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封這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藝術的星河璀璨奪目,而吳建華,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執燈者。他以非凡的才華、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照亮了登封藝術前行的道路,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愛好者在這片星河中探索、翱翔。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兩鬢斑白的長者,吳建華的一生都與登封藝術緊密相連,他的故事,就是一部登封藝術的發展史,充滿了傳奇色彩和令人敬仰的正能量。
夢想啟航:藝術種子的萌芽
1956年2月,吳建華出生在登封市大冶鎮嵩華村。這是一個被傳統文化浸潤的村莊,古老的戲曲、熱鬧的社火,以及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活動,構成了吳建華童年生活中最亮麗的色彩。每當村里有戲班子演出,小小的吳建華總是早早地搬著小板凳,擠在人群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舞臺。演員們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像磁石一般吸引著他,那絢麗的服飾、悠揚的唱腔,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建華對藝術的熱愛愈發強烈。他開始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習戲曲基本功,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村莊,他就已經在村口的空地上吊嗓子、練身段。夏日,驕陽似火,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依然全神貫注地練習著每一個動作;冬日,寒風刺骨,手腳凍得通紅,他也從未有過一絲退縮。這份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讓吳建華在藝術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0世紀70年代初期,憑借著出色的才藝和對藝術的滿腔熱忱,吳建華終于踏上了文藝工作崗位,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文藝工作者。這一刻,他多年的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而他也即將在登封的藝術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舞臺綻放:閃耀的藝術之星
初入藝壇,吳建華成為了一名演員。面對專業的舞臺和觀眾期待的目光,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為了提升表演水平,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每天,他都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基本功訓練,不僅要練習唱腔,讓每一個音符都飽滿圓潤,還要磨練身段,使每一個動作都優美流暢。同時,他還深入研究每一個角色,從角色的性格特點、生活背景到情感變化,都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力求將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經典劇目《穆桂英下山》中,吳建華飾演楊延景。為了塑造好這個角色,他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楊延景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排練過程中,他反復揣摩角色的心理變化,從舉手投足到眼神表情,都進行了精心設計。演出當晚,吳建華憑借著扎實的功底和精彩的表演,將楊延景的英武、睿智展現得栩栩如生。他的唱腔高亢激昂,身段瀟灑利落,每一個動作都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最終,他憑借在這部劇中的出色表現,榮獲鄭州市青年演員大賽二等獎。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演技的高度認可,更是他藝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讓他在登封文藝界嶄露頭角。
此后,吳建華并沒有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而是不斷挑戰自我,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無論是傳統戲曲中的經典角色,還是現代劇中的鮮活人物,他都能精準把握人物特點,用精彩的表演征服觀眾。在舞臺上的摸爬滾打,讓吳建華逐漸成長為一名功底扎實、技藝精湛的優秀演員,成為登封文藝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勇挑重擔:引領劇團走出困境
隨著吳建華在藝術領域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登封市豫劇團副團長、登封曲劇團團長等職務。然而,當時的劇團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資金短缺、人才流失、市場萎縮等問題,如同一座座大山,橫亙在劇團前行的道路上。
面對重重困難,吳建華沒有絲毫退縮。他深知,劇團不僅是他個人的事業,更是承載著眾多文藝工作者夢想的地方,肩負著傳承和弘揚戲曲文化的重要使命。于是,他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領導能力,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改革。吳建華積極奔走,多方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他親自撰寫項目報告,向政府部門闡述劇團發展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困境,用真誠的態度和對藝術的執著打動了許多人。在他的努力下,劇團終于籌集到了改善演出條件所需的資金,購置了新的服裝、道具和音響設備,為演員們提供了更好的表演環境。
同時,吳建華深知人才是劇團發展的核心動力。為了培養和留住人才,他親自指導年輕演員排練,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表演經驗和技巧。他還積極與其他藝術團體交流合作,為年輕演員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在他的悉心培養下,一批優秀的年輕演員逐漸成長起來,為劇團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開拓市場,吳建華帶領劇團成員送戲下鄉。他們背著沉重的道具,行走在鄉間小道上,將精彩的演出送到農民家門口。每一場演出,吳建華都精心策劃,根據不同地區觀眾的喜好,調整演出劇目。無論是經典的傳統戲曲,還是反映現代生活的新劇目,都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劇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一時間,登封的鄉村舞臺上,處處回蕩著悠揚的戲曲聲,劇團的名聲也隨之傳遍四方。吳建華帶領劇團成功走出困境,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發展,更為戲曲文化在民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突破:編導領域的輝煌成就
