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蔣介石以30萬大軍“圍剿”我中原野戰軍,從而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很快,中央軍委和各解放區領導人多次磋商后,擬定出一個南北兩線的作戰計劃。
在北線,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奪取“三路四城”的作戰計劃:
即以晉察冀野戰軍主力和晉綏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逐一占領三路(平漢、正太、同蒲)和四城(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而將冀東和熱河作為鉗制方向。
可以說對于醞釀中的平漢戰役,毛澤東寄予很高期望,他連續致電晉察冀軍區領導人聶榮臻元帥,進行親自嚴密部署和指示。
不過,由于當時劉鄧大軍另有任務,不能配合晉察冀主力部隊,聶榮臻認為先進行平漢戰役有點困難。
其實聶帥考慮的非常周全,由于平漢路、北平天津兩線駐有國民黨中央軍21個師、5個總隊,而山西太原以北地區只有閻錫山部7個師,所以最好先進攻薄弱環節,有利于我軍取得最終勝利。
為了可以集中優勢兵力,聶帥也在步驟上提議:先攻取大同,再集中三個縱隊挺進平漢路,然后再向正太線進攻。
毛主席回復:同意!
大同,從地理環境看,易守難攻,當時敵人駐軍1.9萬余人,最高頭目是閻錫山部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楚溪春。而為了堅守大同,守軍又依恃12米高的城墻,打造了一條堅固的防御體系,對于攻破更是難上加難。
7月20日,晉察冀軍區以10個團的 優勢兵力,對大同以南的應縣發起猛烈進攻,可是激戰數日居然屢攻不克,聶帥對此焦急不安。
于是情急之下,聶帥在陽高主持召開聯席會議。當時參會的有晉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第二縱隊司令員郭天民、第三縱隊司令員楊成 武、第四縱隊司令員陳正湘等,而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也出席。
經過大家一致商討,會議決定,兩區密切協同,用5個旅圍攻大 同,用4個旅打擊傅作義部可能的增援。
為什么用少量兵力打擊傅作義部?這是因大同不屬傅作義所轄的戰區,大家認為他即便出兵來援,也不會帶許多兵力,行動不會很快,所以只要攻下大同,傅部就不敢東來。
然而誰知道,就是因為陽高會議上對傅作義部東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最終導致對后來戰役造成很大的不利。
當時會議還成立了大同前線指揮部,目的為了對戰役進行統一指揮,由張宗遜任司令員,楊成武任副司令員。
1946年7月31日,大同戰役式打響。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集中9個旅和地方武裝共30個團的兵力,從西南和東北兩個方向向大同逼進。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時5天的外圍戰,我軍雖然取得了殲敵2000余人的戰果,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結果敵人又龜縮到了近郊和城內。
隨后,張宗遜、羅瑞卿進一步調整對大同近郊作戰和打援作戰的部署,并在休整了幾天后,于8月14日黃昏對大同城郊和四關再次發起攻擊。
不過我軍由于沒有攻堅經驗火力不強,進攻敵人的碉堡依舊困難。但還好的是,當時敵軍馬占山部的海福龍團在海福龍率領下起義,退出近郊的白馬城,我軍算是取得了唯一的勝利。
彼時,前線指揮部經過考慮,認為一舉攻克大同不易,決定采取穩扎穩打的戰法,攻占一點,鞏固一點。
然而,到了9月4日,傅作義部已開始增援,他指揮國民黨第35軍3萬多人,分北、中、南三路由歸綏傾巢東犯集寧,馳援大同。
有鑒于此,指揮部立馬果斷決定,由楊成武指揮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全部、第4縱隊第10旅,以及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的部隊繼續圍攻大同,其余部隊由張宗遜和羅瑞卿負責指揮,馳援集寧打援。
可是結果是,盡管我軍重創了敵人3個師的兵力,可并未能組織兵力連續攻擊,而是又繼續與趕來增援集寧的傅敵101師進行纏斗。
