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此文著于“2024年4月4日”,“23:48”完稿。后續于今日,“2024年12月30日”,“15:03”。再度檢查。)
迎新春,廉潔文化第一篇。
(文:方曉莉)
致敬:“@談投資談養生”文學博士在我文史方面給我的幫助。謝謝分享。
”。
(備注:圖片來源于“陽光海岸魅力秦樓”搜狐號在網上的作品分享:《【御史故里】第五期 | 清代著名廉吏——秦國龍與他的侄兒秦純的故事》,所以本人將其人此文予以參考之際,引用了這張“圖”。感謝分享。)
謝謝分享。
題記:
歷經三朝(康熙、雍正、乾隆)的日照系官員,秦國龍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夠得到三朝皇帝嘉獎,并被雍正賜予“大清第一清官”的牌匾?
在歷史上,清官有包拯、海瑞、狄仁杰等,歷來為世人稱道,當然更有文天祥、岳飛、范仲淹等人,以詩詞流傳形式記載出了忠臣良將的另一番面貌,廣為人知。
而做官做得好,又能夠“自保”而終,尤其在亂世中,可以說是頗有一番本事的了,這類人首先在志向上“立身以正”,其次他們明白做人道理之余,也以高超的手腕,游走在各類官場人物當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為百姓謀福利,代表人物是馮道,其人在“五代十國時期”歷經四朝十代君王,被稱為“職業宰相”。
馮道有詩《偶作》云:“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從馮道的詩中可以看出,只要這個人固守“因緣法則”也是明白因果定律,持身以正,且有道德,那么即便在“虎狼林”一般的官場當中,也能得以立身。
他在這里教授了自己的處世哲學,從而呈現出了其人隱忍之外的氣概,來自于內心深處的道德力量。
那么,何謂虎狼林?……在后世當中,又有哪位清官,能夠笑傲官場呢?……所謂虎狼林,無論亂世或者盛世當中的“險境”,一時當中,都可以說是“虎狼林”,某種程度上,人面對自己的“貪嗔罪惡”也是一種“虎狼林”,如果人不能舍掉自己不當的利欲之心,而以七情六欲蒙蔽自我,最終在貪婪當中自取滅亡,終歸是枉然。
而在馮道之后,清朝時期一位名臣被雍正帝稱為“大清第一清官”則是令人咋舌的了。
眾所周知,清朝環境當中,由于本身屬于異族入關而進行“封建統治”,其268年的“基業”當中,最后以“八國聯軍侵華”而加速滅亡,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場災難……那么在清朝統治期間,而能夠為當時帝王所稱道而又的的確確做出“政績”來,又能夠以清名流傳于世的官員,那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了。
“大清第一清官”是誰?雍正帝曾經賜過一塊牌匾給日照系官員秦國龍。
那么這位秦國龍何許人也?……諸君一定好奇秦國龍為何能夠得到這樣一塊牌匾,是特別擅長拍馬屁,還是做出特別大的功績而導致雍正不得不承認呢?……
如果你了解秦國龍的事跡,你會知道,這一切不是偶然。
秦國龍(1667年-1738年),山東省日照人。其人字臥子,想必你們想到了歷史上著名的蜀相諸葛亮,也就是臥龍先生,其字未嘗不有如此抱負也。
其人號冰谷,性格的確孤絕冷清,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心,這一點在后面官場當中,可以看出,對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之人,像這樣,并不多見。
但是,人畢竟不可能僅憑名字或者“號”而代表的志向就能決定此人是當朝第一清官云云,那么,秦國龍到底是如何為雍正帝所看中,后面被賜予牌匾:“大清第一清官”呢?
