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訊】(文:邵永河)美麗的內蒙古巴林右旗草原,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傳統手工藝術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和草原民族智慧的沉淀,巴林草原的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濃厚的地方特色及現代時尚元素,可謂實用、觀賞、收藏兼用,因此一直保有鮮活的生命力。
2014年,巴林右旗旗委、旗政府為更好地保護、傳承民族手工藝術,弘揚蒙古民族傳統文化,將旗歷史博物館搬遷,在原館址投資改建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的巴林民族手工坊有限公司。從此,這個集蒙古族傳統服飾制作、民族手工刺繡、非遺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民族手工坊,承擔起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本土手工藝人才培育等重任。
在巴林右旗旗委、政府幫助下,手工坊成立巴林右旗手工藝者協會,負責手工坊內部監督管理和協調等工作。同時,旗政府還出臺免收手工匠人房租費、免收手工技能培訓費等優惠政策。由于扶持有力、政策有惠、引導有方,手工匠人們被磁石般吸引至手工坊落戶經營。
目前,巴林民族手工坊入駐商戶達86家,從業手工技術人員300余人。手工坊相繼開發了涵蓋民族服飾、手工刺繡、民族花帽、金銀銅器等12大類近千個精美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種,年生產民族服飾、金銀銅器、民族樂器等手工藝品2萬余件,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
巴林民族手工坊在經營和發展中,不斷探索自身造血、產業惠民新路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樹立樣板。由于手工坊推介和培訓輻射面廣,就業方式靈活,生產經營形式多樣,參與人數眾多,從而帶動能力極強。手工坊依托自身優勢,不僅注冊商標品牌、制定技術標準、集中組織生產銷售,還通過訂單形式由農牧戶及家庭作坊進行生產,企業統一銷售。
巴林民族手工坊以發揚傳承民族傳統手工藝為依托,特別注重本土手工藝人才的培育。在相關政策扶持下,手工坊通過集中訓練、分崗操練、實踐磨練即“三步走”培訓方式,不斷提升本土手工藝人才實用技能水平。邀請全國知名手工藝大師面對面講原理、手把手教操作,傳授蒙古袍裁剪縫紉、蒙古靴制作等傳統工藝。手工坊還通過“以老帶新教技藝,口口相傳授經驗”等傳、幫、帶方式,每年訓練培養民族手工藝人才500余人。
巴林右旗曾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在內蒙古乃至全國傳統工藝展、非遺技能大賽中,巴林民族手工坊有15人獲得國家級獎勵,23人獲得內蒙古獎勵。民族手工坊先后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人才眾創眾扶支撐平臺和赤峰市民族手工藝人才創業實訓基地。巴林右旗還被冠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