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國喪失全部制空權
抗戰前,中國空軍各類作戰飛機305架,其中有150架勉強算作現代作戰飛戰,所有的飛機全部自國外購買,并且空軍剛剛統一,型號雜亂,缺乏相應保養與維修,飛行員也缺乏系統訓練,戰斗力可想而知。
而當時日本空軍則擁有飛機2625 架,其中用于中國戰場的為850架。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有能力源源不斷地研發和生產新戰斗機,以補充戰爭消耗。
優勢劣勢一目了然。戰爭進行到1937年11月底,中國空軍能用于作戰的飛機僅剩下30 架,中國空軍至此基本名存實亡。徹底獲得制空權后,日軍得以肆無忌憚地轟炸平民、衛生設施;配合野外作戰部隊對中國軍隊構成重大威脅;日本空軍還能遠離前線,去轟炸大后方的城市。
02、中國向蘇聯求助,斯大林不僅給戰機援助,還派出空軍志愿隊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將蘇聯勢力驅逐出中國東北,并且威脅到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在共同的敵人面前,中蘇兩國于1937年8月,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此后蘇聯曾給予中國3次信用借款,總計2.5億美元,利息極低。蘇聯援華的目的很簡單:要中國頂住壓力,而不投降日本。
蔣介石致電中國駐蘇大使蔣廷黻,請他與蘇聯洽商“飛機交涉”,表示中國“現最急需用者為驅逐機二百架與重轟炸雙發動機一百架。”后來,蔣介石在給斯大林的密電中又說,“尤其飛機一項, 實迫不及待, 中國現只存輕轟炸機不足10架, 需要之急, 無可與比, 請先將所商允之轟炸機與發動機盡先借給, 速運來華。”斯大林很快答應了國民政府的請求。蘇聯政府于1937 年9月開始運送第一批飛機來中國。隨后,又選拔大批飛行員和航空地勤人員,以蘇聯空軍志愿隊名義來華。
03、蘇聯空軍志愿隊一舉扭轉了中國空軍的絕對劣勢
1937年11月,斯大林會見中國軍事代表楊杰時說:“制造飛機并不困難,難的是制造發動機。蘇聯可向中國提供發動機,飛機由中國自己制造……如果中國想站起來,應當發展自己的空軍和炮兵。中國有能工巧匠,蘇聯提供設備……中國有了自己的空軍、炮兵和石油,有自己的重工業,就能打敗日本。”經雙方協議,飛機制造廠建在新疆迪化(烏魯木齊),對外稱農機廠,至1942年基本完工。
曾來華出任工程兵高級顧問的卡利婭金稱:自1937年10月—1942年1月,蘇聯供給中國各種型號的飛機1235架, 飛機炸彈215萬顆。另外還供給了大量飛機的全套備用零件。很多志愿隊隊員直接開著這些戰機,投入到了對日作戰中。
04、蘇聯空軍志愿隊幫助中國訓練了大批優秀飛行員
蘇聯更進一步地訓練中國飛行員。蘇聯選拔來了日加列夫(后任蘇聯空軍總司令,空軍元帥)、雷恰戈夫(后任蘇聯空軍司令,空軍中將)、波雷寧(后任蘇聯空軍后勤部長,空軍上將)、赫留金(后任蘇聯空軍副司令員,空軍上將)等89名航空專家,也作為空軍志愿隊的組成人員,來中國幫助建立航空供應站、飛機修配廠,開辦航空學校訓練航空人員。
這些蘇聯航空專家先后幫助中國在蘭州、伊犁、綏寧和成都等地創辦了空軍訓練基地和航空學校,由他們親自擔任教官,對中國航空人員進行技術訓練。伊寧航空教導隊僅在1940年就培訓出328名飛行員。他們在四年間,總共為中國培訓了近1萬名相關技術人員。