首先,“雍正”是清朝皇帝胤禛(愛新覺羅氏)上位后的年號,但由于其人影響力比較強,后世對其人包括乾隆等人,一概以年號稱之,事實上,胤禛在位時間不長(1723年-1735年),但“雍正”這個年號從胤禛上位后的1723年2月5日一直使用到清高宗即位后的1736年2月11日。
后世對胤禛的評價不高,各類“惡評”皆而有之,但你不得不承認,雍正其人固然有一些人所謂“心狠手辣”,“六親不認”的風格……但在其“當權階段”,其人的確以“雷厲風行”的“行事手段”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調”。
這一“基調”與其人“大刀闊斧”的改革不無關聯。
胤禛在1723年2月5日上位后,將年號改為“雍正”,其人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首先要“認人”。
于是雍正元年,胤禛命令吏部對全國五品以上官員進行科道(政績)考察,這一考察就發現秦國龍是全國第一名。
而秦國龍雖然出身在諸多官吏當然絕對不算最優,其人是康熙39年(1700年)中第三甲十二名進士,在清朝科舉制度當中的“殿試”人員當中,一甲(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和三甲若干人員,所以說這“三甲”是殿試人員當中最三等(也是最末等)的,何況排名并不是最高。
但秦國龍在之前所在官務(歷任鄖西縣令、戶部主事、云南御史、東城御史等官職,以及“歷掌”陜西、山東、山西、浙江等道事)當中,是一個非常勤勉的人。
他做官并不是走過場,也不是“撈福利”,是一個“心有天下”之人。
譬如:
人事方面:
他雖然不針對人,但他在任陜西司主事的時候,發現大家公務“拖沓”,于是“建章立制”,按時督察,既然是規章制度,遵循也在常理之中了,無形當中,改善了當地的官容官貌。
稅務方面:
其人涉及到“祿來倉稽查”之事,為了讓賬物相符,挑燈夜戰,即便是“奸猾小吏”也沒辦法……
平亂方面:
其人任福建布政使之際,面對朱一貴反清后造成的人心浮躁問題,其人親自站出來,予以安撫和教導,令民歸順。
水利方面:
其人任鄖西縣令當中,西部居民用水困難,為了排憂解難,他也不是針對百姓的做法而為難百姓,相反的,其人根據“灌溉面積”,將水分為三漕,讓居民按序用水,同時有人監督,也避免了用水居民的爭議與糾紛。
糧食方面:
對當時百姓而言,以“丁口”(人口)納糧形成很大負擔,于是其人提議采用“地畝”納糧,這樣沒有地的人也就不必納糧了。大大減少了民亂的危機,同時也防止了官吏從中迫民納糧超出原有“額度”的行為。
“以小見大”而延及“福澤”到其他地方:
在秦國龍發現前面采用“攤丁入畝”的方法適用于鄖西縣、浙江省等地后(這是建立在他當御史今后,巡視諸省得出來的結果。),于是向康熙朝提出這項規定:
沒有“盲目”推行在于他明白“決策”之實施要適應民情和地方特色;而他也認為,一個地方如果一個福祉可以得以推廣,也需要得到領導那邊的同意,但同樣的,提出建議也會有相應代價,比如是否為上司不喜等等?……因此,任何一項決議,其中都包含著其人對百姓民生的關注……而能夠坦然提出意見的他,無疑是因為“心有天下”這四個字,決定了他即便官職并不是特別高,卻可以兢兢業業而作出每一次業績努力的基礎。
因不自棄,故而奮進。
秦國龍的勤勉善任,得到了康熙帝的多次召見。
而在雍正帝為朝期間,其人也得到了雍正帝的重視,并且非常喜愛。
而他也在雍正帝繼位始,同時將“攤丁入畝”、“耗羨歸公”這兩種方法作為改革清朝國運的方法,第一次上奏。
“攤丁入畝”是對無地或者少地百姓從經濟上的保護,減少這方面稅收,而“耗羨歸公”則針對官員通過稅銀無論是在“融銀”過程中的損耗(“火耗”),或者是被鳥雀啄食掉的范圍之外的稅銀予以征收“耗羨”費用從而“補足”前面“缺少”的銀子過程當中而存在的貪污行為,以制定相應比例如百分之十到二十作為固定的“額外征收”稅務標準,俗稱“養廉銀”而去防控以“耗羨”為名而產生的惡意稅收。
由此,我們可知,在地方人事和具體做官方面,即便秦國龍不針對任何人,但其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心有天下”,故而可以將每個事情落到實處,從而為其人所在的每個朝代當中的帝王(實際上還包括后面的乾隆朝的“繼任為官史”。)對其人贊譽有加。
