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編者按
近年來,科技賦能成為動畫電影產業提質升級的重要支撐。計算機動畫、數字特效、動作捕捉、實時渲染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動畫電影的真實感和表現力;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粒子水墨等技術的創新運用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電影科技的融合發展。當前,AI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關鍵引擎,已為動畫電影帶來深刻變革。AI內容生成和自動化處理能力,能夠從劇本創作、分鏡設計、圖像和視頻生成、視頻編輯、3D動畫與視覺效果等多個方面為動畫創意升級和高效制作提供技術支撐,但其生成內容的技術品質和可控性尚無法完全達到電影專業領域的發展需求。為促進AI與具體應用領域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將人類創造力、情感深度等與AI相結合的創新意識、技術路徑及創作理念。本期特刊發國產動畫電影技術實踐與創新探索、虛擬角色面部特效智能制作、AI動畫短片創作實踐、AI配音情緒識別等研究文章,分享動畫與AI結合的新技術路徑,同時遴選ECCV 2024 AIGC技術綜述、LED 虛擬攝制景深匹配、沉浸式球幕影院技術發展等文章,歡迎感興趣的讀者關注。
——本期責編
專家點評
從某種角度講,電影是技術的藝術,是工業的美學(電影工業美學)。技術的發展構成電影的語言、敘事、造型和形式以及與形式、語言軒輊不分的電影思維、內容、表意等的變革。動畫電影在電影中具有某種特殊性。動畫電影在語言、技術上與高新科技、游戲等具有“親近性”,具有技術美學、工業化制作即電影工業與美學融通上的優勢。也就是說,動畫電影具有動畫藝術的技術性濃度、工業化強度,動畫語言的純粹、超現實性,使之可以探索與最新最先進技術的融合,領先電影技術美學的探索。相對于科幻大片、新主流大片等“重工業”型電影而言,動畫是一種成本不是太高,風險較低,但制作靈活、工業化思維超前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電影工業美學的系統性生產和效率最大化原則。尤其在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之時,動畫電影的技術探索可謂意義重大。《國產動畫電影制作中的技術實踐與創新探索》以技術訪談追光動畫總裁于洲等人的形式,圍繞高新技術應用、風格化人物造型設計、靈動人物動畫制作、毛發模擬技術、流體和粒子系統創新等進行深入探討,對AIGC技術的嘗試和發展提出見解。因是一手、鮮活的一線訪談,具問題意識,系經驗總結之甘苦心得體會,使這篇訪談內容豐富、視野開闊,鮮活“有料”。無疑, 隨著數字虛擬制作、AIGC等賦能或“同化”動畫電影的技術、語言、工業與美學,電影應該與動畫協同,或進一步向動畫學習技術探索和工業生產經驗,關注動畫技術美學發展前沿,進而有力支撐和積極服務電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與工業化發展。
——陳旭光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在電影行業虛擬角色特效制作領域,表情制作的“逼真”與高效,一直是創作人員創新和專業技術領域突破的制高點之一。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顛覆式發展,給虛擬角色,尤其是非人虛擬角色的表情制作帶來了新的探索思路。當下主要有兩個技術路線:一是充分利用AI大模型的高效生成能力,同時加強對影像關鍵幀的描述性約束控制;二是在輸入參考的圖片和影像中,增強對虛擬角色表情和動作的遷移控制。總體上,隨著AIGC技術的發展進步,其驅動虛擬角色表情制作的水平,在實驗中已基本能夠滿足影視作品虛擬預演快速制作的技術要求,多用于電影特效鏡頭的輔助參考,但未來直接生成電影高質量內容的階段應該很快就會到來,值得行業人員積極研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驅動的電影虛擬角色面部特效研究》一文,對當下特效領域應用AIGC驅動虛擬角色面部特效的方法進行了整體分析,對當下主流國產AI大模型在影視級虛擬角色表情特效制作中的實驗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和整體判斷,提出了符合行業實際的制作思路和優化流程,指出了高分辨率和多角色表演的未來持續研究方向。
——劉軍
研究員
