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我國第一所半工半讀的大學。它是在毛主席的支持與關懷下,由汪東興同志主持興辦起來的。
1975年有部電影叫《決裂》,這部電影中的“共大”,就是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共大”)為藍本的。電影中的主題歌叫《共大贊歌》,歌頌的就是“共大”的教育成果。但電影中“憑一雙老繭上大學”以及“教授講馬尾巴的功能”等情節(jié),卻迎合了當時張鐵生“交白卷”“反潮流”等不良社會現象,是“四人幫”借以攻擊鄧小平進行教育整頓的工具,因而主題思想是扭曲的、錯誤的,與江西“共大”辦學的初衷和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1958年3月,原任公安部副部長、中央辦公廳警衛(wèi)局局長的汪東興同志,被毛主席派去江西,擔任了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兼省農墾廳廳長。到北京參加農墾會議期間,汪東興向毛主席匯報了江西的農墾情況。談到一些墾殖場為了解決農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技術難、不利于農墾發(fā)展,而辦起農民技術學校,并收到較好效果的情況。毛主席高興地說:“這個辦法好。……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法,多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
汪東興趕回江西,立即將毛主席的意見向省長作了匯報,并談了自己對于辦學的設想:學員是適齡農民;學費全免;資金來源靠學員自己勞動創(chuàng)造。
1958年6月9日,省委、省人委作出《關于創(chuàng)辦江西省勞動大學的決定》,提出以原江西省南昌林校和各綜合墾殖場為基礎,創(chuàng)辦江西省勞動大學總校和分校。6月16日,江西省勞動大學定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簡稱共大)。當年8月,共大總校和井岡山、大茅山、油山、黃崗山、云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時開學,有學生11000多人。汪東興擔任“共大”總校首任黨委書記并兼副校長。
“共大”實行省、專(地)、縣分級辦學。即,省辦總校,以辦大專、本科為主;省屬和專(地區(qū))辦分校,以中專為主,個別專業(yè)辦大專;縣辦分校,以初級技校為主,個別專業(yè)辦中專,形成高、中、初多層次的農業(yè)教育體系。專業(yè)包括農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獸醫(yī)業(yè)等,設置比較廣泛,旨在能為更多人提供專業(yè)的教育培訓。
學校以農場、林場、牧場以及各種為農業(yè)服務的工廠為基地,逐步形成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新體制。嚴格來說,“共大”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大學。“共大”像抗大那樣,貫徹的是“勤工儉學、半工半讀”的辦學思想,實行的是“學習與勞動相結合、政治與業(yè)務相結合”的“又紅又專”的辦學方針。
由于適應當時農牧業(yè)生產的需要,“共大”發(fā)展特別迅速。至1961年,已有分校100多所,學生5萬多人。
1961年6月,共大建校3周年前夕,毛主席聽了的汪東興(已經返回公安部任職)關于“共大”成果的匯報,興奮之余,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寫了一封親筆信:“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分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這就是毛主席的《七三0指示》。
毛主席始終關注著“共大”的發(fā)展。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毛主席就專門找人了解“共大”辦學情況,聽到好的成果,就興奮地說:“這樣的學校可以多辦一點。”。1975年2月3日,毛主席視察江西時,又關切地問到共大學校的情況,并勉勵要將學校進一步辦好。
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非常關心支持“共大”的發(fā)展。
1963年10月初,周總理主持召開農墾、林業(yè)、教育、財政等八個部的負責人會議,專門學習貫徹毛主席的《七三O指示》精神,并形成了一個《關于解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一些問題的紀要》,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共大”發(fā)展。
1964年8月1日,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一次黨內報告會上講到,“在農村里面辦半農半讀的學校,在工廠里面辦半工半讀的學校。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閑的時候讀書,或者一個星期做工,一個星期讀書。要把這種制度作為正規(guī)的勞動制度,正規(guī)的教育制度”。
1964年8月2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堅持半工半讀的方向》的短評,充分肯定了半工半讀學校這一新生事物。
1965年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了《中央轉發(fā)毛澤東同志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信和江西關于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辦學情況報告》,將毛主席三年多以前寫的信向全黨全國公開,并要求“各級領導部門認真學習研究”。
于是,全國各地都掀起了開辦勞動大學的熱潮,不少省份都有勞動大學,基本上都是半工半讀。“共大”自身也擴大了招生范圍,其他一些省市的學生也可以進入“共大”學習。
1969年,江西農學院和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合并,增強了“共大”的辦學實力。
1978年2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為了適應新形勢, 1980年5月,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共大”總校與分校脫鉤,名稱不變,但實行全日制辦學,成為江西省綜合性的高等農業(yè)院校。11月,正式更名為“江西農業(yè)大學”。
至此,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算是走進了歷史。
此后,原來的各個分校根據各地市的具體情況相繼更名,有的就干脆取消,或者歸并到其他學校了。僅存的還掛著“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牌子的只剩江西婺源的鄣公山分校了。該校依然面向農村,招收比較貧困的農民子女,并向農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2018年6月,“鄣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被批準為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設有“護理、職教高考班、幼兒保育(原學前教育)、機電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 、旅游服務與管理”6個專業(yè),是一所掛著大學牌子的中專學校。
1958至1980年,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歷經22年辦學,高峰時(1971年)有總校1所,分校126所,為江西“三農”事業(yè)培養(yǎng)了21萬畢業(yè)生。
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在經濟困難時期,不要國家一分錢,堅持勤儉辦學、半工半讀,一方面解決農村青年學習謀生技能的問題,另一方面為國家節(jié)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被譽為我國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的典范。正如《共大贊歌》唱的:“新型的大學辦得好來,他和工農心連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