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跨江北上,開辟黃橋抗日根據地,并最終通過黃橋決戰,一舉打開蘇北乃至華中抗戰新局面這段歷史,軍迷們相對都比較了解。特別是黃橋決戰,影響極大。實際上在黃橋決戰之前,蘇北指揮部還打了一些作戰,包括營溪戰斗、姜埝戰斗等。有意思的是,營溪戰斗,粟裕與他麾下的“三劍客”葉飛、王必成、陶勇,對打營溪之戰都很積極。結果在出擊的時機把握上都出了問題。最終,由于沒有聽取陳毅的意見,因出擊過早致使營溪反頑打成了一場擊潰戰。
首先,王必成最積極,力主盡早出擊。
戰爭年代總有一些聞戰則喜的將領。他們將打仗融入了自己的骨子和血液里。對于這點,無論是粟裕還是他麾下的葉飛、王必成、陶勇,都有這一血性特點。不過,這次營溪反頑作戰,應該說王必成在出擊時機問題上表現最積極。
本來,陳毅、粟裕的計劃是頑軍占領營溪,再打到古溪后,把古溪給讓出來,也就是把敵人放進來,離其大本營盡可能遠一點,我再反擊。這樣敵人便不好逃回去。
據葉飛在回憶錄中記載:他“估計是王必成同志發起的,攛掇粟裕同志立即出擊”。葉飛還進一步分析認為,王必成和陶勇“二、三縱隊比他的一縱隊還想打,因為他們一路打來,雖然也抓了幾百人槍,但那是雜牌軍、老爺槍,遠遠沒有吃飽”。
當時,粟裕作為前敵總指揮,隨王必成的二縱一塊行動。葉飛回憶認為是王必成攛掇的粟裕,這個可能性應該說是很大的。
其二,葉飛、陶勇對盡早出擊問題“隨聲附和”,粟裕最終也表示贊同。
看王必成那樣出擊心切,作為前敵總指揮的粟裕,干脆把葉飛和陶勇都叫過來,準備一塊商議一下再下決心。
令粟裕有些沒想到的是,葉飛和陶勇同樣都表示贊同。葉飛回憶說:當粟裕問他們的意見,“三個司令員沒有一個反對的,大家都嗷嗷叫,要出擊,都說不要再退了,就出擊,有把握”,“我們這些指揮員習慣進攻,只要手上有幾支能打能沖的部隊,就不甘心老是‘挨打’”。
還有一個促使粟裕下決心盡早出擊的客觀原因是,古溪有我軍的醫院、修械所,這些地方也都挨了炮彈。如果我軍繼續后撤,古溪的這些壇壇罐罐勢必得大搬家,需要組織群眾扶老攜幼轉移。這同樣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綜合“葉王陶”三個司令的意見,再加上不想讓古溪的軍械、軍需物資等不被敵人炸毀,也免得再興師動眾大搬家。顯然,此時的粟裕心里也完全贊同“葉王陶”的意見。既然三大司令都拍胸脯保證沒問題,那就干脆盡早出擊打便是。
最終粟裕與“葉王陶”商定的出擊部署是:以葉飛的一縱隊為迂回部隊首先攻克營溪,然后向西迂回到頑117師和獨立旅的后面,切斷韓軍主力的退路;王必成的2縱和陶勇的3縱則從古溪正面出擊,爭取在前后夾擊中,殲滅韓軍主力4個團。
其三,粟裕報請陳毅批準,陳毅雖不情愿但最終還是同意。
當粟裕把他同“葉王陶”商定的出擊計劃當面報告給陳毅時,陳毅從內心里是不太情愿的。于是,他反復地詢問粟裕:你們這么早地出擊,能夠切斷古溪頑軍的退路嗎?當聽到粟裕作了肯定的答復后,陳毅最后說:既然你們這樣有把握,那好吧,就出擊打吧!
與以往一樣,對于粟裕組織指揮打仗,陳毅總是給以最充分的信任。這次同樣也不例外,盡管明顯能感覺到陳毅有些不是十分情愿,但畢竟最后還是同意了。
戰爭總是富有偶然性和戲劇性。本來計劃得好好的,結果在打的過程中出了問題:葉飛的1縱按計劃打下營溪,殲滅了頑軍2個團。但敵主力見營溪被我軍攻克,決定用少數部隊作掩護,趕緊逃之夭夭。此時,由于我軍反擊過早,沒有放敵人進占古溪,這使得頑軍主力離后方大本營較近,我根本來不及穿插割斷。最終,營溪反頑作戰,我繳獲人槍不多,總體上等于是打了一場擊潰戰。
按理說,擊潰戰也應算一場勝仗。但顯然陳毅對此并不滿意。所以,當他來到前敵指揮所時,臉色并不好看。在責怪一番葉飛、王必成、陶勇后,陳毅馬上又說道:我自己也是有責任的,決心我也是最終同意的,大家一道接受教訓吧。
透過營溪反頑作戰,給我們一個啟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最高形式的生死博弈,絕對的常勝將軍是不存在的。但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厲害就厲害在打一仗進一步。營溪反頑戰斗結束一個月后,陳毅、粟裕率領“葉王陶”便打了一個黃橋決戰。而這次決戰,在首先殲滅翁達獨立旅的時機把握上,便拿捏得非常精準到位,從而為整個黃橋決戰的完勝奠定了一個極好的開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