中國電影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先進影像專委會副主任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為電影創制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AIGC技術及其在圖像生成、視頻生成、3D生成等方面的突破性進展,為電影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動力。當前在圖像、視頻和3D內容生成中的AIGC前沿技術,在提升內容真實感、多樣性和可控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這些技術在劇本撰寫、特效制作、角色扮演等電影創制環節可以有效簡化制作流程、降低成本,并為創作者提供更多樣化的工具和方法。然而,盡管AIGC技術為電影創制帶來了巨大潛力,但也面臨著技術可控性、版權保護和創作者權益等挑戰。此外,只有在技術創新與倫理規范的共同推動下,AIGC技術才能更好地賦能電影創制,助力電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電影創制中的革新:ECCV 2024 AIGC 技術綜述》深入探討了ECCV 2024會議上展示的AIGC技術在電影創制中的融合創新應用,揭示了AIGC技術如何推動電影制作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以及其在提升作品藝術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的潛力。整體而言,本文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關于AIGC技術在電影創制中應用的全面視角,不僅展示了技術的進步,也提出了行業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對于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和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篇兼具啟發性和指導性的文章。
——葉龍
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數據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院長
本期目錄
◎ 國產動畫電影制作中的技術實踐與創新探索
—— 受訪人:于 洲 侯會滿 郅 鐘
訪談人:方捷新 王秋雅
視聽科技教研
◎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驅動的電影虛擬角色面部特效研究
—— 吳方強 徐沁雪 周 冰
◎ 動畫短片中人機協同AIGC影像創作流程的探索與實踐
—— 鄭曉發 周雨桐 常 疌
綜述
◎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電影創制中的革新:ECCV 2024 AIGC技術綜述
—— 黃東晉 劉金華 王 倩 湯譯翔
研究與開發
◎ 影視LED虛擬攝制中的景深匹配方法研究
—— 孟昭旭 朱 梁 黃依凡 李小鵬
產業發展
◎ 從Sphere看沉浸式球幕影院的發展演進趨勢
—— 歐陽玥 劉伊晗 邢志鵬
◎ 影視產業園區智能化云服務技術探索
—— 郭良鵬
技術應用
◎ CAVE空間中裸眼VR觀影技術研究與系統實現
——劉雅昕 劉紹翌 靳 宇
◎ 影視劇本AI配音的情緒識別:發展現狀、算法局限及改進建議
——王曉通 楊清健
◎ 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制片統籌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趙建樹
文章概要
國產動畫電影制作中的技術實踐與創新探索
【摘要】 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在技術品質和內容創作上取得了顯著進步,成為全球動畫電影市場的重要力量。為深入研究科技與藝術融合以支撐國產動畫電影制作的路徑,本文通過對于洲等人的訪談,圍繞動畫電影制作的高新技術應用、人物造型設計風格化、靈動人物動畫制作、毛發模擬技術解決方案、流體和粒子系統創新使用、燈光三維合成模擬特效元素等進行深入探討,并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應用于動畫制作的探索實踐及未來發展提出思考與展望。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驅動的電影虛擬角色面部特效研究
【摘要】 為研究AIGC技術對特效領域中虛擬非人角色表情制作帶來的變革,本文結合當下主流國產AI大模型,對影視級虛擬角色表情特效制作開展實驗,并提出制作思路和優化的制作流程。實驗結果基本滿足影視作品虛擬預演(PreViz)快速制作的技術要求,可用于電影特效鏡頭的輔助制作。本文最后總結了該實驗方法的可拓展性及迭代方向。
動畫短片中人機協同AIGC影像創作流程的探索與實踐
【摘要】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動畫短片的制作方式、技術流程和創作思路都面臨革命性改變。AIGC技術應用于動畫短片創作時存在人物及生成物體的結構異常、人物和場景不一致、畫風不統一等問題。本文基于多模態AIGC創作工具,實現了AIGC技術在動畫短片創作中的應用,并探索出一套人機協同的AIGC動畫短片創作流程框架,同時給出了現階段利用AIGC技術創作時解決上述問題的技巧,可為動畫短片中人機協同AIGC影像創作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導。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電影創制中的革新:ECCV 2024 AIGC技術綜述
