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探討華東野戰軍戰史時,總是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華野“老資格”比較多,沒有陳毅的壓陣,粟裕“鎮”不住那些“老資格”。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嗎?
首先,陳毅粟裕分開的時間比在一起的時間長,陳毅沒在的時候,粟裕幾仗同樣打得很好,不存在“鎮”不住的問題。
提到華野戰史時,總是伴隨著這樣一個說法:“陳不離粟、粟不離陳”。有人因此延伸為粟離開陳便“鎮”不住華野那些“老資格”,指揮上大打折扣。實際上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
解放戰爭的三年間,陳粟不在一起的時間遠比在一起的時間要長。不在一起打的勝仗和大仗也更多一些。比如,七戰七捷、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都是不在一起打的。這些戰役,從指揮角度來講,都還是比較順暢的。并沒有人說的所謂的“鎮”不住的問題,更不可能存在粟離開陳便指揮不了、不能打仗的問題。
豫東戰役發起前,中央軍委曾明確要求“陳毅不參加指揮”;淮海戰役,從首先建議發起,到決戰決勝的第一功臣,都是粟裕在陳毅不在的情況下獨立實施指揮的。試想這樣的大兵團作戰,如果存在“鎮”不住的問題,我們無法想象戰役如何能夠順利實施下去。
其二,注重資歷是個客觀存在,粟裕的資歷與那些“老資格”相比雖沒什么優勢,但并沒有特別不服氣現象的發生。
華野部隊較之其他幾個野戰軍來講,組成成份更復雜一些。它是由原新四軍部隊和八路軍部隊合編而成。特別是八路軍系統部隊,確實有一些“老資格”,比如許世友、陳士榘、宋時輪、王建安等。許、宋、王在紅軍時期即是軍長級,而陳士榘當過115師的參謀長。可以說,這些人的資歷都和粟裕不相上下。
盡管資歷不相上下,但是,有了毛澤東明令“戰役指揮交粟負責”后,特別是經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幾個大勝仗后,這些初始對粟裕將信將疑的“老資格”們,都對粟裕開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戰爭年代,特別是對于這些經歷過血與火的“老資格”而言,打勝仗就是硬道理,打勝仗就是最大的說服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勝仗的增多,“老資格”們開始愈加服氣,粟裕對華野的統軍權威也與日俱增。
其三,對某些作戰問題存有爭論和不同意見,屬正常問題,而不是“鎮”不住問題,但后人往往容易把這類爭論無端放大。
在重大戰役籌劃和實施過程中,由于站位和角度不同,難免產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爭論。這完全是正常的。具體到華東戰局來講,主要有兩次作戰出現了這一問題。一個是孟良崮戰役。當時,因為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有的縱隊司令見仗打得太過劇烈,部隊傷亡太大,認為再打下去部隊吃不消,因此曾提出過休兵罷手。
其實,仗打到那個份上,對付的又是國軍頭號主力,縱隊司令員站在縱隊本身角度,提出這樣的建議,也是可以理解的。四平保衛戰時,黃克誠等將領也曾向林彪發電“叫苦”,提出早點撤退的建議。但林彪有他的考慮,因為中央軍委要求打的是政治軍事仗。所以,必須硬打下去。這次的孟良崮戰役,對戰場局勢感知和把控力極強的粟裕深知,雙方都已接近頂點,這時候如果撤軍肯定功虧一簣,得不償失。而如果咬牙堅持下去,勢必贏得最后勝利。最終實踐證明粟裕是完全正確的。
還有一次就是濟南戰役,在關于攻城與打援的用兵問題上,粟裕與許世友兩個人確實有明顯的不同意見。許世友的意見是重點在于攻城,應加強攻城兵力,而粟裕是攻城與打援并重。最終,中央軍委同意“攻濟打援”作戰方針,并提出“整個攻城指揮由許世友擔負”,“全軍統一指揮則由粟裕擔負”。最終,濟南戰役打得非常漂亮,成為大決戰的序幕戰。
回過頭來看,無論是孟良崮戰役,還是濟南戰役,這種用兵上的不同意見和爭論都在實踐中得到了統一。反倒是有些人卻把這種正常的爭論給無端放大了。 這種放大,無疑是不可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