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檢驗科的江湖,流傳著一門“飛針”絕技——拇指和食指靈巧發力,將針頭“彈射”入血管,快速進針,減輕抽血的疼痛。
兩年前曾有媒體報道,一名95后男護士耗時半年,反復練習上萬次,終于掌握這一技能,一時間成為熱門新聞。
猶如武俠小說中的絕頂神功,能夠練成的只是鳳毛麟角。“飛針”顯然也是如此。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護士,全球采血機器人開發者,也在苦練這一技能,但目前只有國產的邁納士采血機器人真正“學有所成”。
邁納士采血機器人由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基于圖像識別、智能導航控制、自動穿刺等核心技術,不僅能夠精準快速進針,還整合了扎帶、抽血、混勻、消毒等一系列自動化操作,可以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自主完成靜脈血采集,并確保樣本質量符合行業標準。
2019年11月,邁納士采血機器人率先獲得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成為全球首創。迄今為止,仍是全球唯一能夠實現采血全鏈條自動化的人工智能醫療設備。
據邁納士創始人、董事長劉子忠介紹,目前,邁納士采血機器人已在復旦中山、北京301、山東齊魯、安徽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等十多家國內醫院投入應用,服務患者達到20萬例,患者和醫護人員普遍反響積極。
2024年12月,央視新聞報道畫面
除了能夠提升患者體驗,采血機器人對患者的分流,也可緩解人工采血窗口的工作壓力。多位檢驗科專家表示,將采血機器人作為輔助,特別是應用于傳染病患者或傳染病疫情擴散的特殊時期,還可以大幅降低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劉子忠透露,邁納士最新一代采檢一體的機器人也即將獲批上市,屆時將進一步提升醫學檢驗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他希望采血機器人未來不僅在大醫院發揮作用,還可以賦能基層社區提升健康管理能力,打通分級診療的最后一公里。
下針更快,疼痛更輕,采樣更標準
2024年5月底,兩臺邁納士采血機器人開始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東院區投入使用。
該院醫學檢驗科副主任丁偉峰親自試驗了一次,左手用人工,右手用機器人,他感覺機器人抽血的疼痛程度明顯更輕。
2021年,復旦中山醫院引進一臺邁納士采血機器人后,還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測試,醫院從內部招募了154名志愿者,開展機器人與人工采血的對比試驗。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0名志愿者認為機器人采血的疼痛感較輕,108名志愿者愿意再次嘗試機器人采血。
這項研究于2023年9月發表在專業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論文中分析,機器人采血痛感較輕,一方面是因為下針精準,速度快,可以一次性將皮膚和血管穿刺到位,針頭穿刺的過程縮短,從而減輕了對皮膚和血管的損傷;此外,一些志愿者在機器人采血過程中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也可能導致疼痛感減弱。
文章同時指出,機器人采血操作是在封閉空間中進行,只能通過實時監控設備查看采血過程,對于暈針/暈血的患者,也比較友好。據相關報道,人群中暈血癥患者比例約為3%~4%。
目前,在上述兩家醫院的檢驗科,平均每天都有數十名患者接受機器人采血。“人工采血和機器人,患者可以自己選擇,我們沒有刻意引導?!倍シ灏l現,相比幾個月前剛剛引進時,愿意接受機器人采血的患者正在逐漸增多?!坝袝r候患者看到人工窗口排長隊,會自動到機器人這邊來?!?/p>
復旦中山醫院研究團隊還收集了更多普通患者使用機器人采血的數據,統計顯示,在6016名患者中,機器人穿刺采血成功率達到94.3%。
值得一提的是,機器人采血在樣本量的標準化程度上也要優于人工。
在采血窗口稍微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護士抽取的血液量常常多少不一。丁偉峰告訴健聞咨詢,人工采血時,僅憑肉眼觀察試管刻度,同時,針管中容易出現較多殘留,樣本量誤差相對較大,而機器人可以按照臨床檢驗標準,精準設定采血量,并利用真空壓縮泵,擠出針管中的殘留,將誤差控制在極小的范圍。
上圖為機器人采血針管,下圖為人工采血針管
國內檢驗醫學領域權威專家,復旦中山醫院原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對采血機器人的積極作用表示認可。他指出,人工采血的質量會受到技術、經驗、工作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而機器人可以不知疲倦,長時間穩定發揮。
輔助人工,分流患者,而非取代護士
