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對于賞石已有了審美標準:蒼、拙、靈、秀。宋米芾完整為:瘦、透、漏、皺。石頭究竟什么形態才是美的,蘇東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面的鄭板橋、蒲松齡以及王漁洋等人,對于石頭的形態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蒲松齡更是以“心有靈石而著聊齋”成就了一代大師。
《論語》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是一種文化符號,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向以清貧、孤高自詡。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讓文人一步步參悟,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悅性、吟哦歌詠。奇石是濃縮的山水,經千年滄桑,人格亦依然如故。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這是宋代詩人方巖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贊嘆。靈璧石主要產于安徽省靈璧縣境內。《靈璧志略》記載:“靈璧有七十峰,產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靈秀,石皆如璧。”靈璧石開發極早,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徐州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靈璧石為世人矚目,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靈璧石不僅開發早,而且盛名久負,在供石家族中歷來占據顯赫的地位。乾隆帝也曾贊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靈璧石質細膩,堅如貞玉,扣之拂之,聲音琤琮,余韻悠長,有“玉振金聲”之美稱。故古人又把靈璧石稱為“八音石”。在靈璧所產的諸多石種中,揚名最早的是被稱為“八音石”的磬石,《禹貢》中就有“泗濱浮磬”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的石質樂器——磬的首選材料。目前故宮、孔廟保留的編磬都是產自靈璧。
自古以來,有名的藏石家無不藏有靈璧珍品,有文獻記載的就有蘇軾的“小蓬萊”、范成大的“小峨嵋”、趙孟頫的“五老峰”。風流帝王李煜鐘愛“靈璧研山”,宋徽宗還為常常把玩的一株靈璧小峰,題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鐫于峰側,并鈐御印。南宋《云林石譜》上記載石品116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也有“石以靈璧為上”的評判。明朝王守謙《靈璧石考》一文稱:“海內王元美(世貞)之祗園、董元宰(其昌)之戲鴻堂、朱蘭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萬鐘)之勺園、王百榖(穉登)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吾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
靈璧石具有四方面的獨特美:
一是無論大小,天然成型,千姿萬態,并具備了“皺、瘦、漏、透”諸要點,意境悠遠。
二是靈璧石的肌膚往往巉巖嶙峋、溝壑交錯,粗獷雄渾、氣韻蒼古,紋理十分豐富,韻味十足。
三是色澤以黑、褐黃、灰為主,間有白色、暗紅、五彩、黑質白章……不僅多姿而且多彩。
四是“玉振金聲”的音質,輕擊微扣,都可發出琤琮之聲,余韻悠長。
靈璧石有“黃金萬兩易得,靈璧珍品難求”之說。有“試觀煙云三山外,都在靈峰一掌中”之意境。
大者高廣數丈,可置于園林庭院,立足為山,峰巒洞壑,巖岫奇巧,如臨華岱。
中者可作小丘蹬道、河溪步石、池塘波岸綴石、草坪散石點綴。
小者可供于廳堂齋館,或裝點盆景,肖形狀物,妙趣橫生。
閑暇對坐,一甌清茗,神趨其中,詩律歌節,琴韻畫意,裊裊側畔,頓發清思,把人帶入另一境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丨圖:西冷拍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分享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