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說以前北京文藝青年的“朝圣”之地是拉薩,那這幾年他們的新寵則是北戴河的阿那亞了。我老家也是海邊的,也有好看的沙灘,但只會蓋一些不怎么好看的房子,然后忽悠老年旅游團去買。為什么不能學學人家,也建一座孤獨圖書館之類的,吸引年輕人烏央烏央地來。所以說,即使坐擁好山好水,也需要高人的創意去點睛,才能變成優質資源。
這幾年文旅行業肉眼可見地火起來,文旅局長也水漲船高,似乎成了個網紅職業。前一陣,沈陽市于洪區文旅局副局長彭勃在推薦本地大米時,先飆了一段流暢地道的英文,緊接著又來了一句東北味濃郁的“趙熟(叔)”。二人轉般的喜劇張力,很快收到網友的大量點贊,成了新晉“網紅局長”。
文旅局長們為了吸引關注,可謂各顯神通。有的雪中策馬,有的男扮女裝,有的比唱跳,有的秀學識。公允地說,他們這般“內卷”的出發點,還是為本地文旅吸引流量,而且至少在短時間內,確實讓網友了解了他們所在的地方,給當地特產打開了銷路。
文旅局長能火,同他們的官員身份這一背景是密切相關的。活潑的局長們,讓網友看到了干部群體的另一面,這與人們印象中的嚴肅形象形成了反差,而反差是網絡時代走紅的密碼。但文旅局長畢竟不是網紅,文旅局也不是MCN,對文旅局長爆火這事,終究還是應該回歸到職務身份上去思考。
文旅局作為一個政府部門,其工作職責既包括對本地資源的宣傳推廣,也包括謀劃文旅產業的升級發展。局長成為網紅,其效果更像一個推薦者。但是網絡時代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為了火出圈以及保持熱度,文旅局長其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比如這次于洪區的彭勃副局長就坦言,她和團隊下足了功夫,拍攝了很多作品,最終才火了這么一條。
自“淄博現象”以后,我們會發現城市火了的,文旅局長不一定火,而文旅局長火了的,其城市本身未必就那么火。一個城市要真正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旅重鎮,需要包括文旅在內的各個部門在“看不見”的地方做很多功夫。
說到底,把城市文旅產業的“內功”夯實了才是根本,這或許比研究如何成為網紅更值得花費心力。淄博和哈爾濱能夠突然爆火,其實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并不是因為哪一個人帶動起來的。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急于求成,追風辦馬拉松、音樂節,卻因為一些細節出了岔子,反為不美。
流量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只要沒有耽誤本職工作,局長們既然成為了網紅,不妨樂見其成。但是火了以后,要如何接住流量,則需要城市管理者通盤謀劃,用極限思維把問題考慮在還沒發生的時候,把短板補在還沒有漏出的地方,才能把流量接好,而這可能并不是文旅局長一人所能為的 。
不過出圈爆紅和推動文旅產業的長久發展,倒是有一個共通之處,即都 需要不斷創新出彩 ,文旅工作者完全可以把用在出圈上的妙思,轉而用到產業發展上。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考察時多次強調,要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這一要求給文旅業指明了方向,也給文旅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期許。 這幾年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飽覽名山大川、體會風土人情、享受美好生活,文旅產業大有可為,對經濟大局也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不少地方的文旅業,還停留在“靠山吃山”的門票經濟階段,一些文旅項目低水平重復,前兩年紅火過的地方,則面臨著后繼乏力的考驗,離成為“支柱產業”的要求都還有一定距離。文旅事業要出圈,不僅需要資源,還需要夯實服務底座,更需要巧思,把文化創意融入到資源之中,這正是文旅人施展的空間。
其實除了阿那亞,這幾年也有不少文旅項目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本非旅游熱門城市的廊坊,打造出“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工業城市唐山則將餐飲與文化巧妙結合,推出了“唐山宴”。至少從產業形態上看,這些項目更為新穎“高級”,而這些項目還有一個共同點,即企業是創新的主角,政府搭建平臺提供服務。各地文旅局在努力吸引目光的同時,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把“綠葉”的角色做到最佳。
(文/于永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