,因此不能在中國地區完全代替米面。
南瓜除了食物外最有名的莫過于西方人的萬圣節的南瓜燈籠了,其實南瓜也不是原產地在中國的食物,它的原產地也是在美洲大陸,明代進入我國。因為南瓜對于土壤的要求不高因此被廣泛種植,在饑荒之年是主要的糧食之一。不過南瓜子倒是后來被中醫發現有驅蟲的藥效要被運用治療寄生蟲,同時生南瓜子生吃是可以改善前列腺增生的。不過南瓜不適合大量食用,一些病人會出現手足發黃的情況。
紅薯竟然也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農作物,竟然也是原產于美洲大陸,在明代末年傳入中國,紅薯作為食物有幾個明顯的副作用,那就是大量食用會造成腹脹和胃酸過多。很多人用大量紅薯來通便,其結果很有可能是便秘也沒治好卻把胃搞壞了。
大家可能發現了,這些主流的粗糧原產地都是在美洲,自然這些食物作為美洲大陸上的主食,作為美國人餐桌上的主要食材自然在科學研究上會有所偏移,因為畢竟老外是不會天天吃大米飯的,所以對于米和面的研究是會有些偏頗的,因此西方人的觀點未必完全適合我們中國人。
大米與粳米
大米即粳米長期以來都出現在中醫的藥方中,《傷寒論》中的白虎湯中就有粳米,這是治療大熱煩渴的重要藥方。很有意思的事情是與當今人人談米色變的情況不同,古人十分崇尚以米養人,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食物比大米更養脾胃了,但現今為什么大家都非常抵制精制碳水呢?我認為這與現代人糖尿病發病率增加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里我想聲明一點,如果有糖尿病的話是需要控制米飯,但不是說把米飯從飲食譜中徹底斷絕,正確的做法是控制量。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如果斷絕了米面的話,身體的根基就會被動搖。如同參天大樹根系所在的泥土是貧瘠的,那如何開枝散葉呢?
《醫說就懂的中醫智慧》全國上架
《我想問中醫——100個實用中醫小知識》加印中
朱氏內科非遺傳承人又來總結啦!
大米和面粉是中國人千年來的口糧,雖然目前隨著疾病譜的變化有一部分人不適合大量食用,但這不意味著可以一棒子打死,它就是壞的糧食,因為其實大家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大米和面粉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那西方人不是以大米作為主食的,為什么還會有糖尿病呢?疾病的發生的非常復雜的,不是單一的致病因素可以完全解釋的。
正確的做法是把飲食譜放寬,每種食材都吃一點,每種都適量,千萬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人種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處地域不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萬不能拿著一把尺量遍全世界,很多觀點都是會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改變的,因此不必一見碳水就棄之如敝屣,我們是中國人吃中國人的食物是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對身體最有利的做法。
發現“分享”和“贊”了嗎,覺得有用就點一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