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文化長河中,中國畫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底蘊,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然而,在時代變遷的今天,我們如何對待這份寶貴的傳統,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近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閆玉華院長,就中國畫傳統的“再認識”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閆玉華院長首先指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做文化虛無主義者,無視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無條件地照搬傳統,將其視為不可逾越的鴻溝。中國畫傳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體現,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但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它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革新。”
那么,如何對中國畫傳統進行“再認識”呢?閆院長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要避開既有研究方法和美術史的敘事習慣,不能盲目地跟從前人的結論與觀點。我們應該像考古學家一樣,深入挖掘傳統的精髓,但同時也要像創新者一樣,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閆院長進一步解釋說:“這種‘再認識’,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性遺傳’的過程。我們要從中國畫傳統中,繼承那些優秀的基因,如筆墨的運用、構圖的巧妙、意境的營造等。但同時,我們也要摒棄那些陳腐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元素。這種選擇性,就是把握認識的主動性,是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關鍵。”
在閆院長看來,中國畫傳統的“再認識”,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和規劃。他說:“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傳統的精髓,才能將其融入到現代的藝術創作中,讓中國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此外,閆院長還強調了藝術教育在“再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藝術教育應該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既要培養學生的傳統藝術素養,又要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具備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
最后,閆玉華院長寄語廣大藝術愛好者和從業者:“讓我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去重新審視中國畫傳統,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閆玉華院長的這番話,無疑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對待中國畫傳統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或排斥,而應該以一種理性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它,從而實現真正的“再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