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平壤順安機場時,我習慣性摸了摸褲袋里那張嶄新的十元人民幣。朋友送行時的戲言猶在耳邊:“揣著這張票子,到朝鮮你就是大款!”可當我踏進平壤九月的風里,全然不知這張紙幣即將成為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導游樸英姬舉著接機牌站在出口,肩上那只牛皮挎包在陽光下泛著柔光?!皻g迎來到平壤?!彼⑿r眼角的細紋舒展開來。后來在顛簸的大巴車上,她不經意間透露:這只包的價格,抵得上她整整六百天的工資——在朝鮮,即便是她這樣精通三門外語的國家級導游,月薪也定格在三百元人民幣。
涉外餐廳的水晶燈晃得人目眩。菜單上的數字讓我喉頭發緊:冷面38元,果汁15元。我攥著十元紙幣走向飲品區,服務員的聲音溫和卻像錘子敲在心上:“橙汁十五元一杯?!奔垘旁谡菩尿榭s成團,它甚至換不來一杯解渴的涼飲。鄰桌歐洲游客的刀叉正切割著標價128元的烤明太魚,油脂滴落的聲響異常清晰。
“我們住房免費分配,看病不花錢,孩子上學全免費?!币钊盏拇蟀蛙嚿希瑯銓У闹v解透過麥克風傳來。晨光勾勒著她制服上锃亮的領袖像章輪廓。我忍不住探身問:“那您怎么買手機這樣的貴重品?”
她忽然笑起來,從挎包深處掏出部磨損的智能手機。屏幕裂痕如蛛網蔓延,背景是張全家福。“配給制保障基本生活,但這個...”她指尖撫過裂痕,“花了我四個月工資。”相冊里滑出張糧票照片,樸導迅速按滅屏幕,耳根泛起微紅。
行程第五天,樸導終于帶我走進平壤光復地區市場。海腥味與泡菜酸香在空氣中纏綿,水泥柜臺前主婦們挎著布兜精挑細選。最長的隊伍排在糧票兌換窗口,穿工裝的中年男人正用三張糧票換一袋玉米面。當他把找回的零錢——幾張皺巴巴的朝鮮幣——仔細塞進內袋時,我瞥見他磨破的袖口里露出手腕上的繭。
“本地人買糧用票,公交五毛,地鐵三毛。”樸導的聲音混在嘈雜里。我在干貨攤前花六塊錢買到三包魷魚干,轉身卻撞見糧票兌換窗的玻璃反光——自己捏著紙幣的倒影,與那些攥著糧票的手隔著透明屏障兩相對望。
在開城工業園,機器轟鳴中樸導指著第三生產線盡頭:“那是我丈夫!”經過他工位時,我注意到工具箱里貼著女兒畫的向日葵,顏料已斑駁褪色。樸導提高嗓音:“這里技工月薪六百元!”她丈夫每天通勤四小時往返平壤,只為多掙兩百塊補貼家用。
當夜登上主體思想塔,平壤萬家燈火如星海鋪展。樸導指著遠方樓群:“那些免費分的房子,按市價值四十萬呢。”晚風吹起她鬢邊碎發,“您說十塊錢在朝鮮能做什么?”沒等我答,她自問自答:“不過是工人一天的工錢。”忽然從錢包抽出一張糧票按進我掌心:“帶回去當紀念吧,這是普通朝鮮家庭真正的貨幣?!?/p>
淺黃色紙片印著稻穗圖案,觸感粗糲如砂紙。票面標注“500g大米”,邊角浸著油漬?!靶r候最深的記憶,就是攥著糧票等換米的長隊?!彼闹讣鈩澾^糧票邊緣,“現在雖然不愁吃穿,但摸著它才覺得心安?!?/p>
臨別在平壤火車站,我把十元人民幣塞給樸導:“給孩子買糖?!彼凭艿氖滞蝗煌T诎肟?,轉而從布兜掏出個鐵盒。盒里躺著三張嶄新糧票,她抽出一張塞回我手里:“用這個換?!眱蓮埐煌|地的紙幣在晨光中短暫相觸,各自承載著兩個國度的生活邏輯。
回程飛機穿越云層時,我將十元人民幣與糧票并排鋪開。燈光下,人民幣的精致水印與糧票的手工壓痕形成奇妙的對話。機艙播報響起那刻,我突然讀懂兩種生存智慧——紙幣背后是市場經濟的自由博弈,糧票深處是國家托底的莊嚴承諾。
當飛機降落在浦東機場的霓虹里,接機大廳的電子屏正滾動著股市行情。我握緊口袋里兩張紙幣,糧票粗糲的質感摩擦著人民幣光滑的表面。它們像兩個平行世界的信使,在我掌心低語著生存的真相:所謂富有,從不在銀行卡的數字里,而在生病時不必顫抖的手,回家時永遠亮著的燈,以及糧票背后那個不會讓任何人餓死的承諾。
平壤的萬家燈火已沉入云海,而那張淺黃色的糧票正在黑暗中微微發燙。它不再是計劃經濟的陳舊符號,而是一個民族用七十年光陰寫給世界的生存哲學:真正的體面,是在有限中活出無限可能。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