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輛車,滿載著果蔬生鮮,貨運司機于海洋又度過了平凡的一天。
像于海洋這樣,運送百姓所需生鮮果蔬的貨運司機,往往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證貨物的新鮮度,按時送達貨物,在行當里被稱為“綠通”司機。在中國,卡車司機約有3000萬人,是支撐貨運物流的核心所在,而其中的“綠通”司機們更是連通著百姓餐桌,關系著民眾的“菜籃子”,是促生產、保供應、穩民生的重點人群。他們“點對點”運輸,奔波聯通起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在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有序循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于1996年的于海洋如今已經是一位綠通“老司機”。從最開始接觸到工地上的攪拌車、渣土車到四年前進入貨運行業,于海洋一直想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貨車,為自己“打工”。
終于,在今年3月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及百信銀行“百車貸”的助力下,于海洋購置了屬于自己的第一臺車。自己成為“老板”后,于海洋收入更高了,工作更自由了;平時開車休息的時候,他就在自己的車上同家人視頻。這就是他路上的“動力”。雖然依舊忙碌,但收獲的是“滿滿的幸福”。
“百信銀行的貸款從申請、到審核、再到放款,都不用跑網點,一系列操作都在線上完成,流程也很快,給我減輕了不少資金壓力。”于海洋向記者分享道。
事實上,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中,由于貨車以掛靠運營為主,同時貨車司機大多離鄉謀生,是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中往往難以觸達的長尾客群。一般而言,長尾客群“時間”和“額度”需求與金融機構的供給存在一定的“錯位”,是較難從傳統信貸服務中獲得借貸滿足的群體。作為金融供給側,如何實現與資金需求側的精準對接,是每一家銀行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必答題”,也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關鍵所在。
以管窺豹,見微知著。從百信銀行以科技驅動汽車金融服務產品創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在金融科技的賦能之下,使得商業銀行不僅考慮本身的經營效益,而且有能力承擔起更大的責任,讓金融服務更全面地普惠大眾。基于金融科技支持,原先在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中,困擾服務長尾客群的成本、風險以及收益等結構性不對稱問題似乎已不再棘手。客戶線上申請、線上開戶、線上簽約;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支持,可以實現全天候審批放款無停歇;通過靈活開放的產品政策,實現面向客戶“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通過高效的組織保障、敏捷的科技研發速度、專業的數據分析及扎實的建模能力,百信銀行積極拓展個體貨車司機經營性普惠貸款,滿足用戶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和體驗。
數字與金融服務的融合,才能讓普惠金融真正實現面向長尾客群的增量提質,讓越來越多的普惠客群得以被觸達,享受到金融“活水”滋養。
作為國有背景的數字普惠銀行,百信銀行聚焦新市民、貨車司機等普惠客群的金融需求痛點,以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產品服務,不僅為更多用戶在“奔富路”上再加把油,也努力讓每個人都平等、可持續地享有“實惠”的金融服務,讓金融資源配置得更加公平與公正,讓社會網格里更多位處“神經末梢”的客戶群體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的更多便利和美好,以高質量普惠金融服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助力推動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貢獻“百信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