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周總理來到洛陽視察,思緒也跟著回到了24年前的那天:
“周副主席,這就是我說的‘馬軍長’,他叫周家榮。”
“哦,也姓周,一家子嘛......”
想到這,總理緩緩轉身,向身旁的同志詢問道:
“‘馬軍長’還在這里嗎?我記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大好,對于這些返鄉的老紅軍,你們要在生活上多關照他們......”
那么,“馬軍長”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能讓總理在繁忙的政務之余,仍念念不忘,牽掛于心呢?
周總理身邊的“馬軍長”
周家榮雖然沒念過多少書,不過他倒是訓得一手好馬,被稱為“養馬神仙”。
無論是山野間桀驁不馴的野馬,還是豪門深院中高傲的烈馬,皆能變得溫順、服帖,跟隨他的每一個指令。
只要他不放話吆喝,這些牲畜們是動也不敢動,不少名門望族都會前去向他請教駕馭烈馬之術。
那時的他,年紀尚小,還夠不到參軍的門檻,不過他當時也沒那個心思,整日里與馬為伴,倒也樂得自在。
1934年11月,紅十二軍軍長吳煥先率部穿過敵軍的層層封鎖線,連續行軍二百余里,行進到了方灣村,已經到了人困馬乏的地步。
吳煥先
而上空有敵機的盤旋、轟炸,身后又有敵人的圍追堵截,大家一刻也不敢停歇,只得匆匆繼續趕路。
俗話說:“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吳煥先的馬也不知是被炮火聲嚇是還是怎么的,不論使出多大力氣牽扯,都紋絲不動。
就當大家陷入一籌莫展之際,警衛班長張波靈光一閃:
“哎呀,真是跑糊涂了,這個村子不正是‘養馬神仙’的村嘛!”
語畢,他急匆匆地跑進了村子尋找周家榮,不一會兒,周家榮就被帶到了大家面前。
周家榮不善言語,只是輕輕地走近,接過韁繩,用他那雙布滿老繭的手,輕輕地為馬拭去汗珠,拍了拍它的頭,馬竟然跟著周家榮動了起來。
這一幕,讓一臉嚴肅的吳煥先也不禁露出了贊許的笑容:
“嘿,你真有一手,就這么幾下就將馬給馴服了,愿不愿意參加紅軍?”
就這樣,周家榮,一個原本只知與馬為伴的鄉間青年,離開了家鄉,加入了紅軍的隊伍,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35年,勞山一戰,紅軍大獲全勝,繳獲了300余匹戰馬,徐海東望著這片馬群,笑著對周家榮說道:
“你小子這下高興了吧?300多匹戰馬,你可以當個‘馬軍長’嘍!”
周家榮
陣地上頓時發出一陣歡快的哄笑,周家榮也高興,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戰馬,聽到徐海東叫他“馬軍長”,他心里也是樂開了花。
徐海東這時卻話鋒一轉,開玩笑地說道:
“這些戰馬可都交到你手里了,要是哪天我發現戰馬瘦了、少了,唯你小子是問。”
周家榮知道,這是徐海東對自己的信任,不過他內心也不由得緊張起來,畢竟這可是戰馬啊!
沒多久,徐海東在前往中央開會時,瞟到一旁周恩來那瘦弱的老坐騎,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陣酸楚。
徐海東
臨走前,徐海東特意拉著周恩來悄聲說道:“周副主席,趕明兒,我給你送來一個‘馬軍長’。”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周家榮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連忙擺手拒絕:
“軍團長啊,我...我沒見過大首長,我怕我做不好,你還是讓別人去吧,我就留在咱們部隊就行......”
“膽小鬼,你怕什么,咱們周副主席又不會吃人,他是天下最好的人。
讓你給周副主席牽馬,也是干革命,行了,明兒我親自送你去。”
第二天一大早,徐海東就挑選了一匹性情溫順的戰馬,帶著周家榮就來到了周恩來的住所。
人還未到聲先到:“周副主席,‘馬軍長’來嘍!”徐海東這一嗓子,,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周副主席,你看,這就是我說的‘馬軍長’周家榮,他馴馬可以很有一套的喲!”
一旁的周家榮本就不善言辭,聽到徐海東這樣夸自己,一下子羞紅了臉,牽著戰馬,靜靜地站在一旁。
周恩來笑著迎了上來,看著面前這位略顯羞澀的馬術高手,風趣地說:
“哦,也姓周,一家子嘛,你這個‘徐老虎’,怎么把我們一家子叫‘馬軍長’,以后可不許再這么叫了!”
從此,周家榮便留在了周恩來的身邊,成為了中央警衛團的一員。
在周總理身邊的日子
在周家榮的眼中,周總理是個十分繁忙的人。仿佛時間對他而言,是一種奢侈品,工作占據了他多半的生活。
好像連吃飯、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總理總是事無巨細,部分晝夜的工作,一外出,周家榮就會跟在一旁默默守護。
總理對自己或許可以粗獷不羈,但對身邊的人,卻總是懷揣著一份溫情。
他看到周家榮跟著自己奔波時,眼中總會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歉意,會對周家榮說:“對不起。”
擔心周家榮跟著自己太過勞累,甚至會主動提出讓別的戰士來代替,對此,周家榮總是堅定地搖頭,表示其他戰士們不如他懂烈馬。
果真是其他戰士不如他嗎?周家榮知道,總理身邊就幾個警衛員,其他戰士們也整日辛苦勞累,他不希望再增加他們的工作。
這天,周總理沒有騎馬,而是與周家榮一起邊走邊聊,周總理好奇地詢問著:
“家榮啊,你是怎么下定決心要參軍的?”
