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近年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一批又一批極具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文物遺跡不斷涌現,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諸多可喜成就。由此表明,以考古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12月5日,城科圖書館開展了《“螺鈿歲月 流光溢彩”——非遺螺鈿胸針制作》藝術沙龍活動。沙龍以“螺鈿工藝”為主題,以“螺鈿胸針制作”為內容,為在場學生講述了螺鈿的含義、特征、發展歷程、制作工藝,旨在從非遺工藝這一視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螺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螺鈿是指用螺殼(蚌殼)、海貝等磨制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并鑲嵌在器物表面的一種裝飾工藝。這項工藝始于商周,成于隋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最早可見于陜西、河南、北京等地發掘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鑲嵌蚌泡漆器,但此時螺鈿鑲嵌種類單一、紋飾組合機械、制作粗糙。到了唐代,伴隨唐朝國力強盛和中外交流頻繁,除蚌殼和貝殼外,還引進了綠松石、瑪瑙、玳瑁等材料,螺鈿鑲嵌種類豐富、紋飾圖案多樣、制作精美細致。這一現象在螺鈿銅鏡上最為突出。此時,東亞日本、韓國等國受唐朝文化輻射影響,不斷吸收唐代螺鈿工藝風格,從而發展出了獨具自身特色的螺鈿工藝品。至宋元,螺鈿工藝水平進一步提升。薄螺鈿的出現表明這一時期的螺鈿剝片技術日益成熟,螺鈿制作更加精細。明清時期是螺鈿工藝的鼎盛時期,螺鈿漆質家具深受皇室喜愛,但裝飾風格變得較為死板、沉穩。至清末,社會動蕩不安,工匠和商人流失,螺鈿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由此衰落。
同學們在認真傾聽老師講解介紹后,又集體觀看了一段有關螺鈿制作工藝流程的視頻,即螺鈿制作包含清洗螺殼、取材剝片、設計圖案、拉花鋸形、拼接圖案、鑲嵌粘貼、打磨拋光、封油潤飾等工序。為了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螺鈿工藝的深刻認識,黃老師便以胸針制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一起將螺鈿裝飾工藝運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當中來。“首先,我們輕輕將‘螺鈿碎片’進行碾碎,這一步是模擬‘取材剝片’。再用鑷子夾取‘螺鈿碎片’,將其均勻地鋪在涂過底膠的地方,這一步是模擬‘拼接圖案’和‘鑲嵌粘貼’。在鑲嵌‘螺鈿碎片’的同時,將胸針形狀和碎片顏色結合起來,注意色彩搭配。待底膠陰干后,可在表面再一次涂油封層,以保證光澤度,這一步是模擬‘封油潤飾’。最后,將胸針放置陰干,便完成最終制作。”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小心翼翼地操作著,從碾碎、夾取“螺鈿碎片”,將其精心鋪排在涂有底膠的基底上,到細心地在表面涂上一層油封層。同學們模擬著“拼接圖案”、“鑲嵌粘貼”與“封油潤飾”的細膩過程,力求讓胸針既美觀又富有創意。最后,再將胸針放置于通風處陰干,一枚枚獨具匠心的螺鈿胸針便宣告完成,同學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就感和喜悅。
本次沙龍是圖書館文物考古系列美育活動——《致遠講堂》的內容之一。《致遠講堂》基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導向,以考古為主題,圍繞古代文物,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同時,注重打破“你聽我講”的傳統講課方式,將“老師講解鑒賞”和“學生藝術創作”兩個環節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愉悅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獲取,增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未來,圖書館將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教育形式,助力學校提升教研教學水平,不斷為學校發展和建設添磚加瓦。(傳媒中心 周婭馨/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