為加快培訓進度,還有一大批中國學員被送往蘇聯國內進行強化訓練。1939年就有中國飛行員1045人、領航員81人、無線電發報員198人、航空機械師8354人到蘇聯參加培訓。中國飛行員掌握了援華飛機的性能、操作后,就以單機編入蘇聯機群,隨蘇聯飛行隊作戰,學習射擊、投彈、跳傘、滑翔、聯絡、領航等技術,最后編入中國空軍建制單位。這種訓練方法不僅提高了中國飛行員的技術,還加強了中蘇兩國飛行員在戰斗中的默契。
05、蘇聯空軍志愿隊屢屢出擊,曾奇襲日本在臺機場,燒毀日軍3年的油料儲備,飛到日本九州島,對佐世保、長崎和福岡進行了彈轟炸
蘇聯志愿飛行員有關豐富的經驗,并受過充分的訓練,平均飛行8至10年,其中不少人以前是航校的教員(全體人員是從外貝加爾軍區選拔出來的)。
在對日空戰中,蘇聯空軍志愿隊戰績卓著,擊落了數以百計的敵機。蘇聯援華飛行隊很快投入戰斗,先是一名大尉率領9架轟炸機,襲擊了停泊在上海的日本軍艦,炸沉軍艦三艘,另有6艘軍艦起火。這是“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方面對日軍的首次空戰大捷。
南京淪陷后,中日主戰場轉向武漢。國民政府遂在武漢、南昌修建新機場,以便與日軍開展空戰。1938年2月18日,日軍出動12架轟炸機,在26架戰斗機護航下轟炸武漢。蘇聯志愿飛行隊起飛迎戰,一舉擊落日機12架。蘇聯志愿飛行員由此獲得“正義之劍”的美譽。
4月29日是日本“天長節”,也就是天皇生日。日軍為向天皇生日獻禮,出動飛機69架,前往武漢報復。被稱為日本空軍兩張王牌的木更津航空隊和鹿屋航空隊也參加了這一次的行動。蘇聯空軍志愿隊再次升空作戰,與日機激戰30分鐘,以2架飛機的代價,擊落日機21架。
5月31日,日本空軍出動轟炸機18架,在36架殲擊機護航下,第三次猛撲武漢,結果日機又在損失了14架飛機后失敗。蘇聯飛行員古邊科在子彈打光后,猛然撞向機,致使日機受傷墜毀,自己卻駕機安然降落。古邊科因此榮獲中華民國金質獎章。
中蘇空軍還多次深入敵后,對日軍機場等主要軍事目標進行空襲轟炸。據統計,1938年1月至6月,轟炸日軍機場累計達20次以上,炸毀炸傷日機百余架。其中最大的一次是蘇聯轟炸機隊遠征臺灣。蘇聯空軍總顧問雷恰戈夫獲得情報,在臺北松山空軍基地有大批新式飛機部件正在組裝,他決定發動奇襲。參與部署的波雷寧記錄說:“所有飛行員都一反節假日的習慣——起床很早。需要再次檢查飛機,檢查加油量,掛上炸彈,確定航線和目標。雷恰戈夫這才允許起飛。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航線是嚴格保密的,中國勤務人員誰也不知道。拂曉我們就飛臨臺灣海峽閃光的水波上空。我們沒有氧氣設備,感到喘不過氣來,但是不能降低高度。失掉高度就等于失掉距離。”
雷恰戈夫兵分兩路,一路是駐南昌的12架CB轟炸機,這是一支中蘇混合編隊;一路是駐漢口的28架CB轟炸機,全部由志愿飛行員組成。1938年2月23日清晨,兩隊飛機分別從駐地起飛,沿著最短直線航線,在5500米嚴重缺氧的高空飛行(當時機上沒有氧氣設備)。機群在抵達臺北上空后,為了迷惑日軍,使了一招“聲東擊西”,先繼續向北飛行,爾后突然轉向,返回松山機場上空,共投彈280枚,大部分準確地命中目標,炸毀約40架敵機。機群傾下全部炸彈后,安全返回武漢。
這次奇襲臺北,中蘇戰機共炸毀日機40余架、兵營10座、機庫3座,擊沉擊傷船只多艘并斃傷大量日軍,使日軍在臺北的機庫、港口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松山機場完全處于癱瘓狀態,損失了3年的油料儲備。日本將臺灣行政長官撤職,軍事基地主任送交軍事法庭,機場警備司令剖腹自殺。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專門設宴為蘇聯空軍出擊臺灣勝利慶功。