一家醫院人流量最大的區域,除了掛號大廳,恐怕就是檢驗科的采血室。
靜脈血是目前臨床診斷最常用的標本類型之一。據統計,通常10%的門診患者需要抽血檢查,40%~50%的急診患者需要實驗室檢查,約7成醫學決策所需的信息都來自實驗室檢查結果。
為應對龐大的臨床需求,提升檢驗質量和效率,許多自動化設備和技術都已陸續應用到檢驗科室,唯獨抽血還停留在人工階段。
由于醫護人員技能和經驗參差不齊,加上工作任務繁劇,一方面難以很好地顧及患者體驗,甚至可能因為采血過程不暢引發醫患糾紛;同時還可能導致樣本誤差,有研究顯示,血液檢驗之前——包括開檢驗單、患者準備、標本采集、標本儲存運輸和檢驗室接收等環節——出現的誤差,占到檢驗總誤差的71%。此外,采血過程中不慎被針頭刺傷,對醫護人員來說也是常事,如果面對的是艾滋病或乙肝等傳染病患者,極易增加感染風險。
正是注意到這些臨床痛點,劉子忠才開始萌生了研發自動化采血設備的念頭。
他希望通過機器人自動化、標準化的操作,來減輕人工采血的壓力,減少人工操作的失誤,提升檢驗質量和效率。公司名稱邁納士,既是英文名“Magic Nurse”的音譯,也可以理解為“My Nurse”?!凹仁巧衿娴淖o士,也是‘我的護士’。”
“我們的定位不是取代護士,而是幫助和保護護士?!卑磩⒆又业脑O想,自動采血機器人最適合的使用場景是在大醫院、體檢中心和疾控單位,幫助分流患者,縮短等待時間,改善就醫檢查體驗。對于熟知常規檢查項目的慢病復診患者,還可以線上自助開單、線下自助采血,全程無需掛號排隊。特別是傳染病(或潛在傳染?。┗颊?,分流到采血機器人,還可以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潘柏申認為,單純從臨床應用角度考慮,采血機器人在很多病房也有用武之地。
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末,全國注冊護士563.7萬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只有4.00人,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護士工作“壓力山大”早已不是新聞。如果能讓采血機器人分流一部分不需臥床的病人,無疑也有助于減輕病房護士的工作負荷。
產品持續迭代升級
采檢一體機器人即將上市
目前落地應用的邁納士采血機器人,只針對18歲以上的患者。其他年齡段的患者,包括一些行動不便、患有凝血疾病、手臂或血管畸形等特殊患者,以及帶有紋身、皮膚上存在疤痕,機器人難以辨識血管的患者,仍然需要人工采血。
劉子忠告訴健聞咨詢,邁納士采血機器人正在持續迭代升級,一方面不斷擴大適用范圍(最新一代適用年齡已擴展到80歲以上)、改善交互體驗,進一步提升采血速度和成功率(希望達到99.5%以上);另一方面,聯動更多醫療設備,進一步擴展采血檢驗自動化鏈條。融合自動采集、檢驗、輸出檢驗報告等功能于一體的新產品,已在注冊申報中,預計2025年可以上市。
劉子忠表示,采檢一體機器人未來最主要的應用,將是賦能基層醫療機構,彌補檢驗能力短板,“打通分級診療的最后一公里”。
我國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的目標,是要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模式。而要落實基層首診,首先要求基層醫療機構具備相應的診斷能力。
劉子忠以村衛生室舉例,“就一兩個醫生,沒有采血化驗,村民要坐車幾十公里到大醫院,才能診斷是什么病??赐瓴』貋沓运幰欢螘r間,還得去大醫院化驗,看有沒有效果,像這樣來回反復,勞心勞力?!?/p>
在他看來,占地僅一平米的機器,就實現了抽血化驗一體化,可以大大減少運營人工成本和實驗室建設成本,使得采血檢驗落地基層成為可能。未來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開展健康管理,實現早篩、早診、早干預。
“居民走10分鐘到衛生室,自助采血化驗出結果,15分鐘完成,2毫升靜脈血能查幾十種項目,醫生根據報告,決定直接開藥還是向上轉診……”這堪稱一幅完美的分級診療圖景。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也并非易事。劉子忠表示,邁納士公司計劃開展“村村康”項目,一方面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全面的培訓服務,幫助醫護人員掌握機器人的操作維護方法;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升級產品,以適應不同患者的需求和醫療環境的變化?!肮緦⑴c基層醫療機構緊密合作,協助建立標準化的檢驗流程和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p>
盡管發展人工智能助力醫療領域提質增效,既有國家一系列政策鼓勵,也有產業上下游的充分鋪墊,但要憑借采血機器人將檢驗能力落地基層,還需在配套政策和管理機制上有所突破。作為行業先驅者,劉子忠也率先觸碰到這些產品技術以外的難關:“比如基層沒有檢驗科怎么出報告,醫共體內檢驗結果怎樣互認共享,檢驗服務的醫保報銷采取什么標準,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