其次,在秦國龍的事跡當中,有兩件事特別為人點出。
一是秦國龍擔任御史之時,雍正帝的“劍仙”(雍正組派的暗探隊伍,每人攜帶一支“利劍”,督查貪官。)有正巡查到其人府上,發現秦國龍夫婦在為米糧“商議”,原來秦國龍第二天要去山西上任,其妻希望對方吃一頓飽飯再走,但他卻說,天下諸多百姓不能果腹,正好督促自己不忘百姓與社稷。
在房梁上的“劍仙”得知后,將此事告之于雍正,雍正感嘆之,命令劍仙連夜將米面等,“暗送”而濟。
可見,其人除了心有天下之外,也心有百姓,因天下除了是帝王的天下之外,對封建官吏而言,其人更重視民生,因為民生是根本。
二是秦國龍廣為人知的“按律而斷”的故事。
山西巨富亢百萬之子殺害婢女之后,逍遙法外,且其人作惡多端,為霸一方,但由于家財萬貫,“財可通天”,故而“神通廣大”,其人案子一般人不敢接,直到冤狀遞交到御前,此時雍正除了命秦國龍處理此案外,還予以“點撥”:“照利而斷”。
亢百萬在秦國龍到山西后,“軟硬兼施”(包括綁架其家人,予以施壓等。),并托“若干豪紳”予以求情外,又有百萬行賄。但秦國龍花了半年多功夫,明察暗訪,終于將案子查清。
刑前亢百萬提出“三船生金”的交易,被拒絕!……又有當地豪紳因受亢百萬財物后,“臥轍”而求情:皆被拒絕!
秦國龍說:“你可送我三船生金,可那屈死的百姓,當送何物!”最終,亢百萬之子被“按律斬首”。
事后,雍正詢問:“這次與‘活財神’打交道。發了一筆小財吧?以后不必給你送吃喝了。”秦國龍將事情一一告知。
雍正問:“好個清官!你不怕一輩子清官做絕嗎?”
秦國龍跪答:“官絕人不絕!”
何謂“人不絕”,有兩層含義:
第一,官絕,雖無官做,在官場之上,如果“徇私枉法”,遲早有一天,人也做不了!……既然如此,做個清官,即便“被擼”了“職位”,但人是保全了,所謂人不絕也!
第二,官絕,即便這個“官絕”,人也死了,因為做清官而得罪他人或者被“徇私枉法”之事而“冤死”,但對老百姓而言,這是多了一條生路。
因為對百姓而言,只有真正的好官,才能給他們出路,所謂人不絕彌:不讓官員形象在百姓心中“磨滅”,這就是一種不絕的法門,即便身死,但他的意義是偉大的,也是恒遠的。
只有國家當中的官員不畏艱難,不懼貪官,才能夠將整個國家治理好,百姓才有希望在更好的環境當中生存,安居樂業!
這不絕之人,是所有百姓的未來。
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而秦國龍雖是一名頗為“現代精神”的人:他是第一個提出三代之外的旁系血親可以結婚之人,但他也同樣約束自己的親戚和后代不成為貪官污吏當中一員而予以“警誡”。
河南林縣逢至雨季,山洪爆發,迎親之際,多有新娘或是“迎親”、“送親”者遇到山洪爆發而被沖走之事,得知此處“同姓不婚”之禮教影響頗深,所以林性男子往往需要到數百里外而尋異姓結親。
為了防止又有類似事情在婚嫁迎娶當中因不便而喪命之事,秦貴龍以縣衙而發布命令:從今往后,旁系三代之外的血親可以進行通婚。
這可以看出其人現代精神之重視現實,而能夠反抗固有的“封建”禮制,這是積極的一面。
而在秦氏祠堂,當時專門立碑石:“如有不肖子孫作惡,即跪在祖宗面前處死。”看起來貌若古板而嚴厲,甚至苛酷,但背后實乃秦國龍的良苦用心。
秦國龍曾有親侄任“直隸樂亭知縣”,其人任職期間,盜賊橫行,民不聊生。
秦國龍巡察后,發現侄兒在對待盜賊一事上,過于“理想化”,其人用“仁愛之法”:以“雞蛋黃”噎盜賊,又用“毛氈”扎盜賊。
秦國龍大怒,指出百姓當中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果做盜賊可以“食雞蛋”、“睡毛氈”,誰不愿意做盜賊?……其人認為侄兒從小沒吃過什么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導致其人只會讀書作文,卻不懂實際生活,故而將其免職:責令侄兒回去孝敬父母,好好讀書。
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秦國龍希望子侄有“治國安邦”之策,卻不是盲目空想主義的“仁愛”,但即便將侄兒免職,卻也知道侄兒本心不壞,故令其人孝敬父母當中可以讀書寫作。