襲擊松山機場后三個月,蘇聯空軍志愿隊又開始了一個更大膽的行動。蘇聯轟炸機群從南京機場起飛,飛了日本九州島上空,對佐世保、長崎和福岡進行了投彈轟炸,同時撒下了上百萬張和平反戰傳單。
蘇聯志愿隊多次襲擊被日軍侵占的南京、武漢、廣州、南寧、岳陽、運城等地的機場、艦船和集結的軍隊,沉重地打擊了13本空軍、海軍和地面軍隊。蘇聯志愿隊的參戰,打破了日本空軍壟斷中國制空權的局面。
在空襲、空戰以外,蘇聯空軍志愿隊還和受訓完畢的中國飛行員一起,協同陸軍作戰。中蘇空軍先后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反攻南昌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等會戰中主動出擊,轟炸日軍機場、陣地、艦船等,給敵人造成重大損失。僅在1938 年6—10月的武漢會戰中,中蘇空軍即協同陸軍,炸傷日艦67 艘,炸沉23艘,炸毀日機16 架,擊落日機62架,擊傷9架。
06、蘇聯飛行員在中國4年,犧牲200余人,擊毀日機539架
從1937 年10 月來華到1941 年底蘇聯空軍志愿隊全部奉調回國,前后共4年零2個月時間。蘇聯以空軍志愿隊名義,總共派遣了3665人參加中國抗戰,其中包括1091名飛行員,此外還有2000余名機械師、工程師等各類航空輔助人員。國民政府方面統計,蘇聯志愿飛行隊在此期間的戰績為:1937年12月擊落91架,炸毀43架;1938年擊落130架,炸毀136架;1939年擊落33架,炸毀71架;1940年擊落16架,炸毀14架;1941年擊落5架,總計539架。如果再加上蘇聯援助的高射炮、高射機槍和中國飛行員擊落的敵機,這個數字即達到1049架。
先后有2000余名蘇聯航空工作人員幫助中國訓練飛行員、打擊日軍,其中有200多名蘇聯飛行員犧牲。有一支來華空軍編隊最初有60名成員,等到回國時僅剩下16人。蘇聯援華飛行隊后來出了蘇聯英雄14名,空軍中將5名,空軍上將2名,空軍元帥1名、空軍副司令2名,空軍司令1名。
蘇聯航空志愿隊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
在中國犧牲的蘇聯飛行員中,以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最為著名。庫里申科于1939 年6月率領遠程轟炸機隊到達中國,幫助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飛行員。在三次空襲漢口日本軍事基地的戰斗中, 庫里申科率領的大隊擊毀了136架敵機。
曾任川陜鄂綏靖公署上校參謀的陳嘉章,與庫里申科有過交往,他回憶1939年10月14日下午:“庫里申科大隊長率隊在武漢上空同日本的‘米塞斯特’戰斗機展開了生死的搏斗。據庫里申科大隊長的射手說,在這次戰斗中擊落敵機6架。戰斗剛一開始,3架米式敵機就直撲向庫里申科的領航機,射手對準猛撲的一般敵機開火,黑煙馬上冒起來了,敵機翻滾下去了。但庫里申科駕駛的領航機的左發動機,卻被另一架敵機打中了。庫里申科用單發動機飛出重圍,沿著揚子江飛到四川萬縣上空,機身失去了平衡,不能再繼續前進。為了保持飛機完整不受損失,庫里申科將單發動機飛機,平衡地降落在揚子江心。轟炸員和射手脫下飛行衣,跳水游到岸上,但3個月來為中國人民抗日事業晝夜操勞、又在空戰中過去疲勞的庫里申科大隊長,再無力游到北岸了。揚子江的狂濤卷走了這位中國人民的戰友。”
參考資料:《民國時期中蘇關系史》、《民國史紀事本末》、《飛翔在中國上空》、《抗戰時期蘇聯援華飛機數量及機型》、《抗戰初期中蘇空軍聯合作戰初探》、《蘇聯空軍援華抗日始末》、《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