“說來也巧,那天剛好吳軍長路過我們這,他的馬突然變得倔強難馴,張波就來我們村尋我。
我就把吳軍長的馬安撫好了,就這樣隨著紅二十五軍長征走了,
不過我的父母他們,都不曉得。”
周總理聽后,語氣中既有責備也有疼惜:
“你們年輕人行事雖果斷,但也應顧及家中父母的心啊!
等革命成功了,你一定得回去看一看父母。這樣,你先給家里寫封信,報個平安吧。”
周家榮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羞澀地笑道:
“我大字不識幾個,別說寫信了,就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總理將周家榮的這句話憾默默記在了心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總會抽出時間,教他認字,有時自己實在得不了空,會囑咐秘書代為教學。
1937年9月,在平型關戰斗中,國民黨軍隊畏畏縮縮,始終不敢邁出一步,大戰在即,中共中央緊急將中央警衛團調派至了前線。
戰斗打響后,周家榮一路猛沖在前,正在周家榮與日軍廝殺時,一顆子彈正中他的額角,周家榮重摔在地。
這顆子彈并未擊中要害,但他卻不幸被日軍俘虜,即便身陷囹圄,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他依然咬緊牙關,誓死守護黨的秘密。
日軍氣急敗壞,殘忍地割下了他的舌頭,任由他痛苦地摔倒在地,當戰友們沖破重圍找到他時,他已痛昏過去,沒了意識。
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再也講不出話了,但他在戰場上的英勇戰斗,卻名揚軍中。
1939年7月,周總理因一場意外,不幸摔落下馬,摔傷了右臂,造成粉碎性骨折,右臂再也伸不直了。
這本是一場意外,但事后卻有別有用心之人將這件事推到了周家榮身上,最后他不得不含淚離開,下到連隊繼續他的戰斗生涯。
帶著二等甲一級殘廢的身軀,他依然奮戰在革命的最前線,一直到共產黨勝利,新中國成立。
一張“特別通行證”
周總理騎馬失事康復后,卻怎么也沒看到周家榮的身影,詢問后才得知自己在休養期間,有人硬是把責任推到了周家榮身上。
周家榮心中五味雜陳,有委屈,有不解,更有對總理的深深掛念,但他沒有辦法,只好選擇以淚水作別,下到了部隊,總理聞言,沉默良久。
事后又聽聞周家榮兩次身負重傷,卻從未退縮的英勇事跡,總理得知后,心中既是欣慰又是心疼,立即下令將他接至延安醫院。
并安排了國外的專家為他治療,休養了幾個月后,周家榮又恢復成之前的模樣了,又繼續投入到了戰斗之中。
而在個人生活上,總理對周家榮的關懷也細致入微,甚至親自牽線搭橋,為他介紹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兩人相濡以沫地度過了一生。
1952年5月,組織上給周家榮頒發了一本榮軍證,并將他安排到了洛陽榮軍學院休息。
并給了他一張“特別通行證”,這是軍內為數不多的通行證,有了這個證件,他可以在大陸境內暢通無阻。
革命已然勝利,中國也在向好的一面發展,為革命奔波半生的他,本該好好享受他的后半生,可他的腦海中一直縈繞著總理曾對他說的話:
“等革命成功了,你一定得回去看一看父母......”
他向組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回家看望父母,他要回鄉建設家鄉,周家榮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回鄉的老紅軍。
黨沒有忘記他,國家沒有忘記他,政府給他送去了生活必需品,還組織慰問團前往他的家鄉去看望他。
1962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和“信陽事件”, 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下情不能上達,作為一個老紅軍,周家榮決定盡自己的一點力量,拿出通行證,進京面見周總理,反映真實情況。
不料,周家榮的這一舉動,觸及到了某些領導的利益,他們擔心自己會被問責,直接沒收了他的通行證,并派人嚴格把控他的行動。
一直到“信陽事件”得以解決,周家榮這才重獲自由,可這個時候,總理送給自己的通行證,卻再也找不到了。
此后,周家榮一直將自己視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農民,帶著鄉親們開荒種樹。
每當周家榮回想起這段革命經歷,首先浮現在心頭的,并非那漫漫長征路上的風霜雪雨,也非戰場上槍林彈雨的驚心動魄。
而是與戰友們的美好回憶,是在周總理身邊相伴的點點滴滴......
結語
這天,九旬高齡的周家榮癱臥在床,領導們前來探望時,他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似乎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
他努力張開干癟的嘴唇,卻只能發出微弱的聲響,向孩子們投去求助的眼神,孩子們心領神會,迅速取來紙筆。
周家榮用盡全身力氣,一筆一劃地在紙上留下了四個歪歪扭扭的四個字——“周、毛、朱、彭”。
大兒子見狀,心中恍然大悟,立刻飛奔至客廳,小心翼翼地捧出四幅畫像——周恩來、毛主席、朱德、彭德懷。
當這些熟悉的面孔再次映入眼簾,周家榮的淚水,無聲地滑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