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度為主體國家的南亞,一直有著“次大陸”的稱呼,這是因為南亞北部有高大山脈的阻隔,再加上三面環水,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大陸地形。在印度的北面以及西北面,是昔日人類禁地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峰就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但是正是因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名氣之大,使得我們常常忽略印度西北的另一座赫赫有名的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芭d都庫什”源自于波斯語,意為“殺死印度人”或者“印度人殺手”,那么,這座山脈究竟對印度人做了什么,才擁有了這般殺氣騰騰的名字呢?
一、外族入侵構成的歷史
興都庫什山脈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13世紀,那時候的印度與現在的印度并非同一個概念。古時所謂的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大致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和尼泊爾等地區,基本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猶如一個八字形的屏障,將古印度與外界隔離開來。但是偏偏就是這座古印度的西北門戶,在把印度與外界隔離開來的同時,又成為了一座懸于印度人頭頂并且無法關閉的惡魔之門。
通過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的惡魔,便是一波又一波從中亞入侵印度的侵略者。從外族入侵這個角度而言,古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間,原本居住在中亞高加索山脈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了自己的大遷徙之路。他們一部分進入了歐洲,另一部分向東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來到了南亞次大陸,這些到達印度的雅利安人便被稱之為“印度—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因此以前的觀點都認為雅利安人對于印度原住民是一部“征服”的歷史,即以戰爭等暴力手段為主,但是也有人認為在這個進程中并不乏和平的方式。無論如何,伴隨著雅利安人入侵而來的,是印度河文明的衰落,雅利安文明逐漸滲入古印度。
雅利安人人入侵印度
跟隨著雅利安人的腳步來到興都庫什山的另外一些人來自更加遙遠的地中海。公元前334年,一支從地中海出發的遠征軍,開始了自己的東征之旅,這支軍隊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擊敗了波斯、埃及和兩河流域等文明,這支軍隊的首領便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
7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來到興都庫什山的開伯爾山口,越過這個山口,便可以去到富庶的印度河流域。綿延險峻的山脈,擋不住亞歷山大龐大的野心,他率軍越過興都庫什山,擊敗了當時的波魯斯王國。地中海腥咸的海風越過了高大的山脈,給古印度帶來了異域的風情。
但是,在亞歷山大擊敗波魯斯王國之后,遠征軍中的厭戰情緒猛漲,亞歷山大被迫中止了自己的遠征事業,也因此我們無法見到亞歷山大與大秦的夢幻聯動。
1000多年后,大概在公元12世紀,伊斯蘭化了的波斯人再次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依靠軍事奴隸入侵南亞,建立了歷時三300多年的德里蘇丹國。為了推行伊斯蘭教,德里蘇丹王國在數百年間摧毀了大量古印度本土佛寺,相繼拔地而起的是眾多的伊斯蘭寺,大量的人口繼而匍匐在默罕默德的腳下。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風水輪流轉,皇帝到我家”,靠入侵印度建立起來的德里蘇丹國在3個世紀之后,再次被突厥化的蒙古人所滅,這些外來入侵者打敗了上一波入侵者,建立起了印度歷史上登峰造極的莫臥兒王朝。而這些突厥化的蒙古人入侵印度的路線,是過去眾多入侵者走過的相同道路——興都庫什山。
前已言及,興都庫什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而當時古印度正在德里蘇丹的統治之下,德里蘇丹德統治向來以嚴酷著稱,他們把大量的印度教徒賣到中亞去做奴隸,在翻越興都庫什山的過程中,許多印度人都死在了路上。
在了解完這段歷史之后,我們便會明白“殺死印度人山”這個名字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一段充滿血與淚的悲慘歷程。一波又一波的侵略者彷佛決堤般從興都庫什山脈涌進古印度,興都庫什山脈猶如一個關不上的潘多拉魔盒,號稱發達的古印度文明也在鐵蹄之下,消散在了塵埃中。
已經消失了的古印度哈拉巴文化
二、遭受入侵的原因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既然興都庫什山綿延險峻,是古印度西北門戶,但是為什么反而還會有這么多侵略者從興都庫什山脈入侵印度呢?這其實又應了中國的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南亞次大陸在形成的過程中,通過與歐亞板塊不斷的碰撞,繼而形成了喜馬拉雅和興都庫什等北部一眾高大山脈。這些高達五六千米的山脈,將南亞次大陸和歐亞大陸分隔成了兩個世界,一山之隔,但山兩面的氣候、風俗、文化和語言等都有很大差別。
