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長征時期,我黨出現了有高級干部與黨外人士結盟的一個事例廣為傳頌,它就是小葉丹與劉伯承在彝海邊義結金蘭的故事。
如今,只要你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廣場,就會發現青青草坪上,有3塊“結盟石”巋然佇立,似乎仍在訴說“肝膽相照,團結如一,永不反悔”的錚錚誓言。
那是1935年5月期間,當時中央紅軍到達涼山,決定經冕寧過大渡河,北上與紅四軍會合。不過此時的紅軍幾乎陷入了與太平天國石達開一樣的絕境:前有截擊,后有追兵。
紅軍過冕寧的路線是這樣的,從瀘沽過冕寧,經過大橋鎮、拖烏,穿過冕寧西北的族聚居區到達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涼山尚處在奴隸社會,再加上國民黨政府對彝族群眾實施政治歧視、軍事征剿、經濟掠奪,因此他們比較排斥漢族人進入自己的領地。
鄧秀廷,就是當時控制彝民的一大勢力組織,據說他夠征調的常備彝兵達到三千人以上。當然,鄧家再強,也只能暫時依附于川康王劉文輝麾下,于是在川康邊防軍司令劉元璋的指示下,率隊趕到了德昌南面的黃水塘,準備阻止紅軍前進。
于是,身兼渡河司令的劉伯承給鄧秀廷寫了一封親筆信。
要知道,劉伯承曾是昔日川中名將,在川軍中就職多年,深知鄧秀廷的底細。于是他在信中寫道:
紅軍路經貴防,不以彝民為敵,彝兵向紅軍開槍,紅軍不還擊,但路是一定要過的,請鄧秀廷予以考慮。
鄧秀廷看了信后也非常猶豫。想打怕打不過,不打又怕難以復命,于是他決定看情況再說,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很快,鄧秀廷把部隊擺在紅軍所經大道的兩邊山上,并且事先跟部下打好招呼:“沒有我的命令,不能開槍?!?/p>
不一會,密密麻麻的紅軍隊伍經過黃水塘,鄧秀廷一看這陣勢更加不敢動了。哪知就在此時,一個彝兵偏偏不聽約束,擅自開了一槍,導致其他彝兵紛紛放槍,
鄧秀廷氣得趕緊喊話喝止,而紅軍也遵諾未進行還擊,并且通過翻譯向他們喊話:“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從這里經過是北上抗日,“漢彝一家是兄弟”,然后一邊繼續前進。
就在此時,恰好有兩架國民黨中央軍的飛機前來對紅軍實施轟炸,彝兵好奇,想打下來看看,就連續朝飛機開了幾十槍。
這下熱鬧了,遭到射擊的飛機以為鄧部是紅軍,遂向下投彈,頓時有幾十名漢彝士兵被炸死。鄧秀廷一看這還了的,立馬把部隊撤出黃水塘,轉移到冕寧去了。
彼時的冕寧沒有什么敵軍防守,劉伯承率紅一團很快占領了冕寧城。
其實長居四川,使得劉伯承對彝民區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深知,冕寧過去是彝人的城市,但后來被漢族官軍趕到了山上,所以說歷史上漢彝之間就存在著矛盾。
不過聶榮臻卻說,彝人再怎么為難紅軍,也總比劉文輝好說話。而劉伯承也相信,紅軍最終一定可以順利通過彝民區。
其實對待彝人,漢人中也一直存在著兩種思維模式。一種就是鄧秀廷式的,即就用武力加以壓迫,再一種就是那就是以誠待人,坦誠相見。
在這里想起一個典故,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當時就發生在大涼山。
其實較之單純的武力壓迫,“七擒孟獲”或許短時間內收效較慢,卻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在全世界的華人區,孔子和關羽的影響力都要超過諸葛亮,但唯獨在西南的云貴川一帶,尤其是少數民族中,諸葛亮的形象卻遠遠大于其他先賢。
劉伯承想對彝人好好做工作,隨即對先遣隊的所有官兵下達嚴令:“爭取和平通過彝族區,沒有聶政委和我的命令,誰也不許開槍!”