在藝術的道路上,吳建華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他意識到傳統的演出模式已難以滿足觀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于是,他毅然決定轉型,投身編導領域,開啟了一段全新的藝術探索之旅。
作為編導,吳建華充分發揮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創新思維,大膽嘗試各種新穎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他策劃導演的各類文藝活動多達200余場,每一場都堪稱經典之作。從盛大的 “登封市春節聯歡晚會” 到充滿戲曲韻味的 “登封市戲劇春節聯歡晚會”,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登封市八榮八恥大合唱比賽” 到彰顯地域特色的 “少林國際武術節民間文藝迎賓儀式”,吳建華以其非凡的創意和精湛的技藝,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紛呈、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天中藝苑》戲劇電視擂臺賽。2001年1月,吳建華憑借對戲曲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創辦了這一創新性節目。《天中藝苑》以獨特的擂臺賽形式,為廣大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廣闊平臺,激發了無數人對戲曲的熱愛。節目一經推出,便迅速在登封及周邊地區掀起了一股戲曲熱潮。
《天中藝苑》風雨無阻,每月一期,它吸引了周邊10多個縣市的2000多名戲迷前來參賽打擂,成為連接戲迷與戲曲藝術的重要橋梁。吳建華憑借其專業的藝術眼光和嚴謹的編導態度,將《天中藝苑》打造成了登封文化藝術界的一張璀璨名片。這一節目不僅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還為登封培養和發掘了大量優秀的戲曲人才,有力推動了登封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傳承之光:退休后的藝術堅守
多年來,吳建華憑借在藝術領域的杰出貢獻,收獲了無數榮譽。他是登封市政協委員、常委,榮獲登封市“五一”勞動獎章、登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登封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更是中共鄭州市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在省級層面,也獲得了河南省文聯先進個人、河南省文化廳先進個人、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殊榮。他的卓越成就被載入《輝煌的理由》《時代足跡》《河南人物》等重要書籍,成為登封文藝界的驕傲與楷模。
即便榮譽等身,吳建華卻始終保持著謙遜和低調。他深知,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這片土地的滋養和眾多同仁的支持。2006 年退休后,本可以選擇悠閑愜意的生活,但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登封文化事業的責任感,讓他無法停下腳步。
2006年,吳建華轉變思路,向市文廣新局領導建議開展“藝苑春送戲下鄉”活動,從 5月份開始到10月中旬,先后在大冶、盧店、告成、大金店、東華鎮、石道、嵩陽辦、徐莊鎮、白坪鄉等地展開,他親自負責演員組織、舞美設計、燈光音響布局等工作,讓更多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看到精彩的戲曲節目,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晨益陽。
他還致力于戲曲電視擂臺賽的舉辦。從2001年1月開始的《藝苑春》戲曲電視擂臺賽,在2011年更名為“天中藝苑”,2014年又更名為“大冶杯”《天中藝苑?尋找好聲腔》,截至2024年,已連續舉辦21年,總計206期,吸引了 2800多名戲迷前來報名參賽,選手來自鄭州、洛陽、南陽等十幾個市、縣,成為登封文化藝術的一張名片,推出了大量戲曲新人,推動了登封市戲劇藝術事業的發展晨益陽。
吳建華還積極參與各類大型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導演。如全國十大孝賢評選頒獎活動、登封市大禹故里2024年首屆《觀山集市》杯戲迷爭霸賽等。他導演了豫劇現代戲《老有所依》,并積極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聯合舉辦的 “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 我們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登封市朝陽溝村代表河南省入選全國“村晚”14個示范點之一晨益陽。
同時,吳建華還活躍在登封藝術界的各個角落,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傳授經驗、答疑解惑。在他的指導下,許多年輕演員在藝術道路上少走了彎路,迅速成長為登封文藝舞臺上的中堅力量。
他還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戲曲故事,傳授戲曲知識,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了解戲曲、熱愛戲曲,為登封戲曲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吳建華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偉大的夢想 —— 讓登封的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領略到登封文化的獨特魅力。雖然已經退休,但他依然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戰士,為實現這個夢想而努力奮斗著。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成為了登封藝術星河中永不熄滅的執燈者。
吳建華的一生,是為藝術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是追逐夢想、不斷超越自我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登封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在藝術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相信在吳建華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引領下,登封的藝術事業必將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在中華藝術的星河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閆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