就氣候而言,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將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阻擋在了崇山峻嶺之間,水汽無法深入青藏高原以及阿富汗地區,反而是這股水汽受到地形抬升,導致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降水豐富,氣候溫暖。相對應的,喜馬拉雅山脈背后便是高寒藏區,興都庫什山脈背后也是極度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區。
興都庫什山脈也就成了一道分界線,不僅是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富庶與貧窮的分界線。興都庫什山脈腳下的印度河平原,地形平坦,降水豐富,成為了令許多民族都垂涎欲滴的富庶國度。因此,興都庫什山脈另一端的貧窮與這一端的富庶,就成為了外族不斷入侵的最大動力。
對于這些侵略者而言,興都庫什山脈雖然難以翻越,但并非沒有捷徑。在綿連險峻的山脈之間,布滿大大小小的山口,這些山口搭建起了外族入侵古印度的津梁。在這些山口眾中,最著名的就是當年亞歷山大率軍到達的開伯爾山口,開伯爾山口較為寬闊,適合大軍通過,而一旦越過興都庫什山,前面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再無任何天險可以阻擋住侵略者的步伐。
開伯爾山口
興都庫什山脈的這些山口,就好比我國歷史上的“燕云十六州”,但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興都庫什山脈猶如一條“民族走廊”,不少民族都游離在這座山脈附近,而古印度的實際控制區距離這些山口太過于遙遠,根本無法抑制住外來民族的滲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原本該成為天險的興都庫什山脈,成了外族入侵的跳板。
三、外族入侵帶來的遺產
“殺死印度人山”這個名字殺氣騰騰,讓我們不難想見古時不少印度人葬身于侵略者的刀戈馬蹄之下。但不可否認的是,興都庫什山脈的眾多縫隙,也成為了外來文化與印度文化融合的窗口,目前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印度事物都是外族入侵遺留下來的遺產。
我們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種姓等級森嚴的國家,在其國內最高一等的是婆羅門,次之剎帝利,次之吠舍,最后便是首陀羅。但是你以為這是印度本土的特產嘛?非也非也,所謂的種姓制度其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的發明。
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之后,為了區別雅利安人和印度本土的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稱自己為“雅利安瓦爾那”,稱那些土著為“達薩瓦爾那”,這種用“瓦爾那”這個詞匯來區別族群的制度被稱之為“瓦爾那制度”。而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其內部就已經分化出了軍事貴族或武士、僧侶與普通牧民三種等級,那些在被雅利安人征服之后的“達薩瓦爾那(印度土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最低賤的等級。逐漸的,這四種社會群體也就發展成了后來的種姓制度,分別對應著四個等級。
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也不僅僅只有腥風血雨,他也帶來了地中海先進的希臘文化,希臘文化與古印度的佛教相融合,形成了別樹一幟的犍陀羅文化,也就是希臘化的佛教藝術,主要分布在如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
在犍陀羅文化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有趣的現象,例如長得很像阿波羅的佛像,還有在一處佛教浮雕上,一名信徒正匍匐在佛陀的腳下,但當我們把目光轉向佛陀身后的眾人便會發現,這些高鼻梁、深眼睛還有一頭卷發和大胡子的人怎么長得那么像西方人?在這些西方人之中,還隱藏著希臘神話中有名的赫拉克勒斯(大力神),可能是希臘不好混,大力神也跳槽皈依佛教了吧。
作為佛陀保鏢的大力神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印度泰姬陵、賈瑪清真寺等等,這些都是莫臥兒王朝統治下,古印度在新文化的沖擊下迸發出的強大創造力。由此看來,興都庫什山在給印度人帶來悲痛的同時,似乎也在為印度的欣欣向榮埋下一顆又一顆隱而不顯的種子。
泰姬陵
文史君說
興都庫什山雖然將古印度與外界隔離開來,但是因此造成的氣候差異,使得行都庫什山另一邊的民族要么迫于生存壓力,要么垂涎于富庶的印度平原,繼而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源源不斷地翻越興都庫什山。而外族入侵給古印度人民帶來的傷害,通過“殺死印度人山”這個名稱表達得一覽無余。然而,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入侵給古印度帶來的悲痛,卻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得到了補償。
參考文獻
《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斯文的樊學長:《什么是“殺死印度人山脈”》,《地球知識局》。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