【摘要】 近年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電影行業作為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重要陣地,正面臨AIGC技術帶來的變革浪潮。本文深入剖析2024年歐洲計算機視覺國際會議(ECCV)在AIGC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點探討圖像生成、視頻生成、3D生成等前沿技術以及在電影創制領域的融合創新應用。最后,本文總結AIGC技術在電影創制流程中的巨大潛力和當前面臨的挑戰,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展望。
影視LED虛擬攝制中的景深匹配方法研究
【摘要】 為解決LED虛擬攝制中傳統虛擬景深匹配方法存在景深層次感不足的問題,本文根據對虛擬攝制中景深層次的分析,提出一種虛擬攝影機對焦距離和光圈值新算法,并對該算法進行了彌散圓直徑測試和商業項目實拍測試。結果表明,本文匹配方法比傳統虛擬景深匹配方法更接近實景拍攝的自然光學景深效果,主觀評價上更符合人眼視覺經驗。
從Sphere看沉浸式球幕影院的發展演進趨勢
【摘要】 近年來,沉浸式球幕影院通過多維度的沉浸式技術營造出的全場景沉浸感,深受觀眾喜歡和追捧,成為新型觀演空間的代表。本文以美國拉斯維加斯Sphere為例,通過分析其外球顯示系統、內球顯示系統、舞臺燈光與機械、擴聲系統、動感座椅、沉浸式內容等方面的技術特點,全面介紹沉浸式技術在Sphere中的應用,深入研究Sphere在營造沉浸感方面的成果亮點,并對沉浸式球幕影院技術的發展進行思考與展望。
影視產業園區智能化云服務技術探索
【摘要】 為推動提升影視產業園區智能化服務水平,本文結合影視產業園區服務現狀,基于5G、云服務、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出了影視產業園區智能化云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對重點應用場景進行了具體分析。應用實踐表明,智能化云服務平臺能夠提升影視產業園區服務質量,實現園區服務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CAVE空間中裸眼VR觀影技術研究與系統實現
【摘要】 VR電影通常需借助設備呈現于觀眾的視野中。本文對VR技術當前發展情況及技術局限性進行了研究,并對洞穴式自動虛擬環境(CAVE)空間的原理、優勢和應用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并實現了基于CAVE空間的裸眼VR觀影體驗方案,并可在后期制作中自定義與現實空間同步的最佳觀賞點。在電影科技創新需求和觀眾審美需求日益增長的當下,CAVE空間中的裸眼VR觀影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影視劇本AI配音的情緒識別:發展現狀、算法局限及改進建議
【摘要】基于文本的語音生成技術已在影視劇配音方面實現應用,但如何對敘事類長文本進行準確的情緒識別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梳理基于文本的情緒識別算法發展現狀,分析現有情緒識別算法的不足之處,即目前的識別算法擅長處理單一情感而難于處理多維度、復雜情感,嘗試引入認知心理學領域“圖式化”情感分析方法,提出了AI情緒識別的改進建議。
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制片統籌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影視制片統籌工作正經歷深刻變革。本研究旨在探討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制片統籌工作的實踐與思考,結合傳統影視制片統籌流程的難點,分析AI技術在劇本解析、場景管理、拍攝計劃制定、演員調度等環節發揮的作用,通過短片《替代人生》的實際應用案例,展示了AI技術在影視制片統籌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和成效,并提出未來發展思考。研究結果表明,AI技術能夠顯著提升影視制片統籌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文章全文詳見《現代電影技術》期刊
2024年第11期
主管單位:國家電影局
主辦單位: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
標準國際刊號:ISSN 1673-3215
國內統一刊號:CN 11-5336/TB
投稿系統:ampt.crifst.ac.cn
官方網站:www.crifst.ac.cn
期刊發行:010-6324508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