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主要為大家“云”關于山西的人文歷史和地理風情。
明清時期,晉商的興盛大大推動了山西工商業城鎮的發展。在商業貿易中,除了陸運,水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黃河水運的便利,自然也成就了一批沿黃的商業重鎮。在這些商業重鎮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曲、保德、磧口和河津。
位于黃河岸邊的河曲縣西口古渡
河曲
明宣德年間,在今天的河曲縣城設立的河保營,這本來是一座軍事堡壘,但到了清代,這里顯然失去了軍事要地的作用,倒是成為漢蒙兩族商品交易的場所。康熙年間,這里“人煙稠密,商賈輻輳”,乾隆年間,更是繁榮。往來和居住于此的人口是河曲縣治所河曲營的十倍之多。于是,治所遷移至此。至道光年間,這里已發展成為水陸通衢,沿黃河邊上,十里長灘,眾多商號齊聚于此,坐地經營。
保德縣城一景
保德
保德一名取自“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從名稱即可看出,這里也是與軍事有關。宋淳化年間在這里設定羌軍,景德年間改為保德軍。清光緒《保德縣鄉土志》說,清初,東關被辟為商埠,到清末,商號即有220余家,從業人員達3000余人。相關史料記載,有貨船可載二萬斤,由包頭鎮順流而下,舟行至此,必用當地人掌舵,才能平安出峽。也有用動物皮充氣做的筏子,運載貨物,也是來自于包頭。
今日磧口古鎮
磧口
在清乾隆之前,磧口雖然在黃河邊上,但與商業幾乎不沾邊。乾隆年間,臨縣湫水河與黃河同時泛濫,沖沒了湫水河邊的侯臺鎮,也沖毀了黃河邊的曲峪鎮。兩鎮商賈不得不搬遷到地勢相對較高的磧口。到道光年間,磧口鎮已有60余家商號店鋪;到光緒年間,云集此地的商號便有來自河南、河北、山東、綏遠、陜西及山西各地400余家。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此設巡檢,每年征稅可達20萬兩白銀。
河津夜景
河津
相較于前邊三個商業重鎮,河津只能算作后起之秀了。清初,河津商業并不發達。生活在這里的百姓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即使有外出做生意的,也沒有富商巨賈,都不過是些小本買賣。然而,到清同治年間,河津已是“商賈盈途,漸趨繁華”,有點商貿重鎮的雛形了。這得益于棉花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糧食交易量的增加。有數據顯示,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河津有商號375家,資本總額達21.7萬兩白銀。
在這四大商業重鎮中,如今廣為人知的就是磧口古鎮了,當然這也得益于旅游開發和對其商業歷史的深入發掘。而其余三座,人們也幾乎很難將其與商業重鎮相聯系。
這里是“”,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