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相對其他幾個戰略區而言,華北戰略區大仗打得較少,這是為什么呢?
其一,過度的整編復員致使戰力受損較大
1946年1月國共達成停戰協議后,晉察冀當時的兵員情況是:全區共編22.5萬人,其中野戰軍15萬人,地方軍7.5萬人。精簡整編后,野戰軍由9個縱隊減為4個,總計復員約10萬人。從當時幾個戰略區看,晉察冀戰略區應該是精簡復員人數最多的一個戰略區。
顯然,由于對戰爭形勢估計判斷不夠準確,精簡復員的人數較多,特別是野戰軍由9個縱隊減為4個,這難免不使晉察冀部隊戰力受到較大影響。當時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后來回憶說:“減這么多人不行,國民黨沒有誠意。這影響了以后的戰爭進程。那一段有點失誤。對解放戰爭初期作戰不利,拳頭不硬”。
其二,戰爭初期的幾仗沒打好致使元氣大傷
解放戰爭初期,面對國民黨軍的瘋狂進攻,有些戰略區的仗打得都不理想。但相對來講,晉察冀軍區損失更大一些,大同、集寧、張家口等幾個戰役吃了不小的虧。特別是張家口的失陷,對整個戰略區的軍心、士氣影響甚大。中央召開的“小河會議”,在對各戰略區的作戰成績進行統計排名時,“晉察冀戰略區位居末位”。
修復戰爭初期失利對軍心士氣影響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戰爭年代,打勝仗即是硬道理。這種修復需要打幾個決定性的大勝仗來支撐。盡管華北戰略區后來也打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等翻身仗,但這兩仗的規模并不大,也就是消滅敵人兩三萬人。
雖然不具備打特別大殲滅戰的實力,好在通過這兩個戰役,晉察冀部隊開始真正出現了拐點,至少在氣勢上扳回來不少。
其三,對手傅作義的善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當中,盡管傅作義不是嫡系,但其帶兵打仗還是很有一套的。可以說是國民黨將領當中最會打仗的將領之一。傅作義成名較早,在抗日戰爭中對日作戰時,日軍對他就非常忌憚。拋開政治因素,僅從解放戰爭初期的幾個戰役上,包括大同、集寧、張家口等戰役,傅作義的作戰指揮還是可圈可點的。無論是戰略戰術運用,還是戰場實時指揮控制,以及作戰協同配合,特別是在奇襲偷襲達成戰役突然性方面,給晉察冀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甚至一度讓我軍吃虧較大。
有了這樣一個精于指揮的善戰對手,大的戰機往往就不太好尋找,大的仗自然也就不好打了。
其四,在戰略性戰役組織指揮層面略顯欠缺
在初期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晉察冀戰略區組建了晉察冀野戰軍。當然與其他戰略區的野戰軍相比,無論是編制架構還是人數方面,這都是一個“縮微版”的野戰軍,人數不到10萬。后來進一步整編后,雖編為三個兵團,但徐向前的華北一兵團主要應對山西方向的戰事,其他兩個兵團也都相對獨立作戰。這樣一來,華北軍區在組織戰略性戰役方面就很少。換句話說,與其他幾個戰略區相比,華北戰略區在組織這種戰略性戰役的人才不多。徐向前雖有指揮較大兵團作戰經驗,但當時軍委賦予他主要是解放山西的任務。至于華北二兵團的楊得志和三兵團的楊成武,組織中小規模的戰役沒多大問題,但組織指揮較大規模的戰役,特別是超過一次殲敵5萬人以上的戰役,這種實踐很少。這也是華北戰略區在解放戰爭中打大仗較少的另一個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