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陳獨秀出獄后,毛主席曾委托周恩來去看望,并且詢問陳獨秀,是否愿意回來工作,陳獨秀說:“守常死了,延年死了,問我年紀大了,能怎么辦?”
其實陳獨秀晚年大可不必如此凄慘,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第一,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出任國民黨勞動部部長,但他狠心拒絕。第二,接受北大時期的好友胡適的邀請去美國,買個小房子安安靜靜做個利己主義者,但他也拒絕了。第三,接受毛主席的邀請去延安,回到黨內工作。
他都沒有選,1938年6月,陳獨秀坐上一只小船,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回到了老家江津,在這里一直居住到去世,有朋友說,陳獨秀的晚年生活拮據,清冷凄慘。
陳獨秀回到江津后,先是投奔好友鄧仲純,但是他撬開房門,發現是個小護士開門,小護士得知是陳獨秀,馬上為他沏茶,不久便說去通知鄧仲純,不料等了半天也沒有人。
一天快過去了,小護士回來說,鄧仲純不方便見客,陳獨秀氣憤不已,他對小護士說,就算我餓死,也不會寄人籬下!
他本想回到江邊,結果遇到一個老友說,有個重慶人叫方孝遠也在江津,陳獨秀一聽,他認識啊,以前都是好朋友。結果見到方孝遠,方孝遠為陳獨秀打抱不平,這個鄧仲純竟然忘恩負義,但陳獨秀覺得事已至此,不必再麻煩了。
所以在方孝遠的幫助下,陳獨秀租了一間房子,但是晚上,鄧仲純又來道歉了。
鄧仲純其實心里難受,這都是老婆作怪,他心里還是非常感激陳先生的。一直到了次年的3月,他特意在江津中學對面租下了一個小院,開辦起了名為“延年醫院”的醫療機構,其目的便是想要以此來彌補自己對陳獨秀的那份愧疚之意,并且誠摯地邀請陳獨秀到那里去居住。
陳獨秀并未推辭,而是帶著全家人一同搬了過去。在那個時候,陳獨秀的生活狀況愈發窘迫起來,面對不斷飛漲的物價,他常常陷入囊中羞澀的困境,經濟上十分拮據。
陳獨秀一家七口人與鄧仲純一家同在一個大鍋里吃飯,雖說這樣的生活略顯緊湊,但一家人聚在一起倒也有著幾分歡樂的氛圍。然而,日子久了,經濟方面的壓力主要都落在了鄧仲純的身上,如此一來,鄧太太的臉上漸漸顯露出了不滿的神情。她時不時地會說出一些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的話語,這讓陳獨秀心里覺得特別不舒服。最終,陳獨秀無奈之下,只好搬離了“延年醫院”。
在好友的幫助下,在《時事新報》擔任編輯,每個月有160塊錢的稿費,按照當時的物價,160塊錢可以在江津買50斤大米,但即便如此,依然不能維持他家里的生活,實在是上有老下有小。
所以很多人就不理解他,完全可以大富大貴,為什么非要回到這個鳥不拉屎的江津呢。
晚年的陳獨秀過得孤苦伶仃,身體狀況極差,在寫作時還會突然暈倒。陳太太見狀,立刻帶著陳獨秀前往重慶治病。陳獨秀作為公眾人物,一到重慶,許多報紙便爭相報道起來。正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陳獨秀的生活狀況后,馬上派人前去慰問。
周恩來曾多次在生活上給予陳獨秀照顧,但都被陳獨秀婉言謝絕了。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江津死去,享年63歲。臨終之際,陳獨秀對潘蘭珍滿懷遺憾地說道,延年和喬年都走了,這些年來,我唯獨對不起你啊,你跟著我受苦了,我死可以,就是放心不下你。
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也多次緬懷這位曾經的恩師。1953年,毛主席抽空時來到安徽視察,在和安慶書記聊天時突然說起來了這位北大的老師。
毛主席來到安慶后問道:“你們知道陳獨秀的家在哪里嗎?”傅大章知曉這里有座獨秀山,或許是睹物思人,毛主席接著又問:“獨秀山是因為陳獨秀而得名,還是陳獨秀因山得名呢?”
傅大章回答說:“這獨秀山幾百年了,應該是陳獨秀因山起的名字。”他還告訴毛主席,陳獨秀有個娃娃過得不好,現在去了窯廠工作,生活艱難,聽說把北京的老宅都給賣了……其實就是陳松年。
毛主席得知后,感慨地說道:“哎,何必賣房子呢,生活困難可以照顧嘛。”
隨后,根據毛主席“陳獨秀的后人有困難可以照顧”的指示,當地政府對陳獨秀的后人給予了特殊關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