在理想主義情結當中固守原則,但同時也應當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而告訴大家,或者說告訴族人,應當如何為人?……而這一切,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明節后二日的一天,秦國龍作為云南道監察御史給老家日照們的子侄們的一封信,已經表明態度:《家訓八則》。
(“立人品、敬親長、睦族黨、慎交游、忌輕薄、戒淫博、守耕讀、務勤儉。”)
由此可見,在為人處世當中,如何當好官,以及如何勉勵族人一事上,秦國龍內心始終有一桿秤,只有正直為人,又能處理好事情,他才會放心。
也無怪乎,其人囑托族人,過年不供奉財神,修墳之時磚頭高三寸,以“人性興旺”而不必定求“功名”。
子孫漸離官場,后人再無做高官。
而在秦國龍告老還鄉(此時59歲,因身患消渴癥,被恩準退休)后“優游泉林”13年退休,享年:72歲。
但他在退休那一天,人們發現,他除了祖傳家產外:房未增一間,地未“添”一分。這是何等的兩袖清風?……
由此可見,秦國龍之現實主義精神在具備人文前提的時候,可以予以超越……而在風骨之上,則始終恪守自己原則而體現出一種超現實主義精神,骨子里的情懷,令人景仰。
回溯當初,秦國龍在雍正元年(1723年),其人能夠以曾經殿試上并不算“出挑”的“第三甲十二名進士”(1700年)身份“入仕”,但能夠得到全國政績“考評”第一名的成績,可以說,不憑借獨有天資,卻可以說是堅守人格而“心有天下”且“心有百姓”之后的一種“回報”了。
這同時也是他實力的證明,而后來他為官當中,既受到皇帝嘉獎(不但雍正予以夸獎,本在康熙六十大壽期間,其人父母與妻子皆被邀請參加壽宴,此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時也受到百姓好評,說明此人風格一貫一致,能夠在各類人當中而避免“人事糾紛”而一心為民了。
正因為他一心為民,而關注他所要做的事情上,從而避免了官場上的“勾心斗角”便也顯得獨具一格了。
故:
秦國龍被雍正帝稱為:“秦國龍,老誠人也,朕可保其業。”,的確名不虛傳。
后記:
“婢女案”后,秦國龍因平反冤獄案有功,在政績考核第一名后,從原先“特授”“福建按察使,誥授通議大夫,執掌刑獄”“升任”“福建布政使,例授通奉大夫”;
其人被朝廷擢升之際,“對上追封至曾祖父,四世職銜皆為從二品”,明白世事“盛衰有變”的他對后人告誡墳上以磚頭高出三寸求“人丁興旺”而不是“務求功名”可以看出,“宦海仕途”當中,其人對本心的追求,而力求子孫后代能更有風骨而對得起這一番造化啊!……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雍正”、“胤禛”、“胤禩”、“秦國龍”、“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詞條;
2. 東營周刊,《清風送|大清第一清官秦國龍》;
3. 學習時報,《立志做“青天官”的秦國龍》;
4. 搜狐號“中部城市生活指南”,文《秦國龍:按律而斷 》(文字:劉東陽;繪畫:仲重逢);
5. 搜狐號“小蘇體育吧”,《清廉威名天下聞,凜然正氣蕩乾坤 》(文:“江天冷月”);
6. 大眾日報,《雍正為何贊嘆這位日照人,“真不愧為當朝第一清官”!》;
7. “海曲統戰”,《“大清第一清官”秦國龍》;
8. “361圖書館”號“海曲上人”藏文:《日照歷史人物:七律?秦國龍》(詩:秦泗新);
9. “作業幫”提問“中國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別指什么?”及回答;
10. “浩然文史”,《雍正引以為傲的養廉銀制度,靠提高官員工資止貪,真的有效果嗎?》;
11. 搜狐號的“陽光海岸魅力秦樓”,《【御史故里】第五期 | 清代著名廉吏——秦國龍與他的侄兒秦純的故事 》;
12. “簡書號”“全麥五仁包”,《清朝第一清官秦國龍》;
13.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歷史上的監察官|秦國龍:我在,清官就不絕》;
感謝以上信息等分享,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