可想而知,原已在集寧城下被打亂的敵人又趁機重新集結,而傅作義的其他兩個師部也尾隨101師前來增援,并于13日晚攻入集寧,然后繼續 向大同推進。
16日我軍不得不撤圍大同,大同戰役告一段落。但由此也標志著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即處于國民黨軍從集寧和北平兩面夾擊的不利態勢中。
果不其然,9月29日,國民黨軍開始向張家口發起進攻,十幾天后遂進占張家口,我軍又再次失利。
總而言之,我軍雖然在大同、集寧之戰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先后殲敵八千多人,但從實踐的結果看,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為此聶帥心急如焚也認真的總結了經驗:
戰役組織上失掉突然性,兵力未集結即行動起來;當敵 人集結大同后,即應考慮是否打大同,但由于輕敵未加考慮;兵力不是絕對優勢,且戰斗力不算強;部隊也沒有打大城市的經驗。
盡管聶帥從主客觀上分析了大同集寧的失利,但他認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致命關鍵點,那就是晉察冀軍區在軍事方面,沒有發揮出更有利的作戰指揮和調度。
也就是說必須找出一員能征善戰且指揮才能優秀的猛將,與主帥配合作戰,如此才能扭轉最終局面。
那么,到底有誰能擔當重任呢?聶帥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楊得志。
楊得志,1911年生于湖南醴陵,17歲參加工農革命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得志被譽為一員虎將,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從1930年起就任排長、連長、團長、副師長、師長;參加過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長征途中曾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后續部隊打開通路。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楊得志又參加了威震中外的平型關戰,他率部與兄弟部隊浴血奮戰,給日軍精銳坂垣師團以沉重打擊。
早在井岡山時期,聶帥任紅一軍團政委,楊得志擔任紅一軍團1團團長,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以說經過長期革命斗爭,楊得志戰功卓著,已經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一代名將。
1947年6月,聶帥主動向中央建議,將軍區機關和野戰軍機關分開,重新組建晉察冀野戰軍,很快中央批復成立。
于是在聶帥推薦下,楊得志擔任了司令員,這也是中央和晉察冀軍區對楊得志的指揮才能都信得過的表現。
如今,楊得志又擔任起扭轉華北被動局面的重任,他能不負眾望嗎?事實是聶帥的考慮確實高瞻遠矚,也恰到好處。
彼時,作為華北解放戰場主力,晉察冀野戰軍指戰員渴望早日打一個大勝仗,改變華北戰場僵持局勢,而清風店戰役就由此打響。
1947年9月中旬,我東北野戰軍展開秋季攻勢,打得民黨軍被迫從華北戰場抽調3個師出關增援。如此一來,華北戰場上國共兩軍兵力對比發生了有利于我軍的變化,于是時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的楊得志與其他領導人商定后,決定趁勢再次出擊保北,在運動中打一個大殲滅戰。
楊得志當時的部署是圍城打援:即圍攻既是北平南大門,又是平漢鐵路咽喉之地的徐水,吸引敵人來援,以便在運動中擊中殲滅。
所以我軍務必速度占領徐水,真正打痛敵人,讓援敵出動才能進行下一步行動。于是經過一番考慮,楊得志將戰場選擇在了清風店。
可以說最終戰局的發展,完全在楊得志掌控之中。從10月20日清風店戰役打響,經過兩天激戰,我軍殲敵2萬余人,生俘第三軍正副軍長等將校級軍官10名,取得了酣暢淋漓的大捷。
很快,晉察冀邊區召開了祝捷大會,聶榮臻高度評價了戰役勝利的意義,并表揚了楊得志的得力指揮。
而毛主席更是高興地說:“清風店大殲滅戰勝利,對于你區戰斗作風之進一步轉變有巨大意義。”
總而言之,清風店戰役,是我軍殲滅戰著名戰役,而楊得志在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聶榮臻元帥更是慧眼識珠,才出現帥將配合一鳴驚人的完美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