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工作會議
全國科技工作會議13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丁薛祥出席會議并講話。
丁薛祥指出,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新時代新征程科技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和行動,扎實推進科技強國建設,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丁薛祥強調,要準確把握我國科技工作的總體格局,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科技重大項目分工負責管理,以新型舉國體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全力推進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健全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央地協同,高水平建好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建設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伙伴關系。科技管理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和專業水平,把干事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創造性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
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單位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同志,有關科技界代表參加會議。
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
1月14日,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會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及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中央科技委部署和丁薛祥同志講話要求,總結工作進展成效,研究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作工作報告。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做好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圓滿成功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吹響了挺進科技強國的集結號、沖鋒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科技工作開創新局面。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年居世界第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位列第11位,科技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會議指出,全國科技系統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央科技委領導下,積極主動作為,努力開拓創新。科技強國建設全面部署,地方、部門及時組織傳達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匯聚起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科技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實現重塑,科技部整體承擔中央科技委辦事機構職責,地方和部門科技領導管理新體制全面建立。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快啟動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完成劃轉并順利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培育壯大,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持續強化使命導向。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推動完成《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修訂,區域科技創新布局持續優化,科技人才政策不斷完善,學風作風建設深入推進,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弘揚。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拓展,面向全球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倡議》,“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走深走實,我國科學界牽頭發起“深時數字地球”“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
會議強調,丁薛祥同志的講話要求準確把握我國科技工作的總體格局,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這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出發點和著力點。2025年是全面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之年,要堅持“四個面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加強科技布局和攻關,全面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提升體系化科技創新能力,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要建立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落實推進機制,研究編制“十五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專項規劃,加快組織實施科技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力加強基礎研究。要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推動科技賦能重點行業,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要系統部署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工作,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系統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健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要擴大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優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會議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學深悟透做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強化能力作風建設,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工作的本領;筑牢廉潔防線,對違規違紀違法行為從嚴懲處,防范化解廉政風險。
會議強調,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廳(司、局)主要負責同志,有關科技界代表參加會議。
值得關注的重要信息
一是規格更高
與以往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相比,本次會議規格更高。
2021年1月5日、2022年1月6日、2022年12月30日,曾分別召開三次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科技部部長作工作報告。其中,2022年12月30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時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傳達了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
此次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丁薛祥出席,這也是丁薛祥首次以“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出席全國科技工作會議。
畫面顯示,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也在主席臺就坐。
參加本次會議的還包括: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單位分管科技工作的負責同志,有關科技界代表。
高規格的背后,體現的是我國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總體目標。
就科技發展而言,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科技強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提到“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等。
二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創新。
目前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領軍人才偏少等,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短板如何補?
2024年6月,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多個重要要求,包括“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這一要求,切中要害。
2023年6月,人民論壇網曾刊文提到,與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科技創新力量比較分散,各類創新主體聯系不緊密,科技體制機制還存在障礙,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直接影響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主體活力發揮。
文中還提到,關鍵核心技術通常是復雜的技術系統,需要借助超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團隊協作才能完成。
因此,需要高效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機制,進行制度建構、跨部門協調、保障資源供應、促進知識擴散、糾正“系統失靈”等活動。
三是中央科技委員會
丁薛祥是以“中央科技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出席本次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的。中央科技委員會的重要職責,就是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到,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中央科技委員會的職責包括:
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研究確定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和重大科研項目,統籌布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協調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等。
從職責不難看出,中央科技委員會的成立,有助于從最高層組織和調動“舉國之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決策效率與政策執行力。
在本次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丁薛祥多次提到統籌、協同。
? 要準確把握我國科技工作的總體格局,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
? 強化以新型舉國體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優化科技攻關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產學研用協同、上下游協作。
? 強化規劃引領,增強工作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強化與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基礎設施統籌部署,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
? 加強央地協同,引導地方科技工作更好服從和服務于國家需要,高水平建好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銳科技、政知見。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