而紅一團團長楊得志也奉命到三個營和工兵連一一進行教育,要求無論如何不準向彝民開槍,誰開槍誰就違反了政策和紀律。
時間來到5月22日早晨,先遣隊開始進入彝民區。這可是一條非常難走的道路,山高路險,古樹參天,野草叢生,地面上淤積的腐爛樹葉居然厚達數寸,簡直寸步難行。
尤其可恨的是,當彝民聽說漢族軍隊來了,又有意對道路進行了破壞,不是將獨木橋拆毀,就是把溪水里的石墩給搬開。
無奈之下,楊得志只得讓工兵連走在前面開路,他自己帶三營掩護著首長走在后面。
然而危急時刻還是來了,當隊伍行走到彝族聚居區時,突然許多彝民成群結隊地揮舞著土槍、長矛、棍棒出沒于山林之中,很快將紅軍重重包圍。
有鑒于此,劉伯承立即與聶榮臻進行分工,劉伯承負責布置自衛陣地,聶榮臻負責派人進行喊話,但一切無濟于事,對方還是率先動了武,不得已我們也適當進行了還擊。
就這樣,隨著圍上來的彝民越來越多,工兵連束手無策,進退兩難,因為他們要遵守命令不能開槍。
彼時彝民可是瘋狂了,他們幾個圍住一個,開始搶東西、剝衣服,現場一片混亂。
那么鑒于這種情形,繼續前進可能引發更多更激烈的沖突,但要停止前進,又會影響后面主力的通過,劉伯承一籌莫展。
而就在此時,蕭華帶來了好消息,說彝族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想見一見劉伯承談一談。
5月22日,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見面了。
一看到劉伯承,小葉丹像過去見國民黨官員那樣要磕頭,被劉伯承一把拉起,并且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
“聽說你們要打劉文輝,主張彝漢平等,我愿與司令員結義為兄弟?!毙∪~丹非常爽朗的說道。
劉伯承一聽喜上眉梢,也重申與小葉丹拜盟的意愿,并且強調:“那些欺壓彝民的漢人,也是紅軍的敵人,我們結義是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
就這樣兩人在海子邊上舉行了結盟儀式。當時一位彝人捉來了一只大紅公雞,拿刀割破雞脖子,將雞血分灑在碗里,因為沒有酒,就用兩碗湖水代替。劉伯承和小葉丹并排跪在海子邊上,高高地舉起這兩只水碗宣誓,最后一飲而盡。
對于這件事,毛主席進行了高度評價,他高度贊揚了劉伯承,說諸葛亮七擒七縱才使孟獲心服,而劉伯承卻一下子就說服了小葉丹,真是堪比古人。
可以說彝海結盟不僅為紅軍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爭取到寶貴的時間,還樹立了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范。
結盟以后,小葉丹和劉伯承重返大橋鎮秉燭夜談,劉伯承通宵向小葉丹談革命,并且把一面寫著“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贈給了小葉丹,還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
當第二天紅軍又出發時,小葉丹派人為紅軍帶路,紅軍后續部隊和中央機關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迅速順利通過彝 區。
令人感動的是,當紅軍走后,國民黨追究小葉丹“通共”罪責,捉拿小葉丹,強逼果基家交出1.2萬兩白銀和120頭羊。而小葉丹寧肯傾家蕩產,也不愿交出彝家紅軍旗。
1942年,小葉丹死于一次伏擊。他的妻子繼續在艱難歲月里,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保存紅軍軍旗,其無畏無懼的精神撼天動地。
直到1950年,冕寧解放,小葉丹家人才取出貼身的彝家紅軍旗,獻給駐冕寧的解放軍,而此時距離彝海結盟已經過去了近15年。
時間兜兜轉轉滄海桑田,1995年期間,劉伯承的兒子劉太行找到了小葉丹的孫子沈建國,并且在人民大會堂擺了3桌酒席款待,此情此景令人動容,而彼時已經距離劉伯承元帥去世9年。
“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當時感慨萬千,卻又像親人一樣自然和親切!”
多年后,當面對記者鏡頭,沈建國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足以見得兩家人的友誼多么深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